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理解和把握“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学习和运用基本原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现已进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创建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党政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继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1月23日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经济发展实践,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排斥借鉴和汲取西方经济学中可为我所用的东西,但从世界观和根本立场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为劳动人民求解放和谋福祉的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我们需要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人民的经济学,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根本立场”和“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首先明确和坚守。 为什么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同志做了明确的回答。概括地说,就是为了能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重在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和经济发展规律,才能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过程,提高驾驭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能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济规律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各个社会都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特别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力自身循序渐进、波浪式发展、科技创新起引领作用的规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关系的规律;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规律等。二是多个社会存在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作为其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等。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自我扬弃和转向新的社会制度的规律。四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全力以赴,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的领域。也正是习近平同志强调提出的要求:“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成就和规律性东西,既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明,也不能简单地教条主义地照搬原著来说明,需要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与说明。这是创新的、“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种经济学说应有新的经济范畴,有反映经济实践本质规定的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这个要求与任务是光荣的、重大的,也是艰巨的,需要全力以赴。 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实践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就当前已有的理论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具有规律性东西。《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这段论述中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要建立由国家掌握生产资料的国有经济;其二是利用国有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其三是建立国有经济和快速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说是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要实行国有经济,实行公有制经济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服从于社会主义的两大本质要求: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共同富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将社会主义本质归结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讲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实行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就是为了消除旧社会制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矛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必须重视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习近平同志强调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经济实践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揭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当作静止的教义来对待,而是应把继承、发展与创新统一起来。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可以和需要结合当代经济实践进行创新,但不能动摇和否定。比如,马克思、恩格思、列宁都指出,当劳动人民取得国家政权,要首先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这个基本原理既要坚守,但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理论指导。在我国生产力还落后的具体经济情况下,可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不搞单一的国有制经济,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把以国有制为核心的公有制的存在形式与其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没有灵活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国有经济会成为僵化的、缺乏生机的经济形式,又不能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形式。总之,既不搞单一公有制经济,又要探寻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与发展,在我国宪法中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并存的概念表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是公有制,不包括私有制。而宪法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里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的、共有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需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对此进行发展与创新,表现为不搞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条件下,允许和鼓励私营、外资、个体经济共同发展。但必须明确: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守的一条根本原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位的问题。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是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决不能动摇、否定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由于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情况,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中实行按劳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基本原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是与公有制被严重削弱,私有制经济占比超过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缩小收入分配过大差距的决定性条件,是应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要真正实行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重视理论创新的学说。改革开放以前,毛泽东和党中央也重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理论;《论十大关系》中的诸多经济关系理论;党的八大提出的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以及关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陈云提出的综合平衡的理论等。其内容都是主要论述怎样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处理和发展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也曾有过违反经济规律人为地拔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获得成效。举其要者,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是否有利于的标准”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创新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特别是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十八大强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央新提出的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等等,都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创新理论。如果进行分析,这一系列的创新理论,同样都是围绕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包括民生为重、缩小收入过大差距,使劳动人民全面发展,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在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实践发展的新成就和出现的新问题,要总结和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的新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新的经济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互推动与发展。习近平同志要求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的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个“系统化经济学说”,应具有新的经济学范畴,揭示新的经济规律,具有自己的经济学话语权。要能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和运行过程,这一经济学说应是整体的、涵盖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并前瞻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创新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讲话,我个人最大的体会就是党中央非常希望我们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自己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结合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学实践发展的规律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个提法非常重要,要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理论,要不断的开拓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点非常迫切。我们作为学校的老师听到这个要求,压力非常大。能不能拿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而且不仅仅是经济理论,要提升到学说的高度,应该说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中国自己改革发展的经验讲清楚,说得大家心服口服,这个非常重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觉得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倡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特别是加强《资本论》、《帝国主义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中阐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作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是决定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他们读一些经典著作,多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提高全党全社会的经济理论水平都大有好处。 二是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在高校经济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怎样加强这一“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高校呈现出被逐步淡化、边缘化的趋势。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时越开越少,有的学校干脆取消,这种倾向的消极后果日益明显地暴露。