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家教与门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门风论文,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古重视教育。《尚书》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老天为了护佑天下万民,为他们安排了君,又安排了师。君是民众的组织者,没有君,民众就是一盘散沙;师是民众的教育者,没有师,社会就会迷失方向。教师的重要性,堪与君匹敌。我国现存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优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正常,国家机体才会健全。建立普遍的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门风,是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一、家庭教育关乎家运、国运A 古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学理上说有两个原因: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故《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民谚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绝非无稽之谈;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 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对一个国家而言,太子教育善否,将直接关系到国运的短长。《大戴礼记·保傅》解读周秦历史,殷商享国六百年,周朝享国八百年,天子传位,都超过三十世;秦为天子却是二世而亡!两者反差如此强烈,原因何在?在于对太子的教育!周人对太子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从襁褓时期开始,一直到成年,每个成长环节都严密设计,调动各种方法,着力涵养其德性,使太子“习与智长,中道若性”,具备治国的优秀资质。秦则相反,赵高教育胡亥,不是斩首、劓人,就是夷人三族,所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杀人如芟草菅。胡亥之性由此变恶,治国岂能长久? 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管子》中的《弟子职》,《礼记》中的《曲礼》《少仪》《内则》,以及清初出现的《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包括如何孝敬父母、友于兄弟,如何侍奉先生,如何接人待物,以及各种典雅的人际交往语言等,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细节,操作性强,孩子容易接受,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德行纯正。 二、家训之祖:《颜氏家训》 先秦两汉的儿童教育的教材,都是面向全社会而作,没有特别指向的对象。直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面世,出现了由家长依据家庭具体情况、为子女制定专门的训诫条令的教育模式,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颜之推生逢乱世,社会动荡,他目睹许多家庭大起大落,一夜暴富、一夜暴亡,不胜感慨!而自己却依然颇有成就,他把原因归结为年少之时,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吾家风教,索为严密”。作为阅尽沧桑的长辈,他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望讲给子孙听,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颜氏家族垂范立训。为此,他撰写了《家训》七卷、二十篇,纵论治家、为人、治学之道。 《颜氏家训》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学者赞誉,史不绝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钺《读书丛残》赞其“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袁衷《庭帏杂录》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 《颜氏家训》开家庭内部教育之风,令人耳目一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争相效仿,影响世道、人心的家训杰作,代有所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引领世风的作用。以下略举数例。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撰作《帝范》,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纵论帝王亲政之道,以此赐予子女学习。太宗说:“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训诫之言,尽在其中。 司马光是北宋名相,门风高亮,其父司马池清正廉明,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不安言笑,与人交谈,口不言财。为了保持家风不坠,司马光亲自撰作《家范》,按照祖、父、母、侄、兄、弟、夫、妻、妇、妾、乳母等不同的家庭身份,引经据典,一一制定行为准则。卷一引《易》《大学》《孝经》,论圣人以“家行隆美”为尚,总述治家之要,旨在“轨物范世”“遗泽后世”。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之后,最杰出的思想家,所撰《朱子家训》,出入经史,融会精粹,倡明五伦要则,日用常行之道,尊老爱幼之法;其中“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更是金玉良言,被广为传播。 清儒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传诵极广,影响社会至深。作者本名朱用纯,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因仰慕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此书以修身、齐家为主旨,用格言警句的形式,教以为人处世之道,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精炼明快,脍炙人口,深受大众欢迎。 康熙是清代十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文治武功,彪炳清史,他撰写的《庭训格言》,从历代经典中精选七十八条富于人生哲理的格言,每条之下均引用经史百家之语加以训解,结合自己践行的体会,娓娓道来,文字浅近,语言亲切,平易之中不乏深刻,乃是康熙人生经历的总结与提炼。 曾国藩的“家训”,非常特殊,没有如上面所举的固定条理,而是散见于他的家书之中。曾国藩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给家人写信,无不谆谆告诫,多方训导,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居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等。 以上所举,均堪称家训典范,影响深远,是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值得今人借鉴。 