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比较”
□田 锐
〔关键词〕 家庭教育;比较;亲子沟通
一、正确认识“比较”
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比较,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事业是否成功,决策是否合适,都是在比较中衡量出来的。比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比较也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当代实验美学理论家瓦伦丁(C.W.Valentine)曾在对半岁以下儿童所做的比较本能心理实验中发现:婴儿具有比较的本能,他们对于不同色彩有选择的能力[1]。生活中的比较往往带有自动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下意识的超思维活动。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总在不经意间跟周围的人作比较,别人不比,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去比较。
比较有其有利的一面。法国文化心理学家拉康强调,儿童思维的镜子阶段是一种认证,其目的在于“发现差异”。[2]这里的“认证”就是为了加强对差异的区分,而一旦差异特征成为一个参照系,就可以作为进行其他对比的依据了[3]。但是孩子最初的内部参照体系并不完备,他们对于好坏对错的认证更多地是从家长那里获得“标准感”的,当然,成人有时也会怀疑自我参照体系里的标准的正确程度。因而大人和孩子都经常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做的,寻找社会比较是掌握“标准感”的重要渠道。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参照系,万事万物的异同都会通过比较加以鉴别,从而得到鲜明细腻的反映,最后得以权衡、融合。比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比,也会酝酿新的创造。从不同角度能开启不一样的比较,找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以此可以感受、获取不同的经验和启迪,而迥异之处往往潜藏着新的发现。
患者的躯体状况可以通过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锻炼进行改善。患者体育锻炼时,大脑支配肌肉的细胞处在兴奋状态,而大脑皮层管理思维的细胞却得到了休息,达到了舒缓脑力疲劳的目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均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反应性、灵活性,促使大脑的指挥功能稳定熟练,动作迅速准确。
比较的不利的一面是容易产生误差。多数家长都有“孩子还是自己的好”的意识倾向,产生这种积极偏差之后,就不愿意承认别人家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人们也有对负面信息更敏感的消极偏差,“更关注的是负面的特征而不是正面的特征”[4],因而在私底下对孩子的批评常常多于表扬。由此,又因为人们总想往高处比,所以就比较出不幸感,不比较就不会有这类痛苦。家长们在议论孩子的时候,也常发生错误共识偏差,即总感觉别的家长跟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正确的,继而又产生了“只注意能证实自身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驳斥信息。”[4]亲子之间的争论往往就是家长利用掌握的所谓正确信息来反驳孩子的信息。这些偏差会对了解真实情况造成障碍。
二、家长在“比较”中的误区
多数家长心里都很清楚,“拿孩子作比较”和“让孩子在比较中长大”有很大的弊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理解水平、自控程度、参照标准存在问题,很多家长在比较中容易陷入某些误区。
1.“跑题”式比较
许多家长会以责任为由进行唠叨式比较,这在母性意识较强的家长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一旦发现成绩不如别的孩子,脸上立刻写满不如意,夹带着责怪、埋怨的复杂情绪,言语也多是重复、单调、下断语式的表达:“你总是不听。”“你老是不改。”“不知和你说多少遍了,天天说也没用,你是不碰南墙不回头,你什么时候能跟小强一样叫人省点心?”如此等等。由现在想起过去,陈谷子烂芝麻,一股脑儿堆过来,说来说去,最后落脚于比较,搞得孩子头大,还没地方躲。如果孩子没什么反应,或者生气试图躲开,这类家长还是停不下来,在那里自言自语。或许,这类家长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只能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好好向那些“好孩子”学习。尽管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不注重效果,很多时候明知道孩子不喜欢听,但忍不住。唠叨各不相同,但都会引发孩子的不满或抵触情绪,等同于好心办坏事。有个孩子这样说:一听到父母“你看看人家××”这句话,就想摔东西。
2.唠叨式比较
“你看人家小强,全班第一!你哪怕是拿个前十名,我脸面上也有光啊。”面对孩子的退步,家长却比到“家长的脸面”上了。这类“跑题”的比较在着眼点上并不是就真实问题去找寻客观原因,偏离了该面对的重要内容。还有些父母劳神费力地比来比去,只是为了证明“我儿子比你儿子强”,只是为了体验其他家长的羡慕,把比较变成炫耀,寻求一时的快感。这样的比较会使比较的目的和方向发生偏移,把一件本来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没意义或者意义相反了。
3.挑衅性比较