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修课”建设,要落实到经济学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要努力实现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设置成为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 三是要加强中青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领域指导地位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应该加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继有人。 四是要在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上下功夫。在理论体系建设上,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特别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勇于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增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中国自己的、系统的经济学说,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经济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中国的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急切地希望我们从历史和客观实践的需要出发作出回答。西方人最怕中国人没有按照西方理论做的前提下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我们恰恰正是如此。比如,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或者是标准的微观理论或者凯恩斯主义等西方经济理论,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效果良好的实践,这个都是西方人不理解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没说清楚,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了有效的成就,这是我们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最主要的基础和最深刻的根据。有了这个实践的基础和根据,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发奋努力,提炼总结,在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完善,建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就有希望。现在我们遇到一个很好的机遇,而这个机遇是中国经济实践的进程给我们创造的。 这一理论构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很迫切的,时间表是很紧的。我们知道,根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同时要实现两个体制性目标,一个是2020年建立基本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到2020年我们基本上实现法治中国。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完备的体制确立了,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分析还缺少一个比较系统的学说,特别是经济哲学层面还不清楚,那是不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生命力,不只是在具体的概念和观点上,更是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立场和唯物史观上有它的信仰,这是最有力量、最有说服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有了,但是如指导它的基本方法、基本信仰、基本价值观发生动摇的话,那就有问题了。 过去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少理论自信或者是自信不足,现在我们有这个客观条件来恢复或者是提升我们的理论自信。这个理论自信当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信仰,同时要把它作为一门科学,首先从科学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进行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立足民族,立足解决中国的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把中国的问题解释清楚了,中国的实践在世界上立得住了,这一套学说和理论,就会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欣赏。 坚定信心,抓好落实 长期以来,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而努力。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中国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但是在一段时期内,高校乃至社会理论界出现忽视、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这是必须纠正的现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对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自信,明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凝聚力量,承担和完成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增强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揭示中国经济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其次,要着力抓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课堂和人才培养。要坚决纠正在一些高校不开政治经济学课的问题,把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课时要保证;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要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培养、引进等一系列得力措施,解决一段时间以来造成的政治经济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骨干和带头人的作用,使他们在提高教师质量中发挥中坚的作用。 最后,各级党政领导要从自己做起,带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加强政治经济学的体制机制建设并落实各项措施保证。 改革开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8日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专题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会上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并且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马克思在150年以前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突出表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且保持着在经济学科中的主流经济学地位。其根本原因有三个: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于人民的福祉。这同马克思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一致的。第二,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中国的实践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第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个开放系统,不排除对当今世界人类发展的积极的理论成果,包括对西方经济学有用成分的吸收,特别是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先行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所概括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批判地吸收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使其更具有科学的先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对象,以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为己任。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因此,它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于其坚持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概括地说,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基本立场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第二,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第三,基本任务是阐述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第四,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范畴。这种经济学范式必须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并认同新的理论成果。 伟大的实践推动了理论创新,尤其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回顾3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都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创新推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进展及其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概括: 在经济改革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理论的确立,推动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的确立;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理论的确立,推动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进入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本身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进展。在指导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所有这些发展理论和新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了经济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学科,同时又具有应用性特点。政治经济学以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可以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当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进行归纳和系统化,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学习《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要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结合的产物。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的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指导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认同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成功。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肯定。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破了题,依据中国实践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了这些题。基于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还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有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并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经济学不能只是发挥思想教育功能,还应该成为经济决策和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努力方向。 最后须重视树立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一定要当建设者,不能仅仅当批判者。所谓的建设者就是对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和进程中的重大决策,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声音,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的原理来提出建议。不能只是在一个批判的位置上,要对一些做法评判其是否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不能变成思想教育的时候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重要决策的时候用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思想教育的武器,也是我们建设新社会的武器,也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武器。如果只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批评的武器,就把自己边缘化了。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了那么多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呢?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科学,不仅仅是解释现象,而且能够指导发展。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谈姓社姓资的问题,仅仅是谈生产关系问题。