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使用句式的分析_英语论文

中学生There be 句型使用情况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型论文,中学生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研究者借助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如何安平,2001;何安平、徐曼菲,2003;桂诗春,2004;孙海燕,2004),其中以书面中介语的研究居多。这些研究一般针对具体词或短语的学习进行调查(如叶丽,1999;何安平,2004;莫咏仪,2004),而针对句型的调查并不多(如陈万霞,2002)。笔者认为,由于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不完全对等,英语中的一些句型对我国学习者会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多次参加广东省高考英语阅卷工作后发现,考生对There be句型的掌握不太理想,于是萌发了借助高考英语作文语料库调查我国中学生There be句型使用情况的想法。本文旨在发现学生所犯的失误类型,分析失误的成因,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There be句型的教学。

一、本研究的语料来源和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为1997和1998年广东省高考考生的英语作文样本,取自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制作的中学英语教育语料库中的97MET和98MET。分别为1,200篇和2,000篇作文样本。由于这两批考生均接受了六年的中学英语教育,而且在其初、高中阶段均使用了相同的英语教材,因此这两个语料具有可比性。

There be句型是英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我国中学生对该句型的掌握情况如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运用Micro Concord检索工具对以上高考作文样本进行了检索,以下是检索的结果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There be句型的出错率

笔者首先统计了样本中There be句型的出错率(见表1):

表1 There be句型的出错率

97MET(失误数目/总数目)  98MET(失误数目/总数目)

 49/108=45%

159/239=67%

从表1可以看出,97MET中考生共使用There be句型108例,其中有49例是错误的,出错率近半。98MET中的情况更严重,其出错率近70%。

2.There be句型失误的类型

从认知的角度看,失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桂诗春,2004):

(1)词汇感知层失误。失误与感知表征,特别是与记忆有关。这些失误可以在单词的层面(single-word level)上识别,如拼写失误(将great误写成graet)或某些构词失误。

(2)词汇语法层失误。这类失误很难单从语法或词汇层面上识别,因此必须从词际层面上(inter-wordlevel)识别此类失误,即观察句中相邻的几个词(如“We should rich our knowledge.”中的rich一词为词性误用)。

(3)句法层失误。James(1998)将句子层面的失误称为“语篇层面上的失误”,如时态失误(转引自桂诗春,2004)。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笔者把学生的失误分为词汇感知失误、词汇语法失误和句法失误三大类。通过检索样本笔者发现,考生的失误主要是词汇语法失误和句法失误。笔者将这两类失误又细分为11类(见表2)。

3.失误成因

在表2列举的11类失误中,第1、2类属于词汇语法失误,表现为主谓不一致,考生似乎混淆了There is/was和There are/were的用法。桂诗春(2004)的研究也发现,中学生较多犯动词一致性失误(如主谓不一致)。这类失误有可能是混淆了目标语和母语的用法所致。英语语法要求There is /was与可数名词单数或不可数名词连用,而There are /were则与名词复数连用;而汉语语法则不同。There be在汉语中译为“有”,句中的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例如:

表2 There be句型失误类型

附图

房间里有一张桌子。(There is a table in the room.)

房间里有三张桌子。(There are three tables in the room.)

由于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谓语动词也有数的变化,且英语语法还要求主谓语的数必须搭配一致,因而当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之前,他们可能会混淆There is /was和There are /were的用法。

在检索中笔者还发现,有不少考生犯了类似“There is flag./There is many foods./There is a trouble./There is a crossroads./There was some people at the gate./There are all kind of plants./There are some food and drink./There are many Farmer stayed at the farm./There were two offender./There were a bike stopped behind me.”的失误。从这些失误中可以看出,我国学生对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等概念缺乏清楚的认识。

此外,英语中There are/were可以与a lot of和a great many等短语连用,而可数名词单数前面往往也有a,这也容易使学生混淆There is/was和There are/were的用法。

