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论文_李晓琴

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论文_李晓琴

(四川省阆中市千佛镇狮子中心学校 637400)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常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对背诵优秀的诗文名篇也无甚兴趣。许多老师都在抱怨学生:对名星大腕如数家珍,对韩剧日本动漫津津乐道,对洋节洋快餐热情有加,但不知《诗经》为何物、也不知端午节的由来、更不知茅盾是何许人也……这些现象显示了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传统文化的回归,希望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宏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而语文是最重要的载体,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因此,让传统文化更多地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得不抓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分数的提高,更不能只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咬文嚼字,忽视对语言深层的人文内容的挖掘,而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力求为其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但是,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才能逐渐丰盈起来。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博览群书、广泛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要把那些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庄子》、《诗经》、《史记》、《汉书》、唐诗宋词、小说名著等等作为自己枕边案头的必备常读之书;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点点滴滴地充实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儒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对传统文化的崇拜与热爱,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挥洒自如,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感召,一种力量的吸引。这样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精粹篇章,将其丰富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深厚的文化积淀,思索的理性光芒,尽可能地展示给学生。

1﹒重视古文教学。初中教材中许多古文堪称富含传统文化内容的经典之作,教师要给矛充分的重视。比如,《论语十则》教给了学生勤奋求学,谦虚做人,热情待人的诸多人生智慧;《大道之行》表达出天下为公万世太平的社会理想;《岳阳楼记》传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爱莲说》标立了不媚世俗洁身自好的傲岸节操;《愚公移山》体现了胸怀理想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每教学一篇这样的文章,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多查资料,深刻领悟传统文化之精髓,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品味解读。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时,学生自然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逐渐地“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古文的诵读练习,在有滋有味、抑扬顿挫、古韵悠远的朗朗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升华了情感,也提高了人文素养。

2﹒鼓励求异思辨。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参,但有些语文教师往往唯教参是从,不敢越教参半步,这造成了学生不敢质疑,更不愿与教师、参考资料唱对台戏。比如教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谈体会,答案总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实在是有悖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欣赏规律,更让学生缺乏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美。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让他们换个角度评价人物和探究主题,鼓励有所创新。在讨论中就有学生引用《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来说明兄弟和睦,骨肉亲情的重要,更有学生大胆地提到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无可奈何、可以理解的,而于勒潦倒落魄后没去拖累兄长还大有纯朴可爱之处,我们要以包容之心来待人接物……我欣喜地看到,虽然他们谈得不一定中肯和深刻,但活跃的课堂气氛,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了他们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思考和讨论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在解读外国作品中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文本也可以这样多面解读,如《从百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愚公移山》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而这点正是新课改中应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地方。

3﹒发挥榜样力量。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是很重视本民族经典的。因为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是难以发展的。试问,古今中外,从屈原到鲁迅,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才写出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从张衡到哥白尼,从钱学森到爱因斯坦,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对本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以及历史文化名人榜样力量的重视,已成为许多语文专家的共识。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深刻认识到榜样力量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利用的榜样力量来激励学生。除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我国近现代的一些民族精英如孙中山、毛泽东、杨振林、吴大猷、苏布青等,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早期的求学经历,明白他们正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为其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注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学生不断受到震撼、激励、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便能潜移默化地转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通过课外活动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课内时间毕竟有限,要想把课内影响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深化,就要搞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

1﹒建“传统文化”专题网站。教师可以在网站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篇章的阅读,让其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也可指导学生利用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让学生把找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在一起,通过整理、重组和内化,然后制作成网页,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举办语文学习兴趣组。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可以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先分班组交流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然后选出班组代表在兴趣组交流。还可设置稍有难度的专题在交流会上进行讨论,引起争鸣,例如:“如何看待课文中的封建文化”、“你如何理解鲁迅笔下国民性的弱点”等等。通过收集资料、参与讨论,可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作品,激发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3﹒尝试古诗文言写作。教师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古诗对联的格律用韵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试作对联、试写古诗词;当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简短的文言文写作,或写景或叙事或状物,自由选择。写得稚拙一点没关系,学生交流后教师要认真点评,特别对于个别好词好句要大加表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总之,我认为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我们呼唤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就是要让学生在圣贤先哲的思想滋养下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不忘做人之本,更大程度地提高作为“人”的素养,促进社会进步。

论文作者:李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论文_李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