三、历代家教的文化内涵 家训是家庭、家族内部自我教育的条理,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各家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人生诉求各不相同,所以家训的内容丰富多彩,略作归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划定行为底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做守法之民。曾国藩说:“子孙虽愚,亦必略有范围也。”这个“范围”,就是不许出格的规矩。这是家庭内部绝对不得触犯的底线,许多家训都有明确规定,如北宋陈俊卿《家训》:“毋作非法而犯典型,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福建连城培田吴氏《家训十六则》内有“五戒”:“戒淫行,戒匪僻,戒刻薄,戒贪饕,戒争讼。”福建浦城章仔钧《家训》:“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山西祁县乔致庸家族规定“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不准嫖妓。”无锡望族过氏《家训》有“八戒”:“戒忤逆,戒嫖赌,戒酗酒,戒刁讼,戒贪婪,戒迷信,戒滥交,戒奢侈。” 凡是触犯戒条,而有屡教不改者,要送官处置,李光地《家族公约》规定:“有犯规条,我惟有从公检举闻于官,而与众共弃之,不能徇私庇护。”有些家族还会用死后不得葬于家族墓地的方法,处以“名誉刑”,福建浦城章仔钧《家训》说:“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祀吾莹乎?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2.教子当严 父母溺爱子女的现象很普遍,但后果很严重。《颜氏家训》批评“无教而有爱”的做法,饮食上“恣其所欲”,犯了错误,应该训诫,反而奖励;等到骄慢成习,方才想到要抑制,为时已晚,即使捶挞至死也没有效果,“终为败德”。颜之推还举例说,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爱,“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结果暴慢日滋,死于非命。 司马光说:“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如果过于宠爱,骄、奢、淫、逸四大邪恶就随之而来。他赞同“慈母败子”的古训:“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3.勉学与交游 书籍是引领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颜氏家训》:“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朱伯庐《治家格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颜之推说,孩提时期,精神专利,乃教育良机,自己七岁时背诵的《灵光殿赋》,至老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颜之推说,年少之人,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他说,墨子看到洁白的丝放入染缸后马上变黑,联想到人交游不慎而败德,非常伤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社会公德 国家机构的运作,以及公共设施的建造等,都仰赖于政府的税收,及时缴纳赋税,是民众应尽的责任。不少家训将此作为家庭守则之一,如北宋杨亿《家训》有“完国课”一条,“国课”指国家的课税,“完”指足额缴纳。福建永定客家《胡氏族规》第一条便是:“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卢氏家训》也有“定钱粮以省催科”的条文。体现了正确的社会责任。此外,许多家训还有周济族内经济困顿者的条例,如北宋林英《家训》:“凡族人或遭盗贼、疾病者,及婚不能娶者,族中有力之人扶持周济。”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 5.人生价值观 不少家训提出价值判断的条文,涉及婚姻观的,如《朱子格言》:“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钱氏家训》:“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司马光《家范》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他批评做长辈的多只知从物质上满足子孙,殊不知,“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 还有一些家训格局很高,教育子女树立真正的人生追求,如山西祁县乔家《家训》:“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欲曰德,无为曰道;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有功名富贵固佳,无道德文章则俗。”令人大有超凡脱俗之感。 经由长期的文化浸润,各地出现许多文化世家,最负盛名的是山西闻喜的裴氏与福建莆田的林氏。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见于《二十四史》的忠臣良将与贤能之士竟有600多位,举世称羡。莆田林氏,明清两朝的533年间,出进士644名,其中状元5名、榜眼4名、探花6名;同科金榜提名的林姓10位以上者有6科,民间久有“无林不开榜”之说。 四、家风建设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古代家教就是能接地气、扎扎实实改变乡风民俗的有效举措。 如上所述,传统家教的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没有大而无当的空谈,而是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从行为入手,细致入微,润物细无声。由于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使用的是先祖传下来的古训,容易为子女接受。经过代代相传,就能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家家风正气清,则民风必定良善。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对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由修身、齐家之道而出仕为政者,则官风一定整肃。历史证明,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时代发展了,但许多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没有过时,其中有大量宝贵养分值得吸收。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传统的断裂,民众都将教育推给学校与社会,面对千家万户,政府又无力应付,因而乱象丛生。家教是民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极好形式,毋须政府投资,毋须学者立项,如果我们能及时发起家风建设,领导带头参与,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制定家训,则社会风气的转变,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一定指日可待。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论“家教和门式”呢?_家训论文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论“家教和门式”呢?_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