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家兔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岑新海[1]2002年在《家兔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系严重创伤或损伤、感染、烧伤等原因导致的机体同时或序贯地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综合征。目前MODS已成为临床急救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发病率高,而在法医实践中创伤性MODS也是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创伤性MO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脏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其在肺功能障碍乃至衰竭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挤压家兔双后肢肌肉丰富部位复合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了创伤性MODS模型,观察了肝肾功能、多器官形态学改变,检测了肺脏氧化损伤、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且应用电镜技术对肺动脉、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依此探究MODS时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旨为法医实践中对多发损伤导致死亡的鉴定提供一定实验依据;并可为临床有效救治严重多发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40只,体重1.8~2.2kg,雌雄不拘,随机分组。实验前24小时禁食,自由饮水。动物俯卧位,用自制带槽兔台固定双后肢(防止股骨不致被压碎),双后肢肌肉丰富部位上压22.5kg标准重物,3小时后解压,间隔30分钟后,再负重30分钟,重复2次。然 中文摘要后经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 (1。PWdys。c。5m血,LPs)2呐L。,笼中饲养,达到预定时间采血、收集标本待检。实验分为4组,挤压复合内毒素 10小时(C+LPS oh)组,挤压复合内毒素 2小时冗几PS Zh)组,单纯挤压u)组和假手术*ham)组,肾每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动物仅俯卧位绑缚于兔台上,不给予其他任何处理:单纯挤压组仅单纯挤压双后肢肌肉丰富部位,不给予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b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ae amlnotrans-ferase,AST)、尿素氮(blood urea ni加gen,B删)、肌酌 (creatinine,Cr)含量;分另测定肺脏、肝脏、肾脏湿重/干重比值及水含量;用比色法测定肺脏组织丙二醛 (malondialdehyue,t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lde dl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卅)、谷肤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ldase,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 C):光镜观察肺脏、肝脏及肾脏等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取肺动脉、胸主动脉分别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数据采用均数士标准差门士S)表示,POM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ALT于C组、C+LpSZh组和C+LPS 10h组分别为150.90士39*gU 几(与sham组比较P<0*1)、72*2士12.38U/L(分别与sham组、C组L较P<0*1)、196.71士78.78Uth(分别与sham组、C+LPSZh组比较均为P<0.of)均明显高于劝S组(35士9.66 2 中文摘要 U/L)。 AST于 C组、C+LPS Zh组和 C+LPS oh组分别为 164*0士85.72U几(与sham组比较P<0*1)、123*2士 31.14皿(与sham组比较P<0*1)、334.43士148.13U几 (与sham组、C组、C+**S Zh组比较均为P<0刀1)均明 显高于 sham组 门 石2士 5.32U/L人 BUN于 C组、C+LPS Zh组和 C+LPS oh组分别为 12.85土2.slmmol几(与 sham组比较尸<0.of)、10.87士 3.16mmol几(与sham组比较P<0*1)、19二8士4.82mmol几 (分别与 sham组、C组、C+LPS Zh组比较 P<0.of)均明 显高于 sham组%.49士2.55mmol几人 Cr于 C组、C+LPS Zh组和 C+LPS 10h组分别为 82.20 士ZI.50mpol/L、83* 士14 *impel 几、139.57士45.22mpol 几,其中Cr于C+LPS 10h组明显高于sham组(80.75士 14.70卜mol几)具有显着性差异u叼刀1人 并且分别与C 组、C+LPS Zh组比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P刃.of人 2.肺脏、肝脏、肾脏湿重/干重比值及水含量 肺脏湿重/干重匕值于 C组、C+LPS Zh组和 C+LPS oh 组分别为 4.gi士 0.43(与 sham组比较 P<0.of)、4.90土 0.23 (与sham组比较P<O刀1)、5.74士1*5(与sham组、C组、 C+**SZ卜组比较P< 0*1、P<0*5、P<0*5)均明显高于 sham组(3.34士0.13);水含量于 C组、C+LPS Zh组和 C+LPS 10h组分别为79.48士1.70(与sham组比较P<0*1)、 79.57土0.99(与劝am组比较尸<0.00)、82.19士2.31(均与 sham组、C组比较 P<0.of)均明显高于劝am组(70.00 士1.11)。

