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800)
【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脑血栓的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4人,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颈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发现试验组的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74.07%(P<0.05 );并且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血栓疗效确切,不仅能有效缩小动脉斑块,且不良反应小,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脑血栓;动脉斑块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121-02
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壁产生病变,从而导致血流速度变慢,血液黏稠度随之升高,血栓因此形成,脑血栓的发生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2]。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偏盲、语言障碍及口眼歪斜等,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3-4]。由于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致死率、致残率高,故其临床治疗与预后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5]。临床治疗中多以阿司匹林作为主要治疗用药,通过对各种炎性介质和黏附分子的抑制,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从而治疗脑血栓[6]。本文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分组治疗总结对比的方式,现将研究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于我院治疗脑血栓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以上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及心肺疾病,试验已征得患者与家属同意,且获得伦理协会批准。试验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1:23,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3.13±10.73)岁,病程2~9h,平均病程为(4.94±1.70)h;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0:24,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为(53.77±11.42)岁,病程3~8h,平均病程为(5.26±1.58)h。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各项资料,提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故组间比较可信。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不分组接受统一的基础治疗,即在饮食上注意盐分摄入,做到低盐饮食,同时针对患者缺氧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
以上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恢复,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德国拜耳医药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0mg的阿司匹林作为药物治疗,口服,每日1~2次,每次75~100ml,7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他汀类药物,即给予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0mg的阿托伐他汀进行联合治疗,口服,每日1次,每次10mg,7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对神经系统损害进行评分,于治疗前相比,评分减少>90%的治疗效果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对神经系统损害进行评分,于治疗前相比,评分减少46%~90%的治疗效果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对神经系统损害进行评分,于治疗前相比,评分减少18%~45%的治疗效果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对神经系统损害进行评分,于治疗前相比,评分减少<18%为无效[7]。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神经损害评分采用NIHSS评分系统,总分0~42分,0~1分为正常,1~4分为轻度,5~15分为中度,15~20分为中重度,21~42分为重度。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以P < 0.05作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发现试验组的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74.07%(P<0.05 ),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此处比较差异仅限治疗后数据。
3.讨论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但生活质量却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影响患者健康主要原因,其致残致死率较高,且为慢性病,一旦患病将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有研究数据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血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可以算作脑血栓的病因之一,脑血管内一旦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就会变得狭窄,导致血流量减少,血液循环开始出现异常,血管内膜上黏附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栓就此形成[8]。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静药物,具有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集聚的效果。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对核因子进行抑制,起到对炎性介质与黏附分子的控制,这一机制能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脂类代谢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大原因,可以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原酶抑制作用解决。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限速酶产生得到抑制,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阻断,胆固醇在细胞内的合成受到干扰,血液内胆固醇水平自然下降,这就降低了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达到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9-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发现试验组的92.59%,明显优于对照组74.07%(P<0.05 ),证明在他汀类药物的辅助下,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有大幅提升;而治疗后,试验组的脑动脉斑块面积(1.42±0.25)c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脑动脉斑块面积(1.61±0.38)cm2,证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于脑动脉斑块的缩小有更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钢,张艮娟,梁玉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3.19(9):54-55.
[2]周经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7(12):273-274.
[3]梁力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老年脑梗死再发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2012,12(15):315-316.
[4]王春雨,王海鹏,刘洁.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25(3):312-315.
论文作者:龚盈,丁中林,刘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脑血栓论文; 动脉论文; 类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