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弹性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水平_中国近代史论文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弹性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水平_中国近代史论文

充分利用新教材弹性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利用论文,新教材论文,弹性论文,教学水平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秋开始启用的新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人教版,下同),在体例和结构上的巨大变化,铺设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桥梁。如何围绕新教材进行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弹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上,是使用了大量的弹性材料。所谓弹性材料,主要是指教材编者在课文正文之外设计编排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其它可讲可不讲的材料,如楷体小字、历史资料、各种图表等,它是课文辅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弹性的实质是解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学校,正确处理和运用弹性材料,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本文试图就弹性材料的运用谈点体会。

一、关于楷体小字的运用 新教材楷体小字用来充实说明大字的内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在数量上超过大字,一般不作要求。它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课本的基础上再创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教材更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对楷体小字的处理办法是:

1.尽量让学生阅读、自学,教材编者指出:新教材上的楷体字等,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学生阅读,自学主要适用于说明性的材料,如“阿房宫”、“骊山墓”、“石窟艺术”和民间风俗习惯的介绍等。这类材料在小字中占很大比重,内容丰富生动,可读性强,学生通过阅读自学,会有更深的感受。有关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补充说明的材料,要让学生在阅读后自己讲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孔子生平事迹、“马陵之战”、“淝水之战”具体经过等。有的地方教师还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思考,得出结论,如对秦、隋两朝灭亡原因的比较和对秦始皇、隋炀帝的评价等。

2.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讲解,有重点地辅导。小字部分若都让学生阅读自习,课堂上的讲述就显得苍白,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渗入一些小字部分的内容。讲述小字应把握以下原则:①阐明重点,突破难点。如“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是教学重点,讲到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时,顺理成章地引出小字中关于“帝号”的议定,“朕”、“制”、“诏”的特义,称“始皇帝”的底蕴等,会加深学生的印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概念,必须借助小字加以说明辅导,才能求得甚解。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清朝“严酷荒唐的文字狱”,学生急于想知道“明史案”、“胡中藻狱”的事实真相,通过教师之口,把有关小字娓娓道来,一气呵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而且能提高讲课的魅力。还有,必要时讲一个类似“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商鞅变法”一目中有“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的插语,从大字中是不能找到完整答案的,必须用课文中的两段小字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从个人品质看;是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④便于知识迁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字部分有许多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口密腹剑”、“闻鸡起舞”等,讲述它们的来历,对学习语文显然是有裨益的。有些小字还可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通过“机户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施复夫妇经济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从而发现了资本家致富的秘密。

二、关于历史资料的运用 教材中历史文选材料用黑体字加框画线,竖向编排,引人注目,但大多数不作要求,对这部分历史资料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史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材料。读懂材料要经过浏览和细读两个阶段,在大致了解材料讲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后,找出关键词句,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道‘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材料中,关键词是“吃人”,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唤醒了人民反封建的觉悟。读懂了这则史料,就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本质的认识。

其次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如“日本侵华阴谋”一目中,引用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抵抗的真正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由于工农民主政权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威胁到蒋介石政权的统治。二是蒋介石企图把日本的侵略交由国际联盟来解决。通过分析,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

第三,设计问题,开启思路。如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对这则历史资料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蒋介石集团在政策上有何改变?3.中共在政策上有何变化?4.上述三种变化对抗日战争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日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西安事变”中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中共在瓦窟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由反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的政策;大敌当前,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第四,印证课文,史论结合。对课文中一些抽象结论,教师可信手拣来第一手材料加以说明。如“夏穴之时,以铜为兵”,证明夏朝人们已经使用青铜兵器;说文、景二帝重视农业,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农本”思想(材料略)。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把人和事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考察,为此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驾驭史料和运用史料验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阅读材料“夫农,天下之本也”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由此产生了什么政策?(2)举例说明汉代以农为主的做法,这里牵涉到一个重农抑商的问题,按现在的观点,重农抑商是不对的,但当时却有它的合理性,因而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关于各种图像的运用 左图右史已进入学生学习过程中,初步统计,各种图像在新教材中占有2/5的篇幅。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积极思维;要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如何发挥历史图像的作用呢?

1.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需要历史形象的再造和重建。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看图说史,以图引思,如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很好的形象思维材料,可作这样的表述:图中挂着正店招牌的一所房子是座酒楼。酒楼前有很多摊贩,街上有坐轿的妇女,有骑马的官员,劳动人民背着和挑着东西。十字街上,挑担的人在街旁站着休息,推车的人正在赶路,另处一些人正在交谈,一辆连一辆的骡车从街上经过,虽然这是一幅图画,却真实地描绘了清明节人们在汴河“虹桥”以及街市上的种种活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工商业发达的情况。

2.感知历史、增强历史感。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富有表现力,借助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如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学生以为是一种灌溉工具,看了“冶铁水排模型图”,就会明白水排是一种把水能转化为动能的工具;学生对“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理解不深,看了“北宋纸币图”,就会印象深刻。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插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进行适当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有图例较多的图,如《亦壁之战形势》;不易看懂的图,如《金刚经》(部分);反映课文难点的图,如《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没有文字说明的重点图,如《东汉铜奔马》等。适当说明有助于学生削减感知坡度,引起注意,促进历史感的形成。第二、注意组图之间和前后相关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对历史的完整认识。如讲商代青铜器,教材有四幅插图: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联图(兵器、炊煮用具、酒具)、冶铸示意图,分别说明商代青铜器形制之大、工艺之精、种类多应用广和青铜器的冶铸过程。讲到唐朝的“曲辕犁”,可把该图与《河姆渡的骨相》、《战国奖励耕织》和“铁犁铧”、《东汉牛耕图》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生产工具——犁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从而认识到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道理。第三,从不同角度对各种图像进行观察或欣赏,发掘图像的潜价值和隐性功能。如《金刚经》(部分)印本,教材把它作为插图,主要是为了说明《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和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历史事实。其实,该图还给我们许多别的信息:卷首画的是一个佛教故事:释迦牟尼对弟子须菩提说法——释迦牟尼端坐在中间佛台上,左右是菩萨、罗汉、神将、善男信女等;头上有飞天,地上有护法的狮子;长老须菩提双手合十,很虔诚地望着释迦牟尼、跪拜听讲。因此《金则经》印本在佛教史上也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尺幅之中,容纳了复杂内容,人物栩栩如生,绘画技术高超绝伦;在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第四,与文字材料相配合,互为补充。如《强项令董宣》、《王复指马为虎》等;类似的例子教材中俯拾皆是,教师既要把它同楷体小字结合起来,也要把它同课文正文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带领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发动学生自制历史教具等。

3.创设历史环境,陶治学生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教材中各种图像既有的历史情景,为陶冶学生情操创造条件。《陕西秦皇陵出土的武士俑》悲怆、恢宏,《东汉铜奔马》神速、矫健,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易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引导学生学习表现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文物图既可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又可激发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学习中外优秀的历史人物图,可使学生获得道德上的情绪体验,思考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习中外著名学者、科学家勤奋成才的插图,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崇高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有声有色,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如讲《明长城》时,先让学生观察彩图《明代的长城》、《明代的嘉峪关》、插图《山海关》等,感受到她的雄伟壮观,连绵万里的磅礴气势,然后叙述她自秦以来在抵御外族侵扰、维护中原安宁中的重大作用,再联系印有长城缩影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会徽,最后自豪地指出:今天,长城已告别了那个民族撕杀烽烟弥漫的苦难时代,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它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样不仅缩短了历史的今昔距离,而且使学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长城产生更富深情的认识。

标签:;  ;  ;  ;  ;  

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弹性材料提高历史教学水平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