(5)拆解费用。动力电池收购回来需要进行拆解才能进行后续的处理,根据现有的拆解技术成熟程度不同,产生的费用也有所不同。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则为7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打压式比较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当发现孩子不如别人时,便禁不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那么优秀,一般不去想这种期待是否合适。把对孩子的关心都表达在批评上了,除了批评,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管孩子,批评成了唯一的办法,而批评一旦成为习惯,家长就会不自觉地加重批评的程度。“谁跟你似的,谁都比你强。”说者认为理所当然,听者倍感受伤。
比较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法进行比较。而比较的目的要正确,不作无意义的比较。家长有必要区分角度和方向的不同。方向涉及目标的选择与把握,目标往往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人们的方向感相对较为持久和固定,但角度则应该多元化、细致化。调整角度可以更好地为目标服务,换位思考就是转换角度,也就是改变自己惯常的思维角度,适度地从对方那里楔入新的思考方式,获取更多的经验补充,这等同于丰富和延伸自己。所以,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多变换角度审视孩子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然后把优缺点一块客观比较,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优点,并通过表扬优点来带动他改正缺点。
5.谦卑式比较
父母带孩子去散步,一个邻居夸孩子漂亮又聪明。出于谦逊或礼貌,大多数父母会说:“哪里哪里,你家孩子漂亮多了、聪明多了。我们这孩子又倔又调皮。”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谦卑式比较较为常见的。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听不懂这种礼貌式地否定自己、赞扬他人的“话中之话”,他们可能信以为真,觉得爸爸妈妈真的不喜欢自己。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三、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比较”
让孩子从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这本身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但比较必须在有共同基础或同一标准的人或事物之间进行,不同的标准不能进行比较,处在不同层次上的人或事物没有比较的价值。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比较意识,也有责任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比较,比较要有正确的目的、方式、方法、心态等。
1.多角度地比较真实的问题
有一对姐妹,姐姐成绩好,妹妹成绩不突出,于是姐姐成了父母日常表扬的对象,也是妹妹看齐的标准,姐姐一直是榜样,妹妹一直是个被教育的对象。妹妹被这种氛围压得很苦恼,她在日记里写道:“其实我也有比姐姐好的地方,我比她画画画得好,为什么爸妈看不见这些呢?”其实,父母最初是想用姐姐做榜样,让妹妹也成为姐姐一样优秀的学生,但由于平时总强调姐姐的优点和妹妹的缺点,说得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就有了“姐姐好,妹妹差”的惯性。如果有一天妹妹做得好了,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而面对妹妹这次的“好”,姐姐或许不是高兴,而是被打击。盲目看高一个人和看低一个人,同样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2.以纵比为主,横比为辅
影响孩子进步的因素很多,我们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孩子可以控制的,另一类是孩子不能控制的。是否努力学习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但是否聪明,他自己无力控制,家长宜在可控的方面引导孩子进行比较。比较的关键就是看孩子在能做到的方面做得如何,即看其是否真努力了。
一个学生期末考试退步了,家长急了:“我整天累死累活地挣钱,供你吃喝上学,你就给我考这样的成绩?”标榜自己劳苦功高,既贬低了自己劳累的价值,还激起孩子叛逆而不接受“施舍”的欲望:“谁叫你给我挣钱的?看着谁好给谁挣去。”“你现在花在我身上的钱,以后我都还给你”。有的家长会说:“我说怎么样?不听我的,你可考过人家啊!”或者皱眉瞪眼、满脸气愤地说:“连小强那个傻瓜你都考不过,你整天干的什么!”幸灾乐祸和嘲笑是最伤人的,家长厌烦或愤怒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助,要面子的孩子会变得缺乏信心,情绪化的孩子可能要选择跟家长对抗。面对孩子的不足,家长如果过于着急就容易乱方寸,导致不公正、不客观的推理和判断,把教育变成了发泄。
3.重视努力程度的比较,但不能否认聪明
比较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比是在某一时段跟周围的人做静态比较,纵比是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动态比较。横比有助于找到差别,比如,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么找到孩子所在班级的各科学习成绩,对比一下,孩子哪里好哪里差就很容易显示出来,这种比较让孩子能知道自己比同学好在哪儿、差在哪儿。纵比有助于发现变化,比如,两个学期下来,家长可以跟孩子坐下来一起回顾一下,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哪些变化?是进步还是后退了。这种比较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整体发展趋势。纵比和横比给孩子带来的动力和发展方向不一样,纵比因为是自己跟自己比较,在比较之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自己,即便不想承认自己的缺点,“好了还想更好”的愿望也会敦促自己上进,于是这个目标达成了,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自动产生,所以纵比常常能督促自己向前。