尤其是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理念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得到说明。所以,要保持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我们就有这么一个责任,更多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应用到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不要放弃这个阵地。 摆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在教学和研究中摆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很多人已转到西方主流经济学上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遭到严重削弱,这对于发展系统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非常不利。产生这样的问题,是这些年来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学术导向出现西化倾向的结果。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不能再用“从总体上看是好的”这类无实事求是之心的判断来自欺欺人。否则,我们搞出来的不可能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系统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只能是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实际脱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南辕北辙的西方经济学的翻版。 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学引入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初衷,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其中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科学因素,获取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知识,了解西方经济运行和学术研究的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行这种引进的前提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性质的明确认识。因此,将英美大学中流行的经济学课程“原汁原味”地搬进我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来改造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显然是不对。对此,陈岱孙、高鸿业等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是反复强调过的。 形成中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西化倾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无论如何,对这种现状和格局必须加以纠正。 第一,在经济学教育中摆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要重新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明确西方经济学的从属和辅助的地位。要按照这个原则,加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的分量,缩减西方经济学的分量(尤其减少以论证资本主义合理性为宗旨的微观经济学的份量),恢复和加强有批判、有鉴别的教学方式,不搞什么“原汁原味”,消除洗脑式的西方经济学重复教学。为此,需要对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地清理和调整。 第二,必须深刻反思“教育国际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相关政策。必须明确教育国际化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科学很少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但社会科学却与社会制度、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将在自然科学中进行的国际化教育改革的做法照搬到社会科学领域,是十分错误的。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倾向的产生,与对“教育国际化”的错误认识和有关政策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在社会科学学科专业评估中,过分强调SSCI发文的导向作用、不适当地鼓励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片面强调引进教师中海归数量的意义和作用等。 第三,加强高校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科研能力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状况来说,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我们不仅对问题的严重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魄力和毅力。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对中国经济学界提出的新时期新任务是: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这个新任务可以分解为三项具体任务: 一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中提炼和总结新概念、新范畴、新规律,形成中国自己的概念、范畴,也就是说出“中国话”,发出“中国好声音”。 二是把这些反映中国经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规律系统化为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体系,也就是“中国经济学”,或者说是经济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三是构建的“中国经济学”或“中国话语体系”必须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假定、理论框架、理论逻辑、理论方法、理论命题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差别,而在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等方面却充分吸收和包容了西方经济学的一切优秀成果。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学”是用通用语言讲“中国故事”,而不是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因此,中国经济学,不是一个地域或国家的概念,而是用中国来标志我们所创立的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但又包含西方经济学中科学成分的科学的经济学。 提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新任务,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我国具有了用于提炼和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实践经验。从我国的发展史来看,在1800年左右,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超过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到1830年还为29.8%,远高于英国的9.5%。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进入百年屈辱,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总量到1949年也迅速下降到5%左右。在这期间,多少仁人志士积极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最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解放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摸索,最终我们党又形成了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寻找中国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就为今天提炼和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第二,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理论。在60多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理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经济发展理论,等等。这就为创建系统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新任务,这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创造经济发展“奇迹”后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这是因为,中国实现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起了世界对产生中国发展奇迹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极大关注,这就需要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做出系统的理论解释。只有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才能增强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守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方向;才能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正确的借鉴;才能给予一些垄断经济学的流行观点和理论证伪和澄清,增强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毫无疑问,这一历史任务将责无旁贷地落到中国经济学者的肩上,这也是中国经济学者为经济理论创新做出贡献难得的机遇。 (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途径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提炼和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一是用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在当代中国仍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因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结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方法分析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结果。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成为“中国经济学”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学”之所以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脉相通的。 二是用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检验西方经济学。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垄断,使人们开始对那些视乎是公理的理论与政策产生了质疑,至少它对发展中国家不再是惟一的选择。这就是中国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世界经济学意义。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包括三方面的具体内容: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理论、在特殊假定条件下构建的理论。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和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经济学的共同财富和一般财富,从而成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来源。这一方面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其科学性;另一方面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阳光大道。但是,对于在特殊假定条件下构建的西方经济理论则需要对其特殊假定条件进行重新检验,以验证其是否对我国有效,以及是否具有普遍价值,防止照搬照抄,误国误民。实际上,由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传统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消除的,那么建立在西方政治、文化和历史基础上的一些经济理论和观点,必然在中国水土不服,这就需要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程中剔除和纠正那些不适合中国的理论和观点,特别是那些被错误地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三是从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和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规律、新理论。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三个重要来源。我国几代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长期曲折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为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条件。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经济学人的福分和历史担当。 从以上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来源的关系来看,首先要遵守了经济学的一般知识,遵循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运用了经济学的一般话语。但是,经济学绝不仅仅是一般知识、一般规律的一般话语表达,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从来不掩饰经济学的阶级利益、国家利益。这就使经济学还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特定表达,因此,我国要构建的经济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经济学还是一个历史科学,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国要构建的经济学必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 要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就需要找到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主线。