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几个问题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几个问题_幼儿园论文

关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幼儿园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这一变化,往往使刚入学的儿童难以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本文试图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一、关于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问题

在解决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家长至少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在学校,教师所关心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如何据此进行教育和教学,而生活上的照料与帮助却是教师工作的次要方面。而且由于每个班的人数所限,教师不可能从生活方面照料每个儿童。此时,刚入学的儿童入学前依偎在父母身边的温暖感和依赖感的失去而感到孤独、失落,从而就很难适应小学时期的生活环境。所以,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应培养儿童最起码的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养成儿童在吃饭、睡觉、大小便、脱穿衣服、讲究卫生等方面的生活习惯。诸如,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儿童早睡早起,按时就寝,按规定时间上厕所、穿脱衣服和鞋袜,按时漱口、刷牙等等,而且不用成人督促,孩子自己做到。这些可以说是父母的首要任务。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是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保障。

其次,家长应该为儿童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入学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可以说,家庭是儿童最大的乐园,儿童在家庭中较少受到某种约束;幼儿园也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儿童按时到园,按时上课和完成作业,儿童往往以自己的直接兴趣来决定他们的行为,很少受时间和纪律等方面的约束。但是,入学后,情况却大不相同。此时,他们是以学习活动为其主导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又具有强制性,因此,他们必须遵循学校的作息时间等有关的规章制度。他们必须按时到校,按时上课和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所以,为了使儿童能够适应学校的这种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为儿童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最好在入学半年前,就按照小学作息时间,着手为儿童建立过渡期的作息制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儿童习惯于有规律的生活。比如说,制定他们就寝、起床、就餐和活动等方面的时间表,并督促他们自己按照时间表去做等等。如果家长不及早地做好这项工作,那么,当入学后儿童再来改变原先已经习惯了的习惯,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值得强调的是,由家长所规定的作息制度不应因家长的情绪或家务及意外的干扰随意变动。比如:今天晚上你让孩子在他应该睡觉的时候看电视,却又决定让他明天一定按时睡觉。父母这种变化不定的做法,很难训练儿童有规律的生活。因此,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逐步让儿童养成自觉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而不是在成人的照管和严格监督下被迫地执行作息制度。此外,家长应该考虑入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爱好和性格等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既不机械地搬用小学时期的作息制度,也不随意制定或改变作息制度。即使是儿童入学后,家长所制定的家庭作息制度,也应该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儿童的“合法理由”适当增加适应学校生活的作息时间内容,改进孩子旧有的作息习惯。

总而言之,家庭在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培养儿童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为他们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家长的首要任务。

二、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合作问题

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作息时间来说,幼儿园儿童一天的休息(睡眠)时间是11个半小时至12个小时,而一年级小学生则是8个半小时至10个小时,两者相差2个小时,或者更多一些;在学习时间方面,幼儿园儿童每天是1个小时至1个半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25分钟至30分钟,而小学生则是4个半小时至5个小时,每节课的学习时间为40分钟至45分钟;在活动时间方面,幼儿园儿童每天为10个小时,而小学生每天则为3个小时至4个小时。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变化也使儿童难以适应小学时期学习生活。为此,必须发挥幼儿园和小学的作用,加强两者的密切合作,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坡度”问题。

首先,幼儿园和小学都应根据对方的特点,合理地按排各自的作息制度。在幼儿园大班,每周课堂学习节数可以适当增加,使之逐步接近小学一年级每周课堂学习节数。如:上海一师附小让幼儿园大班的儿童提前一学期入校,作为小学的预备班,并适当增加了每周课堂学习节数,他们每周安排17节课(3节语言、3节汉语拼音、3节计算、2节常识、 2节体育、2节唱歌、2节美工)。此外,每堂课的学习时间也可以由20几分钟增加到30分钟或35分钟,使之接近小学一年级的学习时间。当然,幼儿园在安排作息制度时,除了考虑适应小学的学习条件外,更重要地要立足于幼儿本身的特点,以避免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也可以采取上午上课,下午进行文体和科技活动等措施,减少每周课堂学习节数,使之与幼儿园每周课堂学习节数接近;此外,每堂课的学习时间也可以由30分钟逐步过渡到40分钟或45分钟,使儿童逐步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