而横比是跟别人比较,其过程里或多或少会有被别人比下去的担心,因而较容易出现诸如嫉妒、急躁一类的负性情绪,这会导致孩子分心而使学习动力减弱,努力的方向也可能会发生偏颇。例如,有些孩子发现己不如人之后,不主动努力改变现状,反而盼着别人学习成绩下降。家长们总禁不住进行横比,在横比之后,要及时引导孩子过渡到纵比。多引导孩子进行纵比,更利于让孩子形成一种平和的竞争心态和恰当的自尊感,毕竟自己只能好好对待自己,比如“比别人拥有得稍多一点儿即可”,或者让自己自然而然地想到“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2)对于跨度达90 m的柔直阀厅屋盖,采用双层网架杆件长细比较大,采用三层网架可减小杆件计算长度,相应可减小杆件截面尺寸和球节点大小,节约用钢量的同时还可降低施工难度。网架采用优先采用螺栓球节点,仅在内力较大或构造不满足时采用焊接球节点,能够节约工期和降低现场施工难度。
一个家长激励女儿说:“你的成绩会越来越好的,因为你学习认真而且努力。有了这种习惯,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相对于那些今天努力明天不努力的学生来说,你的优势越往后越大。”在孩子的老师面前,这位家长同样也表示:成绩是孩子靠努力争取来的。孩子呢,经过努力见到成效后,理解了努力和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有了自信和成就感,以后会更努力。人都有自我提升的欲望,因为努力而成功,人会感到兴奋,满意度高,更易提高努力程度;因为不努力而导致失败,人会感到内疚,满意度低,内疚会促使自己努力改变现状。假设努力带来偶然的失败,人们也往往认为是努力不够导致的,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欲望,以更大的努力去追求想要的结果。
张然曾经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常常是家长会上老师表扬的对象,别的家长很羡慕他的父母。可他的父母总拿他与更优秀的孩子比较,不是班里第一时,拿他和班级第一比;是班里第一时,拿他和年级第一比。张然很少得到父母的认可,他很无奈地说:“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人比我好。学习实在没意思。”渐渐地他开始厌学,一进校门就心烦意乱,最后辍学。
张然的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一味地用更高目标要求孩子努力争取,但是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能力是不可控的,张然没法让自己当了班里第一,紧接着再当年级第一。因为无法达成父母的预期,无能感不断积累,于是在沮丧和怀疑之中丧失了坚持性,为了避免失败,他渐渐降低期望,直至放弃努力。尽管能力在短时间内不可控,但在一个长时期内是可控的。只要孩子努力,在一个长时期内,其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况且没考第一不见得没进步。因此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孩子努力就应该给与高评价。
但也有这么一类家长,他们称赞孩子的惯用方法是不分什么情况都竖起大拇指,冠以“聪明”二字。孩子起初有干劲,但慢慢就产生了等和靠的思想,因为很聪明嘛,考试之前稍微一学就可以了。如果认定聪明就有好成绩,孩子容易沾沾自喜,导致努力程度的降低。但是如果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由于不聪明而导致了失败,那这种挫败感会很强烈,有的孩子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因为他明白,如果不聪明,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成绩,很容易自暴自弃。所以要在承认孩子聪明的前提下探讨其努力程度。
4.多进行家长间的比较
人们往往是从别人眼里来认证自己,年龄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别人的评价。家长是最先给孩子树立标准的人,在孩子眼里,家长也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他人”,家长怎样看待他,他慢慢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同样,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常常是源于家长自身存在某些问题,或者偏颇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因此,家长有必要进行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看看别人怎么当家长,聊聊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干预孩子的某些问题,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的视角,及早地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与孩子共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汉文.较文学高等原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2]列维·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 著.思维与语言[M],李维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金伯莉·J·达夫著.社会心理学挑战你的成见[M].宋文,李颖珊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1-0076-04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泰安,271021)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 比较论文; 亲子沟通论文;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