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文精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_人文主义论文

弘扬人文精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_人文主义论文

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语文论文,人文论文,主义精神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谈起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清醒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列出许多,诸如语文已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产生内在需求;忽视母语的文化特性,导致学生对母语缺乏感情;阅读量少,作文训练教条化,造成学生语言贫乏;教学程式化,从解词、分段、概括大意到归纳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生硬刻板,等等,不一而足。

造成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我国历史上是封建统治国家,建国后又长期受极左思潮困扰,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一切必然作用于语文教育,使传授与学习的过程演化为绝对领导与绝对服从的过程,人文气息太少,学生的发展空间太小,语文教育已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是社会原因。语文教改是个老话题,为何多年来步履维艰?很具决定性的一个原因是全社会的功利主义。学生要凭分数升学,教师要凭升学率评职称、定待遇。这一切已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三是认识上的原因。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观念的僵化在语文教学的教授、考评方面占统治地位。学生阅读文章和写文章近乎练套路,造成许多跨入大学校门和走出大学校门的学子不能胜任简单的文字工作。

四是教育观念的原因。有不少的语文教师缺乏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正像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所说的: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像力和理解力,因为这些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他把语文教育同人文精神联系起来,认为过去“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的观点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学情绪的直接原因。

我们认为,上述原因中,教育观念的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教育观念的问题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教育的大问题。语文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着力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是无法如愿以偿的。语文能力的应用,无不反映出同生活、同人的素质的密切关系。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它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青少年的一生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的功能。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前提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主义教育观念。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大发扬的时代。80年代后期,哲学界首先提出人的主体性问题。随后,教育界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掀起了一个研究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风起云涌,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合作教育,等等,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那么,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该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情感活动主宰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它强调认知学习和情感体验学习相互结合,十分重视情感和评价的作用。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表现出以下特征:①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真诚、宽容地对待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权威。促进者的具体含义是:如同学生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的催化剂,如同学生带着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③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自己的学习方向作出选择并不断进行自我训练,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④师生共同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真诚的、相互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反馈。⑤学习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内容是第二位的。⑥学习评价由学生自己作出,即自我评价。

国内取得显著成效的教改实验——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正是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问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学策略

弘扬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新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要改变过去学生作为“消极的知识接受者”的局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要实现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到“教师适应学生的学”的转变,要“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我’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里最基本的科目是人学,教学应该是师生合作的过程。师生合作,这是人化的社会关系的缩影,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以主人的身份来完成教育任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第一,以真诚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第三,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用考试指挥棒左右学生,用标准化答案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思维品质的情况,无视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合作教学就无从谈起。

3.教学设计注意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的思辨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认同水平往往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评价方式来获得的。根据我们的体会,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可以受到生动的人文教育。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像欧阳修这样的官(太守),用干部考核标准——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评价,同学们认为该给他打多少分呢?(学生发表意见:65、50、80……)教师引导:不论打多少分,都不能凭主观好恶,得有理有据,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找评价依据,讨论、陈述理由:作为太守不以权谋私,不扰民,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游,在乎百姓之乐也……。这样,从评价人物导入,营造人文教育氛围,带有时代气息,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读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认知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学情、忽视母语文化特性的弊端,应当强调认知(阅读)活动,要遵循认知规律。这里须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明确学生的认知前提,即要搞清楚学生学习新知识已经具备了哪些认知条件(预备必、相关性知识),哪些应当补充,哪些需要教师引导。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学生有疑问之处、教师稍加点拨,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避免那种教师以讲取胜、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

二是课堂活动要以人为本,应当明确,学生理解消化的是课文,而不是教师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教师要十分重视学习活动中读的设计和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理解、训练、消化的时间、空间。教师要特别注意用范文来规范、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最终形成语感的敏锐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教师进入课堂头脑中要形成一种意识: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平等合作,和学生一道同课文交流,同作者对话……

5.注意教学活动中的心智激发和情感激励

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运用教学机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这样指导学生:“今天,我给每位同学介绍一位‘未来的科学家’。要求大家要各自保密、仔细观察,把这未来的科学家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认真详细地写成一篇作文。”然后请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对着讲桌上的镜子)看——同学们看到的,只是一面镜子!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以后,同学们无不惊讶纳闷:我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吗?继而,新奇而又兴奋的心情驱使着同学们马上进入到了美妙的遐思之中。这当然是写作技巧的训练,但更是一种心智的激发,情感的激励。这位语文教师很具有人文精神——他欣赏学生的观念和激励学生的艺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6.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人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评价,不仅可以训练其认识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达此目的,教师需注意下面两点:一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造成一种不受传统束缚,不迷信教师、书本,不屈从于权威,大胆质疑,畅所欲言,不同的意见均能得到重视、尊重的学习氛围。二要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适时点拨、引导、鼓励,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评价能力,使之形成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弘扬“爱的教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语文,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标签:;  ;  

弘扬人文精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_人文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