高昌俊[2]2006年在《高氧液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肠及远隔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利用家兔建立小肠I/R模型,观察肠I/R损伤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远隔器官损伤,并分别采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缺血再灌注前高氧液预处理、缺血期经肠系膜上动脉输注高氧液及肠腔灌注高氧液等不同的给药方法和途径,观察高氧液对小肠I/R所致肠及远隔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高氧液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1)高氧液的制备:以500ml生理盐水为基液,氧气瓶为气源,以3L/min氧流量通过连接管道输入“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氧气经过反应室输出端通入基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经15min溶氧后制备成高氧液。 (2)建立动物模型:选择健康、体重2-3kg的雄性家兔,3%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注射麻醉,开腹分离、无损伤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m后重新开腹,打开动脉夹,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供应,再灌注2h后,重新开腹取标本。 (3)动物分组: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和途径分为四个大组(注:各大组中的Sham组为同一组动物,只开腹游离但不夹闭SMA,结束实验后取材),具体情况如下:

唐湘君[3]2014年在《复合性挤压伤大鼠肝脏损伤特点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海啸等)、工程事故(如矿井垮塌等)及恐怖袭击(特别是爆炸恐怖袭击)频发,挤压伤(Crush Injury)较为多见,如未得到及时救治易引发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1-2]。鉴于挤压伤具有发病急、病程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挤压综合征死亡率占到了极重创伤直接致死的第2位,并且在挤压综合征的伤员中致死率占到15.2%[3],有报道指出死亡率最高能达50%—70%[4],故备受关注。由于房屋建筑垮塌所引起的挤压伤较为多见,且其致伤特点是局部损伤表现轻微,但挤压伤造成全身性继发性病变不易察觉,会引发远隔器官如肾、心、肝、肺等脏器的严重损伤,甚至引发创伤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伤情严重,预后不良,故成为创伤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至今为止对于挤压伤的研究均局限在模拟人体单纯挤压一段时间再解除挤压后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特点、损伤机制及临床救治等方面,且挤压伤动物模型在建立上多采用重物压迫、气压止血带挤压或甘油肌肉注射的方法[9-12]。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损伤其远隔器官会出现异于单纯性挤压伤的新特点,且这种伴有缺氧缺食缺水的复合性挤压伤伤情将更为严重。另外,本课题组还首次建立并应用钳夹方法成功完成挤压伤模型的建立,即在动物清醒状态下,应用自制的钳夹挤压器械,使挤压力量同时作用于大鼠双后肢近端的方法(压力为4.5±0.3kg),更为接近事故现场和临床实际,且具有简单易行,压力可调,并可进行持续挤压所致伤肢体局部(如坏死、溃烂、干枯、脱落等)和远隔脏器损伤效应研究的优点(可持续挤压1-2周,或进行生命耐受力全程研究)。众所周知,掩埋(尤其深埋)条件下复合性挤压伤伤员通常面临两种结局:一种为未能获救者遭持续挤压至死亡,另一种为经破拆挖掘获救,解除挤压,并经治疗后活存。基于前者的临床病理过程、生命体征(尤其微弱生命体征)变化规律及其生命耐受力迄今未明,系统查新报告指出“国内外均未涉足”[13],而后者虽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均“只涉及一般条件下或经挖掘被救出后挤压伤的生化指标改变和救治护理等内容”[13]。本课题组在国家反恐怖科技专项709计划的资助下,对模拟深埋人员挤压伤复合低氧缺水缺食(即复合性挤压伤)条件下的生命体征(尤其微弱生命体征)及重要脏器的变化规律及其生命耐受力进行了较全面研究。