第3类失误也属于词汇语法失误,考生混淆了There be和have的用法。There be和have在汉语里都译为“有”,如果不加以区分,就有可能出现类似“There are have a board./There had a large noise to come from my next door./There would have a good play.”等失误。

第4至第11类失误均属于句法失误。此类失误可能是由于母语干扰所致,考生似乎是照搬了汉语句子的语序,导致句子结构不正确。例如:We saw there no policeman.(我们看到那里没有警察。)There was a woman and a man stand at crossroad.(有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站在十字路口。)There are three farmers was waiting for us.(有三个农民在等我们。)

“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已经是建立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神经语言系统的成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较完整,一个较不完整)供他们使用……当成人需要用目标语表达复杂的概念时,他们会试图使用他们新学的语言系统。如果这个系统的知识不完整时,他们就不得不求助于他们的母语系统”(桂诗春,2004)。考生的这些失误也反映了他们的目标语水平仍然较低。

从第9至第11类失误来看,考生试图运用较为复杂的英语语法知识(如使用定语从句来修饰There BE句型中的主语),或者是由于粗心(例如:There were two women who stand by the room.此句中的主句与从句时态不一致),或者是由于英语知识掌握得欠牢固而导致出错。

此外,有些失误也可能是由于考生误用了一些句型所致。例如:

There is a man and a woman prevented us.

该失误可能是考生误用了“There be+something/somebody+过去分词”句型,而该句型里的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意义,即主语是该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实施者,例如:There are some trees plan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又如:

There was no any noise trouble me.

该失误可能是考生误用了“There be something/somebody+不定式”句型(例如: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about him.)。对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多数情况下不定式中的to是不能省略的。再如:

There were a man and a woman were watching.

该失误可能是考生误用了“There be+something/somebody+定语从句”句型。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如充当主语、宾语或状语等)选择适当的引导词(如who,whom,which,where,when等),且该引导词往往不能省略。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学生对“There be something/somebody+过去分词”,“Tere be something/somebody+不定式”和“There be something/somebody+定语从句”等句型的用法还不甚清楚。

4.There be句型失误类型在样本中的比例

笔者将11类失误的出现频率进行了排序(见表3):

表3 There be句型失误类型在样本中的比例

附图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类失误在11类失误中的排序。项目“其他类失误”不计入排序

从表3可以看出.在97MET和98MET中,11类失误中排在第一位的均为“There are/were+可数名词单数/不可数名词”(比例均为29%);排在第二位的均为"There be something/somebody+动词过去式”(比例分别为22%和19%),而“There be something/somebody+动词原形”以及“There is/was+名词复数”这两类失误则分别排在第三或第四位。这四类失误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10%,余下的七类失误的比例都低于10%。

三、教学建议

1.在教材中增加语言点英汉对比和分析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不完全对等,考生的失误很多是英汉语法的差异所致。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在教材的相应部分对与汉语不同或相似的语言点进行适当的对比和区分。

此外,目标语知识也会对目标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目标语知识进行区分,如“There are a lot of trees...”和“There are a great many buildings...”中的“a”与“There is a house...”中的“a”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短语a lot of以及a great many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表示复数的There are/were等连用,其后接的是名词的复数;后者则是独立的,其后接的是可数名词的单数。

2.在教材中提高某些复杂句型的复现率

“学习过程是记忆熟悉的过程,而记忆熟悉需要大量的重复,这些重复都需要足够的语言材料”(梁一鸣,1988:49)。通过检索笔者发现,“There be+something/somebody+动词过去式”和“There be+something/somebody+动词原形”这两类失误在考生失误中出现的频率不低,而与这两类失误有关的句型在教材和练习册中的复现率却非常低(最高为5%,最低仅为0.5%)。语言复现率低会影响学生对相关句型的正确掌握和使用,因此,在教材中应提高有关句型的复现率。

3.在教学中对英汉语言点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英汉语言点进行适当对比与分析。教材内容是静态的,而课堂教学则是动态的。通过板书或幻灯片等直观手段对比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签:;  ;  

中学生使用句式的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