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等优势,在监测心排血量、血管外周阻力方面优势明显。临床采取集束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预后,保证临床安全性,综合各项有效护理方案,通过心理干预、临床监测、并发症预防等方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防血栓、感染、出血等事件发生。本文旨在综述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患者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130-02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是一项新型微创技术,简称为PICCO,通过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即可对心排血量进行连续、精确的监测,操作较为简便,同时,还可监测外周血管心搏量、阻力变化,此技术属于联合应用技术(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脉波轮廓连续心排血量)[1~2],具有创伤小、临床安全性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ICU呼吸衰竭、烧伤、脓毒性休克等危急重症中,其通过动脉脉搏波形、肺温度稀释技术,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维护动静脉置管的效果与PICCO监测是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措施相对成熟,而针对PICCO技术的维护护理报道并不多。本文旨在分析PICCO动脉导管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的临床价值。
1.PICCO监测
在行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过程中,选择平卧位,采取锁骨下或右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导管,主腔与温度传感器连接,使用压力换能器测量,股动脉热稀释导管置入股动脉中,PiCCO2监护器连接动静脉导管接口导联线,并以患者体重为准,将十五至二十毫升生理盐水(温度0-8℃)注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保证在四秒匀速注射,同时注意测量次数应不低于三次,变异量不超过15%,取平均值。
2.集束化护理
2.1临床观察
临床应加强体征监测,观察瞳孔、神志等体征变化,每两小时一次,行有创动脉血压持续监测,对每小时尿量、颜色及性状加以观察,确保每小时尿量为1ml/kg,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尿量、血压及PICCO实时监测结果,对患者组织灌注压、心功能等进行评估,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泵入,确保血压稳定,适用于重要脏器灌注,避免伤口渗血、吻合口活动性出血[3],及时处理低心排综合征,合理应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增加心肌收缩,密切观察纵膈、心包引流量以及伤口渗血情况,维持气道通畅,避免出现心包填塞,纠正酸碱失衡、内环境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基础护理
操作过程中,应保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选择平卧位,保持股动脉置管肢体伸直,避免咳嗽、躁动、体位变化,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注意定标频率,应每八小时一次,防止心脏负荷增加,并将所有输液通道管壁,暂停静脉输液三十秒以上再进行测量,每次操作前,应调整零点,之后,根据提示将冰盐水匀速推注,作好记录[4]。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范,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使用流动水、肥皂充分清洗手部,接触物品前应充分洗手,保护无菌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2.3管路护理
操作完成后,将两条管路顺利连接,密切注意管路通畅情况,注意监护仪波形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针对导管堵塞、移位等情况进行查看,在监测过程中,应每天更换生理盐水、管道冲洗液,患者一旦发生高热、寒战等表现,应立即将导管拔除,予以细菌培养。
2.4感染预防
此技术为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加强无菌操作,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因操作不当诱发感染,穿刺部位应清洁干燥,观察渗血、渗液等情况,长期留置导管应予以每日敷料更换(穿刺点及周围皮肤),三通、肝素帽、输液器等应及时更换,一旦出现污染等现象应立即弃用,防止医源性感染。每四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定期行血常规检查,通常导管留置时间不超过十天,待患者病情稳定,完成检查及治疗操作后即可拔管,按压十五至三十分钟,避免出现血肿,必要时可予以沙袋加压六至八小时,并在穿刺部位予以无菌敷料覆盖,尤其是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及时予以穿刺处按压,适当采取加压包扎。蒋争艳[5]等人曾对PICCO动脉导管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其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下降,相比常规护理模式优势显著。
2.5血栓预防
密切注意下肢肿胀、疼痛、足背动脉搏动、血运、皮肤温度等情况,每天对双下肢对称性加以比较,一旦出现一侧温度稍低,应立即实施保暖操作,并予以相应对症处理,引导其自主活动[6],行肢体加压、按摩等措施,以患者可耐受、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进一步缓解血栓,促进血液循环,定时测量下肢腿围,观察肢体肿胀等情况,一旦出现肌肉变凉、苍白、痉挛等状况,重视栓塞危险,立即上报医生,予以溶栓等针对性处理。
2.6心理干预
患者因病情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加之,医疗环境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更易发生不良应激。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心理暗示、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并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其疾病相关知识,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借助视频、图片等工具,改善患者及家属认知,消除其心中疑惑,提高患者配合度[7~8]。
3.小结
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主动脉夹层稳定性不强,无法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记录进行准确掌握,予以PICCO技术,能够持续监测患者心排血量、血管外周阻力,具有操作方便、创伤小等优势[9]。临床采取集束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具体包括心理干预、临床监测、并发症预防等,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10]。
参考文献:
[1]邹德庆, 张敏. 一例应用PICCO技术监测ICU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8(3):89-91.
[2]高永霞, 宋燕波, 陈华玉,等. PICCO监测股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 全科护理, 2016, 14(3):261-263.
[3]吴寿坤, 邝玉群, 蔡洧丹,等. PICCO在急性呼吸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32):195-196.
[4]崔晓莉, 王忠勇, 王林华,等. PiCCO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 交通医学, 2016, 30(1):64-66.
[5]蒋争艳, 张玲. 集束化护理在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病人中的应用[J]. 循证护理, 2017, 3(6):622-624.
[6]李少娟. PICCO技术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监测及护理[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6, 48(10):1258-1260.
[7]周小玲. PiCCO监测技术在ICU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 中国临床护理, 2015, 7(3):195-196.
[8]姚玉玲, 任卫红, 杨明月,等. ICU严重心力衰竭患者PICCO监测与护理[J]. 临床医学工程, 2016, 23(4):529-530.
[9]高淑霞, 王磊, 高乃坤,等. PICCO监测在老年肠梗阻患者补液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及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 2015, 37(18):2869-2870.
[10]崔晓莉, 王忠勇, 王林华,等. PiCCO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 交通医学, 2016, 30(1):64-66.
论文作者:梁娟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导管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操作论文; 静脉论文; 情况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