本文着重研究挤压伤远隔器官之一的肝脏损伤特点及其机制。针对持续挤压,本研究应用Wistar雄性大鼠144只,依据统计学随机分组原则,将大鼠分为以下四组,即对照组、单纯挤压组(单挤组)、低氧缺水缺食组(叁缺组)、挤压伤复合低氧缺水缺食组(复合组),采用钳夹双后肢近端方法建立挤压伤模型(压力为4.5±0.3kg),于致伤后各时间点活杀取材,用以研究缺氧缺水缺食条件下发生持续挤压后大鼠的生命耐受能力,肝脏功能改变特点、病理变化特点和肝细胞的凋亡及其发生机制。针对解除挤压,本研究应用Wistar雄性大鼠144只,依据统计学随机分组原则,将大鼠分为以下四组,即对照组、单纯挤压组(单挤组)、低氧缺水缺食组(叁缺组)、挤压伤复合低氧缺水缺食组(复合组),同样采用本研究室自创的钳夹法建立挤压伤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缺氧缺水缺食条件下持续挤压3d后解除大鼠挤压(即模拟“黄金救援72h”)后即刻至28d肝结构与功能的恢复特点及规律。经系统和深入研究,已取得了如下进展:(一)在持续性挤压条件下的肝损伤方面1.生命耐受能力:由于长时间处于低氧缺水缺食状态复合组在致伤后的第4.2天起到6.8d止大鼠全部死亡,低氧缺水缺食组死亡时间分布在6.5-11d期间,而单挤组和对照组11d后依然存活。2. ALT值于复合组1d~5d呈急剧持续性显着升高至死亡;单挤组1d迅速升高、3d~5d渐降低、7d后恢复近正常;叁缺组仅5d后进行性持续升高至死亡。3.复合组肝细胞变性、凋亡与坏死,糖原极度减少甚近消失,并累及枯否细胞、储脂细胞、内皮细胞;其病变程度和累及范围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和扩大,叁缺组和单挤组依次减轻。4.单挤组、叁缺组和挤压复合叁缺组肝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于1d~5d均呈现逐步增高趋势,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其中挤压复合叁缺组尤为明显(P<0.05,P<0.01)。5.凋亡相关因子:Bax表达逐渐增强,MOD值逐渐增高,单挤组、叁缺组和复合组于1d-5d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Bcl-2表达呈进行性减弱,MOD值进行性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其中单挤组和叁缺组在3d和5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复合叁缺组下降最明显,于1d-5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并依次显着低于前两组。6.以上结果提示,持续挤压伤复合叁缺大鼠肝脏功能和结构发生明显损伤,肝细胞凋亡指数增高尤为明显,具有高发性、速发性、进行性、累及细胞多样性特点;Bax和Bcl-2参与肝损伤过程。(二)在3d解除挤压条件下的肝功能恢复规律及特点方面取得的工作进展如下:1.复合组1只大鼠于解除挤压后0.6d猝死,单纯挤压组和叁缺组均未发生死亡。2.复合组和单挤组ALT值于解除挤压后即刻明显升高,尤以复合组最显着(P<0.01),3d后均已恢复正常水平,提示于解除挤压后,肝脏生理功能呈现迅速自发性恢复过程。3.叁组动物体重和肝重于解除致伤后即刻组均明显减轻(P<0.05),于1d和3d已见轻度增加,然至28d始终低于对照组,其中尤以复合组的体重增长最为缓慢,叁缺组次之,单挤组介于其间。4.复合组于解除挤压后即刻和1d肝索萎缩,肝细胞变性、凋亡、坏死,糖原减少,线粒体空化,并累及枯否细胞、储脂细胞、肝窦和血管内皮细胞;3d-7d渐减轻,然14d-28d仍见少数肝细胞、枯否细胞未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提示于解除挤压后,肝脏结构同样呈现自发性恢复,但恢复程度不及肝功能。单挤组、叁缺组依次较之减轻。5.上述结果提示,挤压伤复合叁缺大鼠在解除挤压后即刻和1d肝脏功能和结构均发生明显损伤,然3-28d渐自行恢复,表明肝脏具有较强的自发修复潜能,其特点为初期病变累及全肝性、自行恢复性、功能与结构恢复不同步性(即结构恢复较肝功能恢复缓慢)和恢复程度差异性特点(即与单挤组和叁缺组比较,复合组肝脏损伤程度依次最严重,恢复速度最缓慢,恢复程度最差)。本研究表明,由挤压伤引发的MODS中肝脏作为其参与损伤的远隔器官,不仅使病情加重,且可能因为肝功能衰竭成为重要,甚至主要致死原因。为此,近年来在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及事故中导致的人员掩埋(特别是深层掩埋)条件下该类伤员的获救和后续治疗中,鉴于肝脏具有代谢、解毒、免疫、生物转化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增强对肝脏的保护,促进损伤修复至关重要。为了减少伤残率、提高活存率,保肝护肝应成为挤压伤救治关键一环。

