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建彩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 德宏 678400)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文明新乡风。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良之风,本文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乡风文明
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途径[1]。在建设美丽文明乡村的进程中,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把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其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稳定有序的环境保障。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顺应历史发展,体现人文精神,培育乡风文化。和谐文明祥和的乡村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稳定有序的环境保障[2]。其三,为建成“美丽中国”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支持。2018年2月4日,党中央正式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推动“三农”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支持。
成功不都是源于创新,走正确的路才是关键,必要的时候,跟随和模仿也是可行的有效战术。百雀羚的本草之路不是一条新路,而是一条消费者“心”路。
2 乡风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建设意识不强
马克思曾说“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3]。对于我国部分地区而言,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物质基础建设大于一切,农民更加注重物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欠缺。受“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诱导,部分地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正确认清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2 不正之风仍存
我国大部分乡村虽然实现了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而大大减少了以前自发组织的传统文艺节目活动,玩手机游戏之风盛行,赌博情况严重,不良的影像制品严重影响了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村民,丧失了斗志,萎靡不振之风盛行。他们只注重自己的玩乐,考虑自身利益,自私自利,无法处理好与他人、家人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加之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来制约不良乡风,久而久之新乡村建设会失去活力,破坏乡村和谐景象。
2.3 多种不良因素制约乡风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村规民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夜间农作物丢失的案例增多,大街上盗窃行为时有发生,没有得到根治。村庄里到处贴小广告,公共卫生意识淡薄,乱扔垃圾,不仅村容整洁严重受到影响,而且形成了脏、乱、差等不正之风。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年轻人赶时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普遍存在,花费大量金钱买奢侈品,浪费情况增多,没有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血汗钱继续投入生产发展。此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喜事和丧事大操大办现象,浪费、显摆等不良之风盛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新乡村文明风尚。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并在此框架下,明确和完善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目标,这一创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高中时期是学生三观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意识逐渐产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高中政治教学应积极响应新课改提出的相关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辩证思想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制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
3 树立新乡风乡俗的建议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建设美丽乡村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乡风文明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农村的一种区域文化,乡风文明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法,是社会关系最外在的表现形式。”[4]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明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正确利用网络的利与弊,积极投入乡风文明建设。
3.2 建立并完善建设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有效利用资源,建设农村文化场地,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民族文化,树立文明的新时代乡村风尚。制定农民自主监督制度,及时反馈问题所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利用乡村展板、广播和墙报加强宣传美丽乡村文明建设思想,通过实践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加强领导管理;把村民的切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实行考评激励机制,做到合理分析具体问题、奖惩有度,从而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过程中改变旧观念,去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树立新观念、新风尚、新面貌。
3.3 加强农民基本道德规范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举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宣讲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地域文化宣传,使村民积极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立足现实,加大处罚力度,监督农村宴请不大操大办,减少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此外,通过评选“好孝子”“好媳妇”“文明之星”等,从身边模范出发,塑造典型,学习先进,拼搏向上,积极进取,为形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和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和谐的乡风氛围提供条件,最终实现美丽乡村新面貌的根本性转变[5]。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编写组.乡村振兴战略15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唐珂.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3]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骆世明,刘伟明.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民风[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5]张新民,张照新,孙志树,等.居有其所美丽乡村建设[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34-22-2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43)。
作者简介: 杨建彩(1991—),女,硕士,教师,研究方向:省县区域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