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成霍宏志刘宗宝
(甘肃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诱发因素,为今后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来院就诊的200 例急性脑血管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病程以及诱发病因,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起病时有可见或可分析的诱因者有168 例,突发性者有32例,但是对于突发性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与其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发病前情绪变化有极大的相关性。此外,在此次研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诱因者74.1%,显著性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因过度疲劳、长期或突发的情绪波动、咳嗽或排便用力过度、过量饮酒等生活客观原因也是造成的急性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情绪因素比例最高,达35.2%,其次是过度的行走活动或过度劳累,此外天气原因也与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所有比较原因中,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P<0.05)差异。结论:多数脑血管发病患者均有一定的诱因,其中客观因素中,以情绪波动、过度劳累以及过量运动为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注意对患者的客观因素进行调节与教育,特别是具有原发脑血管病因的患者,控制其相关诱因的发生,可以极大地减小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提高患者愈后的恢复效果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诱因;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26-01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起病急、发病快、诊治难度高、致残率与致死率亦高的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对于情绪波动大的中老年人群,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因脑血管中血栓的急速形成或突发性脑溢血,而发生缺血性脑梗塞,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脑部神经系统功能性损伤,四肢瘫痪、失语、头晕(痛),严重者直接导致休克或生命危象,因此临床上又称之为卒中或中风。即使及时救治,但也会伴有严重的后遗症,不仅影响着患者自己的生活质量,给家庭以及社会也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降低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是解决此现状的最好办法,本文就对来我院就诊的2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诱病原因分析,为今后的预防控制提供实质性参考。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来我院就诊的200 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40例,女性60 例,年龄在15-8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超声造影证实。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50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例50例。
1.2 研究方法
分别对急性脑血管病人发病的原因进行有无诱因的分析比较,然后根据常见诱因进行对比比较,最后根据主要诱因进行探讨分析。其中有无诱因的判断依据主要从患者的病史、病程以及病人或家属转诉。对于无明显诱因的,通过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病人生活习惯以及性格趋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其数据差异用X2进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格的数据用百分率表示。
1.4 结果
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起病时有可见或可分析的诱因者有168例,突发性者有32 例,但是对于突发性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与其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发病前情绪变化有极大的相关性。此外,在此次研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诱因者74.1%,显著性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因过度疲劳、长期或突发的情绪波动、咳嗽或排便用力过度、过量饮酒等生活客观原因也是造成的急性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情绪因素比例最高,达35.2%,其次是过度的行走活动或过度劳累,此外天气原因也与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所有比较原因中,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P<0.05)差异。详见表1、2。
2 讨论
本文针对急性脑血管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与报道[2]研究一致,证明一般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情绪波动、运动情况有很大的正相关性,除此之外,患者的饮食习惯如吸烟、嗜酒、嗜甜以及嗜荤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上,应注意控制情绪的过度起伏以及过量运动,以免因过量刺激而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速以及脑血管突发性破裂等病变,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的人群,据此次研究显示与相关报道的证实[3],50 岁以上人群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当年龄上升到60岁以上时,不仅相应的治疗难度增大,愈后的恢复效果也逐渐减退,严重者直接发生休克或死亡。
同时,此次研究对患者的脑血管并发症也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总结,其结果可见,患者中伴有高血压的占总人数的80.3%,合并高脂血症的占47.13%,糖尿病的占21.33%,此外在患者中还可见脑动脉硬化、脑外伤等,因此,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因素,虽然对于致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可以大大减少急性脑血管的发生率与致死率。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51.
[2] 刘克桐,李淑琴.2 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与血清对氧磷酯酶- 活性相关因素研究[J].河北医药,2011,16(05):283-285.
[3] 刘伟芳,吴伟琼,杨伟平等.2 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与血脂血压的关联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0,23(10):265-267.
论文作者:陈合成霍宏志刘宗宝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脑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诱因论文; 脑血管疾病论文; 原因论文; 突发性论文; 情绪论文; 《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