佚名[4]2003年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和字母9 顺维甲酸  9 顺维甲酸对肺鳞癌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的作用 (张世国等 ) 2 8(1) :731 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中国汉族人SDF1 β编码区新多态性位点初步研究 (刘明旭等 ) 2 8(4 ) :30 5Caspase 1 Caspa

沈伟锋[5]2006年在《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部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的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的综合征,常继发于休克、严重创伤、感染等,病情凶险、预后差,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防治本类疾病在外科急危重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药物干预在ALI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较为确定的ALI治疗药物有一氧化氮吸入、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糖皮质激素等,但存在疗效不满意和/或不良反应严重的问题,至今仍无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莨菪类药物已应用于ALI治疗多年,但因传统莨菪类药物如山莨菪碱等的作用机制不甚明了和副作用大,限制了莨菪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HC)是中国原创的新型选择性的莨菪类药物,因对M胆碱能受体亚型具有选择性,临床应用副作用少,扩大了莨菪类药物的应用范围和适应证,近来研究表明,盐酸戊乙奎醚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细胞保护和减少溶酶体释放等作用,提示盐酸戊乙奎醚可能对急性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因此,本项目将对新型莨菪类药物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综合大量文献,中性粒细胞大量肺内扣押、活化和进一步的脂质过氧化等造成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损伤,最终导致

郭晓丽[6]2006年在《车载动物碰撞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文中指出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世界首位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伤中胸部撞击伤死亡率高,而肺是主要受累器官,肺损伤程度已成为直接影响道路交通伤患者预后和救治的突出问题,是决定伤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闭合性胸部创伤后常见的继发性损伤,最终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阻止ALI向ARDS发展是成功防治ARDS的关键,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ALI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作为气血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不仅是损伤炎症级联反应的作用靶细胞,而且是这种反应的积极参与者,对肺血管内皮通透性、气血交换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的重组和含量变化在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扮演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寻找ALI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思路。我们设想通过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重组,改善血管内皮屏障状态,遏制液体及蛋白渗漏,阻止肺水肿发生、发展,可能为ALI的治疗带来有益的效果。本课题选择急性肺损伤为研究对象,从车载动物实车碰撞致ALI实验入手,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较系统地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在ALI中的作用;探讨了二磷酸果糖、参附对ALI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应用车辆/生物碰撞实验平台,实车搭载动物,进行不同碰撞方式、不同碰撞速度的实车碰撞实验,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对车载动物车辆碰撞致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碰撞速度和碰撞方式是影响动物伤情的两个关键因素;车速越快动物伤情越重,死亡率越高;动物受到正面直接碰撞时,其伤情较侧面或角度碰撞更加严重;腹腔实质脏器被撞击破裂、大量失血致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是动物伤后早期(30min内)死亡的直接原因;动物创伤后常常导致急性肺损伤;ALI一般不会引起动物早期死亡,但是ALI是撞击致动物脏器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影响动物存活的重要因素。2.实车搭载动物,应用车辆/生物碰撞实验平台,进行50km/h速度正向实车碰撞实验,复制胸部撞击致ALI动物模型,从器官水平对车载动物实车碰撞致肺损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动物前胸部受到撞击导致中度至重度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出血和肺水肿,此动物肺损伤模型伤情稳定、重复性好,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致ALI