其次,应该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确定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关键在于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具体的教师担任的。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工作最好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且必须加强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之间的互访活动。互访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对方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和学习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入学儿童适应小学时期的生活环境。就小学教师访问幼儿园来说,开始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幼儿园儿童活动的场所(如房间)、活动形式等整体的情况;每隔一定时间对房间内各组幼儿的活动情况作一次细致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个别儿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把每周观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样,根据观察和了解的情况,一方面,小学一年级教师可以对入学儿童有一全面的了解,从而据此确定整个班级和个别学生的教学起点,以利于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根据观察和了解的情况,找出那些入学可能有困难的儿童,以便及时与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联系,共同采取措施来帮助这些儿童。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他们访问小学,开始时主要是集中精力观察、研究学生的上课情况,然后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个别儿童身上,看看这些孩子入学以来有些什么变化,是否有人已开始对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等等。这样,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已往的经验和每周访问时新记录下来的观察材料,一方面,适当改进幼儿园儿童的生活习惯和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提醒小学教师应该注意哪些学生,建议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制定个别辅导计划等等,以便使每一个入学儿童都能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我们认为,为了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除了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各自教学领域的有经验的专家外,幼儿园大班的教师最好也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而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最好也能胜任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工作。若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等工作由同一个教师担任的话,那么,就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从而有助于入学儿童适应学校生活的环境。

三、关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时期,学习活动虽不是主导活动,但也是幼儿的一种活动形式。不过,幼儿和小学儿童的学习相比,虽具有共同之处,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幼儿的学习并非被看作一种社会义务,他们的学习总是跟游戏活动分不开,总是跟幼儿的直接兴趣密切联系在一起等等。因此,一般来说,幼儿的学习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直接兴趣,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游戏的形式实现的。据此,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游戏化了。儿童入学后,学习活动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也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社会义务,具有强制性。他们不得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作息制度进行各种活动,诸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和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不能象入学前那样,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行事。就课堂教学来看,目前小学一年级是以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主,传授知识又往往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此外,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具有“未分化的心理特性”,即仍保留着幼儿期儿童的某些特点,诸如游戏活动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等心理形式仍占优势地位,兴趣和爱好跟儿童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等等。因此,入学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按照规定的坐姿坚持40分钟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上。由此可见,改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差,因此,要求入学儿童在一节课中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是不现实的。为此,有人提出,缩短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把40分钟缩为25分钟或30分钟。但我们认为,虽然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措施,但是,与其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倒不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保持40分钟的注意力,并非困难之事。我们认为,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是改进课堂教学的重点。苏联学者A·T·赫里帕科娃认为,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已有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的认识活动,特别是儿童对认识活动的兴趣。儿童有了想入学的愿望,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为了保证稳定的学习成绩,还应当使儿童对在学校中获得的知识内容本身和在课堂上所了解的新事物发生兴趣,使他们对认识过程本身产生兴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诸如: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故事表演、听音和辨音游戏、数学游戏等,力求使初入学儿童的学习不致相差太远;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外出观察、情境教学和图片幻灯等形式,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强调的是,在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弄清楚游戏和学习活动的关系,特别是两者原则上的区别。注意避免教学的两种偏向:一是幼儿园教师不以游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出现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倾向;二是片面强调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出现小学教学的游戏化倾向。这两种偏向,对于解决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关于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问题

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力、生活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外,心理方面的准备是儿童入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为了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小学时期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固然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要求的满足必须建立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比如说,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在训练儿童的思维时,必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片面地过分强调抽象思维的训练,则是不适当的。所以,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其次,应该注意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就目前来看,人们特别是家长普遍重视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智力因素的训练与培养,这对于儿童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智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视,人们又往往忽视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认为,除了重视智力各因素的全面训练与培养外,还应该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非智力因素对于儿童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必须首先培养儿童向往入学学习的愿望和倾向,使儿童具有较深厚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感到最困难的并不是那些在幼儿晚期没有获得足够知识和技能的儿童。而是那些在智力上表现怠惰的儿童和对认识活动缺乏兴趣的儿童。因此,培养和激发儿童入学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此外,儿童的意志发展水平也是入学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有时并不那么吸引人,在学习中也有“枯燥的”、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们必须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学校和教师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遵循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要求儿童的意志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除此以外,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初步的共产主义倾向的个性,也是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

综上所述,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为了适应这一突变,必须为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加强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改革课堂教学,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

标签:;  ;  ;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几个问题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