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东 岳梨蓉 苏 伟 王 俊 田 飞 曹正业 张 越 向述天(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 云南昆明 650021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弥散张量成像;海马部;轴索;胶质细胞
随着MRI神经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分辨率的提高,脑白质改变的检出率不断增多,脑白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Hachinski等【1】1987年首先提出的这一影像学术语。白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DTI技术对于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无论从发病的部位,还是病变的特点,都非常的准确;在许多的医院,应用常规的MRI序列,诊断此病,并不难,但是对于早期患者的海马部、胼胝体等的脑白质的损害,常规的MRI序列,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DTI对于以上部位的白质损害的早期诊断,已经非常准确,正好是对常规MRI技术的弥补。我相信,经过我耐心的收集、整理、对比、归纳、总结、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DTI对于脑白质疏松症的诊断研究一定会有心的见解,一定能成为其他同行诊断白质疏松症,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
脑白质疏松症主要位于脑白质,特别是脑室周围的深部的白质,该区域是由穿支动脉供血,很少或完全没有侧支循环,而且要经很长的距离才终止到脑室壁附近,这种解剖学特点决定了该区域脑白质最易受到缺血影像【2】,脑白质疏松症,是发生在双测的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等部位的常见病,随着现在的MRI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变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变的诊断,不应完全靠影像学,还应该结合相关的临床症状。患有脑白质疏松症的患者,一般的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性格改变等。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扩散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三维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应活体组织细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DTI通过检测神经组织中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可反映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结构变化的信息,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空间方向性和完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DTI测量所得各节段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值等参数可反映脑白质损伤及其程度,对评价相关的功能状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A值及ADC值等提供量化数据,可使损伤的诊断更为精确,具体来说,脑白质疏松症的患者的ADC值升高,FA值下降,这与脑白质疏松症的轴索缺失和胶质细胞增生的范围和扩散方向减弱相一致【3】,DTT技术能提供直观的纤维束示踪图像,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及其异常改变,对白质损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损伤白质纤维束的精确定位及损伤程度的判断。进而客观准确地观察病变白质及再生修复的复杂动态过程,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空间方向性和完整性。【4,5】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能更真实地反映白质的损伤程度,预测神经功能状态,对预示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往有关大脑白质纤维素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活体动物的大脑组织或尸体解剖研究,常规的磁共振成像如:T1WI、T2WI、FLAIR等成像虽然可以显示出大脑白质和灰质之间的差别,但这些成像方法,不能显示大脑白质纤维的走向方向,因此对于诊断LA有一定的局限性,DTI反映了水分子的方向依赖性,其FA图像可以显示大脑白质纤维的结构和各向特异特征,如显示内囊、胼胝体、外囊等结构,事实上,DTI在诊断LA的局限性要小于病理和弥散加权成像。因为组织标本在进行解剖、冷冻、脱水、固定、切片和溶解等处理过程中,其微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几何变形,应用组织学方法在体外验证活体跟踪结果又有很大的难度。同时,DWI因电涡流引起的校准不良,被检查者运动引起的伪影和磁敏感性所致的信号缺失等均可影响计算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现在DT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MRI检查方法,可从微观领域评价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是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ADC与FA是DTI常用的评价参数,通过它们可以形成ADC图、FA图来反映组织的弥散和各向异性特征,在我们行常规的MRI检查时,会发现双侧的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出现的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并不能显示出海马,胼胝体出现的异常信号,所以DTI对于MRI诊断技术起到了弥补的作用。
鉴于既往普通MRI扫描的局限和不足,结合MRI功能成像扫描的新技术和方法,本课题利用DTI及DTT技术,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及其异常改变,有助于对损伤白质束的精确定位。DTI测量所得的FA值、ADC值等参数可反映白质损害的程度,使损害的诊断更加敏感、准确,对评价白质功能状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课题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对于脑白质疏松症进行早期的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Hachinski VC,polter P,Merskey H.Leuko-araiosis.Arch Neruol,1987,44:21-32
【2】黄勇华,张微微,林琅,等.伴脑白质疏松症的脑梗死患者脑小动脉定理研究.中华老年心脏血管病杂志,2008,10:688-690
【3】张雪宁,张云亭,脑白质疏松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593-597
【4】KumarR,Husain M,Gupta Rk,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white matte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etrics in 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correlationwith neuro-cognitive function.J.Neurotrauma,2009,26:481-495
【5】Koga H,Takashima Y,Murakawa R,etal.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lacunes and leukoaraiosis as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ommunity-dwelling.elderly.individuals.J.strokecerebrovasc Dis,2009,18:32-37
论文作者:孟令东,岳梨蓉,苏伟,王俊,田飞,曹正业,张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白质论文; 疏松论文; 纤维论文; 损伤论文; 张量论文; 脑室论文; 影像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