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减负难题破解之道论文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减负难题破解之道论文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减负难题破解之道

田 龙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基础教育减负的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切实实现中小学生“减负”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源,找出了破解“减负”之难的正确思路:一是要实现培养目标要向“培养人”的初心回归;二是要从“加法成效”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三是“减负”方式从减量到提质的转变;四是要依靠教学过程的优化;五是要建立正确的考评机制;六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关键词] 新常态;教育减负;中小学;减负对策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关于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日益突出,“减负”难题持续困扰社会各界人士。新常态时期,我国的中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1-3]

对时谐波而言,(7)式中后两式可由前两式推导得到[15].因此,只有前两式独立,使用边值关系时,只需使切向电场、磁场连续即可.对于上述结构的SPP波导,边值关系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布了十道国家级的“减负令”。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而最新的减负令,即第十道减负令是于2018年2月13日,由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即《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而其他由各省市区出台的“减负令”则多达上百道。

中国先祖认为,人的一生都蕴涵在“三壶(“壶”是葫芦的别称)”之中,即“破壶”(葫芦生人)、“悬壶”(葫芦佑人)和“壶天”(魂归葫芦)[7]。东昌府区可以“葫芦与人生”为主题,以葫芦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环境为背景,借鉴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一场“印象·葫芦”大型实景演出,提升东昌葫芦的知名度和旅游效益。

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我国的中小学减负已陷入怪圈,一边是学校减负,另一边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加码。这造成减负效果很差,学生的课业负担未减反增。

一、“减负”的对象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自杀、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中小学教育备受诟病。我们应该就“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社会大讨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正确解读和定位。

二、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源

(一) 升学竞争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竞争加剧,其根源在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才竞争成为主流。升学与未来的就业是紧密联系的,为了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小学生不得不自我加压。

当前的减负政策都是试图做一些减法,如减少在校时间、减少家庭作业、不考试等,但这种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减负”,因而效果不佳。实践表明,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方法,只会让学生的课外辅导负担加重。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作业是复习的有效途径,所以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教师可以通过均衡布置作业这种方式达到减负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学生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减负”的同时提质。

(二)学习兴趣不足

为了学生的负担减少,教师要自我加压,平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思想上要重视,要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提高业务能力,更新观念,学习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从教能力;(3)教学实践方面要从备课、教课、辅导等各个环节认真做好备、教、改、辅等入手,高效、创新地完成教学工作。

(三)考评机制不正确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然而,真正在实施的学校却极少。原因是社会各界衡量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学校能让多少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是名牌大学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至于素质教育,他们认为是虚无缥缈的。这种不正确的考评机制迫使学校为了生存,只能狠抓文化课,千方百计提高升学率。[7-9]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教育初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不忘初心,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转而树立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的目标观,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确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三、破解之路

(一) 培养目标要不忘初心

要实现“减负”,首先要明确要“减”的对象,弄清楚学生的过重负担是什么。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劳动技能缺乏。中小学生只有智育的负担可能存在过重的问题,德、体、美、劳四项不存在过重的问题。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主要是机械的语义记忆,概念、定理等的识记和应用居多,而形象记忆、情境记忆、动作记忆等较少,造成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协调。

另外,教育目标的缺位和错位,还造成了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失衡问题,教育评价的偏向致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二)抛却题海战术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减负”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彻底实现中小学生的减负,就必须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包括优化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和培养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乐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减负”不能牺牲教学质量。

(三)实现从减量到提质的转变

我国尽管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增长到2012年的30%,然而重点大学数量仍然有限。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选拔人才的比例都是固定的。[4-6]中小学生为了在若干年之后进入优质高校,只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砝码。

二是教学内容更新不足.当前教学内容仍以传统教材为主体,着重讲授地图学的基础理论和传统地图制作方法.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和GIS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地图学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地图制图的要求[10],如传统纸质地图制图方法及工艺过程已逐渐被数字制图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取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及时做出更新和调整,引入和补充数字地图的相关理论和制图流程,并将最新的地图制印和工艺流程纳入课堂教学中,为后续实习做好准备.

(四)“减负”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主要表现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陪,其原因与我们对待学习的传统观念有关。目前,我国流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了重复性体力劳动。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学习负担愈加沉重。为此,要想“减负”,就要抛却题海战术,变苦学为乐学,换勤学为巧学,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人。

我国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编排差强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是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主观心理因素。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这是客观现实,更是学生的心理常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学生自然视学习为负担。目前,我国很多学生喜欢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熬夜,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

在可研阶段的供水价格测算中,东线工程年人均工资1.0万元,中线干线1.5万元、水源工程1.0万元,并基于此标准计提了福利费14%、劳动统筹费17%和住房基金10%等。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水区沿线省市的工资标准明显低于实际,为了更切合实际,人均工资福利费建议按照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有关规定,参照各省市当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平均工资标准,并按工资总额计提企业应缴纳的福利费、劳保统筹、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费用。

注重宣传教育,构筑社会共治格局。树立“宣传也是监管”的理念,积极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模式。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通过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六进”等活动,建立科普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强化媒体监督,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实施信用信息和“红黑榜”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主体责任约谈告诫机制,畅通“12331”举报投诉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推动社会共治。

(五)建立正确的考评机制

素质教育是在有识之士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之后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有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教育评价应以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为依据进行价值判断,以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六) 完善监督制度

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我国的有偿补课是广泛存在的。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严肃处理,认真对待,纠正上述不良现象。

四、结语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而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的。我们面对中小学生的“减负”难题,要迎难而上,采取多种方式,既要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又要扭转学生不爱学习的状况,让课业不再是负担。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现实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梦倩.闲暇教育视阈下中小学减负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8):27-30.

[2] 新华社.四川: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J].中小学德育,2017(8):78.

[3] 李学.中小学减负政策的逻辑、困境与推进思路[J].教育导刊,2014(3):33-36.

[4] 崔淑慧.文化视阈下的中小学减负失效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7(1):50-53.

[5] 卢世林,李曙林.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J].决策与信息,2016(12):105-110.

[6] 高菲.中小学“减负”的社会学追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1-3.

[7] 杨婷婷.中小学“减负”政策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5(6):179-180.

[8] 山子.中小学减负政策文本的梳理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2):38-43.

[9] 梁晓健.中小学“减负”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3(10):141-143.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5-0006-02

[作者简介] 田龙,南阳师范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 2019-02-28

标签:;  ;  ;  ;  ;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减负难题破解之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