我认为这个主线应该是发展。这是因为: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发展;其次,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来看,仍然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出路还是发展,这正是我国把发展看做是硬道理,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要求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因所在;最后,从中国经验来看,这个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把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发展都应成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线。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分支,而是以发展为主线构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说体系。 以发展为主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指导思想,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释我国的发展经验,总结和提炼经济发展规律,破解我国未来的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是发展目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体现。 三是发展道路。我国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但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要走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四是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包括三方面: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三大创新中,观念创新居于重要地位,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最终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激励和条件。 五是发展资源。发展首先表现为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以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经验。 六是发展制度。我国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发展市场经济,实现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突破了西方经济学把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天然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假定,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七是发展文化。我国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了只有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理论假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政治经济学时的讲话,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创造性贡献,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一步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目标和任务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需要 用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驾驭好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必须用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做指导。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的经济发展时代面临许多新情况,提出许多新问题,要求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艘大船,要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除了马克思主义,没有别的什么主义;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没有别的什么经济学可以依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其特点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过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科学分析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经济学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社会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是经济学理论逻辑过程的基础,这一方法使经济学理论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感,而有历史感的经济学才有生命力。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整体论的分析方法,从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而非鲁滨逊式的孤独的个人出发观察和研究经济问题,从不在单纯的抽象逻辑层面上讨论理论命题的真与伪,更不脱离实际去构建所谓“标准的”分析模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建立在非历史性的抽象假设和脱离实际的逻辑演绎基础上的经济学命题是空洞的、无意义的,以这样的经济学为指导去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甚至据此制定经济政策以影响社会经济过程,必然产生非常有害的后果。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科学的经济学命题和观点不是来自人的观念,而是源自鲜活的生活实践,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从事经济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凭空想像。在纷繁复杂、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面前,经济学只有迎难而上,敢于和善于回答各类重大问题,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提供指导,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同步,总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通过理论创新回答新问题,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永远没有止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能动摇的,只有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掌握科学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运动规律,才能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用好政治经济学。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学有着明确的阶级性,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它总是力图模糊和掩饰这种阶级性,以所谓“纯经济学”自居。其实,西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存在着严重缺陷,这就是:它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经济哲学,把孤独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歪曲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形而上学观点看待人的理性,歪曲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用自然主义的态度看待人类社会,歪曲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追求建立超历史的一般经济学,歪曲社会生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刻意抹杀不同时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差异;滥用数学进行经济分析,削足适履式,歪曲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由于存在这些严重缺陷,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是极差的,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陷入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与西方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与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直接相关,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所决定的;人的理性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就人类理性的特定发展阶段而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就人类理性的长期发展而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性;自然规律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经济规律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存在,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活动发挥作用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两种不同的规律,不能任意混同;人类的财富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以及消费关系必然存在差异,经济学只有研究和探索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特点,揭示其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探索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为全体人民谋福利,因而是最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但是,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高校呈现出被淡化、边缘化、萎缩的趋势。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课时越开越少,有些学校干脆取消这门课。由于不顾国情,盲目崇拜和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其严重的消极后果已经日益明显,如以国际化为名推行西方化,片面强调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与西方接轨;以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置、学术评价、师资聘任、职称晋升、奖惩机制的标准和规范的做法大行其道;越来越多接受西方经济学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人占据讲堂,而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队伍青黄不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美化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贬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不良倾向十分严重;经济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淡漠,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风气盛行;等等。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扭转和改变,将严重动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各级教育部门的党委和行政领导应当从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高度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地位的重要性,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维护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的基础地位,壮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三)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为了更好指导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第二,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第三,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第四,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第五,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完善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第六,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劳动人民的经济学,是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发声,维护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富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科学先进、系统成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重大历史课题和时代任务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当代中国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界面临着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时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综合平衡;实行中央与地方并举,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各方各得其所;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科学发展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超越了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框,确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的要求,围绕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等等。