宋洁[7]2016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Sprague-Dwley(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体外抽提,并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对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nscent Protein,GFP)标记慢病毒载体进行体内示踪。观察BMSCs移植治疗大鼠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Rhabdomyolysis-induced AKI,RIAKI)的可行性,评价其对RIAKI大鼠肾脏形态结构、功能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观察BMSCs治疗RIAKI的效果。观察BMSCs移植后RIAKI大鼠Th17细胞及Treg细胞变化及炎症介质水平变化,探讨BMSCs治疗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的机制。方法:1、无菌条件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双后肢的骨髓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保存P2~P6代BMSCs,治疗时用P3代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及生物学性质,包括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化学法鉴定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BMSCs慢病毒载体介导GFP标记和扩增,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5、10、25、50)进行感染,得到最佳感染效率和细胞活性。2、BMSCs移植治疗RIAKI大鼠效果:⑴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禁水24h后,双后肢肌内注射50%甘油(生理盐水稀释)10ml/Kg制作RIAKI大鼠模型。⑵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假手术组(NS组);模型组(RIAKI组);治疗组(BMSCs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清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肌酸激酶(CK);形态学与病理学改变:双后肢肌肉(HE染色);肾(HE、PAS染色);肾脏细胞凋亡(TUNEL凋亡分析,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caspase3,caspase 9,Bcl-2,cytochrome C蛋白表达)。3、BMSCs移植治疗大鼠RIAKI作用机制:⑴细胞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组织中Treg细胞(CD4+CD25+Foxp3+)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及Th17细胞(CD4+、IL-17+代表Th17)比例。⑵基因水平: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脾脏及肾组织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m RNA及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m RNA水平⑶特异性细胞因子水平: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Treg细胞释放的特异性细胞因子:TGF-β、IL-10(抗炎);Th17细胞释放IL-17(促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结果:1、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BMSCs呈长梭形,胞核位于中央,呈圆形或椭圆形。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为:BMSCs均表达CD44,CD90,阳性率分别为89.9%,91.3%;而CD45,呈阴性,阳性率分别为2.8%。从传代细胞生长曲线可见:第1~2d为细胞生长潜伏期,第3~7d为对数生长期,7d后进入平台期。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25时高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荧光显微镜下绿色荧光明显可见,细胞生长速度快,BMSCs-GFP>90%,本实验最佳MOI确定为25。2、生化指标变化:RIAKI组大鼠后肢甘油注射后血BUN、Scr和CK显着升高,第6h、24h、48h、72h、96h及1W(周)后与干预前及Normal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其中血BUN、SCr于第72h达峰值,CK于第24h达峰值,上述生化指标升高水平及变化趋势符合横纹肌溶解并急性肾损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BMSCs组血BUN、Scr水平于第24h、48h、72h、96h及1W较RIAKI组相同时间点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组第24h、48h、72h、96h肌肉组织损伤指标血CK值较RIAKI组相同时间点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NS组与Normal组两组间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RIAKI组及BMSCs组大鼠双后肢局部肌肉组织呈肌溶解性病理改变,BMSCs组大鼠24h、48h、72h横纹肌溶解损伤程度较RIAKI组明显减轻,BMSCs组大鼠24h、48h、72h肾组织损伤程度较RIAKI组减轻,表现为肾小管内管型减少,上皮细胞坏死程度减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组较RIAKI组第24h、48h、72h、1w大鼠肾脏凋亡细胞减少,凋亡指数(AI)降低(P<0.01)。WB检测结果显示Normal组及NS组caspase 3、caspase 9、cytochrome C蛋白极低水平表达,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BMSCs组第24h、48h、72h、1w各时间点caspase 3、caspase 9、cytochrome C蛋白含量与均低于RIAKI组表达水平(P<0.05),BMSCs组各时间点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RIAKI组(P<0.05)。3、流式技术检测大鼠脾脏Treg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显示BMSCs组与RIAKI组比较第24h、48h、72h Treg细胞比例升高,Th17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RORγt m RNA和Foxp3 m RNA的表达发现BMSCs组与RIAKI组比较脾脏及肾组织RORγt m RNA水平下调,Foxp3m RNA水平上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血清及肾组织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IL-6和TNF-α的含量发现:BMSCs组与RIAKI组比较IL-17水平下,L-10水平升高,TGF-β水平升高,IL-6、TNF-α水平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BMSCs贴壁筛选法可获得足量纯化的BMSCs,GFP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BMSCs,并高效的表达GFP,不影响BMSCs生长、分化等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可作为移植BMSCs细胞标记示踪的手段。2、双后肢肌肉注射50%甘油溶液可成功诱导了RIAKI大鼠模型,BMSCs治疗降低RIAKI大鼠的血BUN、SCr和CK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急性损伤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证实了BMSCs对RIAKI治疗效果;进一步从细胞水平观察发现BMSCs治疗可减少RIAKI大鼠肾脏凋亡细胞数量,降低凋亡指数。BMSCs移植上调RIAKI大鼠肾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因子cyt C释放,下调凋亡效应因子caspase-9、caspase-3表达,BMSCs抑制肾脏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使细胞凋亡通路中线粒体途径受抑,从而发挥肾保护作用。未发现BMSCs在肾脏的定植,推测BMSCs可能通过“非分化修复”的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等减轻RIAKI。3、在第二部分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BMSCs改善RIAKI的“非分化修复”机制,结果证实RIAKI大鼠机体存在Thl7/Treg细胞免疫失衡及其特异性、炎性细胞因子水变化,机体存在促炎-抗炎反应失衡。BMSCs治疗可上调Treg细胞比例,在基因水平下调Th17细胞特异RORγtm RNA表达,促进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m RNA上调;BMSCs抑制Thl7细胞特异性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促进Treg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同时抑制炎性效应因子IL-6、TNF-α表达,从而验证了BMSCs可以调节RIAKI大鼠体内Thl7/Treg细胞免疫失衡、抑制炎症反应,这可能是BMSCs减轻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程度,发挥肾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 家兔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D]. 岑新海. 河北医科大学. 2002

[2]. 高氧液对肠缺血/再灌注致肠及远隔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 高昌俊.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3]. 复合性挤压伤大鼠肝脏损伤特点及其机制研究[D]. 唐湘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4].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J]. 佚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5].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沈伟锋. 浙江大学. 2006

[6]. 车载动物碰撞致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及治疗[D]. 郭晓丽. 第叁军医大学. 2006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宋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标签:;  ;  ;  ;  ;  

家兔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脏抗氧化能力及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