这些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赋予了其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是我们在经济领域中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保障。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困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但也必须承认,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状况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相比,与作为一种系统化经济学说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主要是: 一是学科基础弱化。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高校呈现出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学科建设中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标准、理论观点和教学模式的倾向比较普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严重削弱,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二是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少干部缺乏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自觉性和基本功,习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框出发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照搬照抄国外时髦理论和话语体系,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在许多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往往成为了口号和标签,流于形式,一些错误的思想流行泛滥。 三是理论能力不足。经济研究中存在着热衷于赶时髦、追风潮的现象,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玄、虚、浮”问题比较严重,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术风气浮躁、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应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经济问题能力不足。 上述状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消极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当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队伍的培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新认识,发现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创造新的成功经验。 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 要根据实践的要求提出新的经济理论观点,包括揭示新的经济规律,说明新的经济现象,提出新的经济学命题,修正过时了的经济学论断,推动理论的发展。 要坚持洋为中用,正确借鉴国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的有用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视研究和借鉴中华民族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打牢历史根基,体现民族风骨。 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历史和实践,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攀登,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经济学教育新局面 2012年6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时,阐述了《资本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理论学习会上再一次全面阐述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明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而且也给中国经济学界提出了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任务,给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经验急需在理论上提炼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争取学术话语权,而且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用于指导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就世界上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仍然是当代经济学的两大主要流派。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政治经济学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应该占有主流和主导地位。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和基础的。虽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西方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意义,但是,不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成就都是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结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践从根本上来说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是相矛盾的。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实践证明,照搬照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被颠覆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创甚至一蹶不振。毫无疑问,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就必须毫不动摇地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然而,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的实际状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总起来看,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严重的西化倾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 第一,高校经济学院的领导权问题。早在2005年刘国光先生就指出过这个问题了。然而,我国一些高校不仅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是由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担任领导,还是由搞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担任领导,情况是大不一样的。毫无疑问,领导权问题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第二,高校经济学人才结构和梯队问题。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经济学院竞相高价引进从海外特别是从美国归来的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博士,而我国自己培养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已很难进入各个大学的经济学院了。在全国大部分经济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师资已严重萎缩,后继乏人。 第三,课程设置问题。在一些高校,西方经济学成为许多专业甚至是非财经类专业的通开课,而曾经普遍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则被取消;同时,在经济学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开设的具体课程数量远远超过政治经济学课程。 第四,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入学考试问题。在一些高校的经济学和财经类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政治经济学所占考分普遍低于30%,有的学校根本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的考试内容。 第五,科研评价标准问题。在所谓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影响下,许多高校都将SSCI的发文量作为教师科研的最重要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定、学术奖励、课题申请等各方面予以严重倾斜。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学教育特别是科研严重西化的重要根源。与此相联系,一些专业学术期刊越来越多地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作为选文标准,拒绝刊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我国经济经济学教育存在的严重西化倾向具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第一,导致青年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淡漠甚至抵触、对于社会主义的怀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否定;第二,导致青年学生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个人主义的迷信;第三,由此导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失效;第四,导致青年学生思想方法的教条主义化和僵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和掌握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的科学方法;第五,不利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立、创新和发展;第六,严重西化的经济学教育产生严重西化的经济学研究,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相脱节,而且产生了大量形式主义的无效研究成果和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七,过度西化的经济学教育和宣传,严重腐蚀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使他们产生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总之,西化的经济学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根本对立的。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存在的严重西化倾向如果得不到纠正,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道理十分简单,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前提,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必须具有一大批坚持从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和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在我国高校的经济学课程设置、科研评价标准、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严重西化倾向,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回归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的主流和主导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重要特征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和市场机制。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与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同时,必然始终存在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和主张,而西方主流经济学正是这种观点和主张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因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教育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从而提高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同时,必须彻底改变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中存在的严重西化倾向,在我国高校开展正常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我们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列重要讲话,能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纠正我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中存在的严重西化倾向,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教育教学中的主流和主导地位,使中国经济学的教育和科研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智慧。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公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