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小学,广东 中山 528451)
早前,网络上疯转一篇新闻,标题为《熊孩子猛推孕妇“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一夜间这篇新闻成为了网络热搜头条,点击率破万,近年来,标题为“熊孩子”的热搜新闻越来越多,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谁赋予了“熊孩子”修炼的机会和养分呢?师长?家长?抑或孩子本身?
不久前,我在办公室办公时,突然被一声大吼打断了我的工作,回头一看,一位中年妇女在学生面前指着一位班主任的鼻子破口大骂。我再看看那位学生,原来是他。是他们年级里“名人”,欠交作业是常态,不问自取是理所当然,隔三差五就和同学打架受伤,尊师守纪离他确实有点“远”……我才愕然地发现真正成功修炼成“熊孩子”的关键:家长与孩子本人。
显然,班主任希望通过沟通能和家长达到教育的共识,但事实也证明了常规说教似乎并未能收获理想效果。道理说多了,学生不愿听,家长也“懂”。这么尴尬的局面该如何破解呢?
一、“微”时代“微”科技
现今社会,互联网科技时代,资讯智能发达,父母和孩子基本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搜索或观看一些感兴趣的消息内容。部分父母更是热衷于利用碎片时间去阅读一些教育小文或观看一些教育小视频。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给人类带来信息的便利。
在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快”变得越来越重要,假如让人们观看一部有意义的教育视频或电影,假如没有当红明星主演或热门话题,观众更希望通过3-5分钟看完这部电影的视频简介。教育型的微电影恰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微电影具有警醒和感化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进行拍摄或观看微电影,均能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激发向善向上的动力,以及对不良的行为或者事情进行更好的辨别以及抵制。
制作微电影,可以应用于课堂、主体班会,甚至应用于微信的公众号中。“微”时代中有各种“微”科技,它们的制作过程简单,只要简单的操作,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制作本次的微电影,我运用了Au、Pr等声频视频剪辑软件,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像日常简单制作,还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如VUE、乐秀等等进行手机拍摄剪辑等等,同样做出不错的效果。制作软件繁多,但是都简单不复杂,但关键还是需要一个“好剧本”。而我的选材,都是来自日常学生和家长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二、“微”创作
还记得,2017年末,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为镇文艺汇演排练得如火如荼,每天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指导孩子们进行舞蹈训练、表情训练,常常陪伴着孩子们练到6点多。看着个子小小的他们那么刻苦认真,有时候真的很心疼孩子们,常常会在结束排练后奖励他们一些小糖果或者一些水果。后来汇演结束后,有天,我们请里面一个女孩帮忙把文件顺路带过去给他们班主任,那女孩跟我们说:“老师,我表现得那么好,有奖励吗?”那刹那,我愣住了……
这不怪学生,只能怪我传递了错误信息。孩子们的付出是肯定的,但是孩子们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例如老师的陪伴与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摄《二十二》纪录片的郭柯导演曾说,“为什么下一代会误解?不能怪他们,传播者应该反思自己。”那怎样才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呢?于是,我们决定用舞蹈队成员进行拍摄, 用这件事情作为微电影剧本的第一个故事。
微电影的制作难度不大,仪器设备也相对简单,有演员有剧本,配备录像机,电脑就可以就可以完成,关键是需要一个“好剧本”。剧本必须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情,或者就是身边一些大家常常忽略的小事情。
拍摄当天,我们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拍摄的录制。学生们也得知自己能成为小演员也相当雀跃,听完了我的故事蓝本后,学生都跃跃欲试,后来我选择了几位小演员担任了主角。在拍摄当中,小演员们会思考假如这个场景里面,应该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思,面对这样的情景,作为孩子的他们内心的真实反应应该是怎样……她们给了我太多的惊喜,让我更好地更真实地了解她们的内心想法。拍摄只是一个过程,但是过程却收获了无数的惊喜,认识到学生的另外宝贵的一面;其次,学生的创意有时候带来了更多新的灵感,师生的另类合作,平等的新身份让彼此的心更贴近。
三、“德”作用
微电影的内容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小男孩分别在不一样观念的父母教育影响下成长,主要意图是希望通过叙述视角引起观众的共鸣,引起学生、家长的反思。而这次,学生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在沟通交流剧本的时候,小演员们知道了剧本的主旨和意图,也从而引发他们对自己的思考,获取了直接经验。微电影拍摄结束后,舞蹈队的学生们变得“自觉”“懂事”了,她们居然学会了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感受老师的用心,懂得感谢老师的付出。这变化,让我和同事都觉得是意外的惊喜。
校园微电影的另一作用于父母,视频时间短,但是寓意深刻。故事里面,我让两位同事分别饰演父母,不同的处理问题方式,但是对孩子而言都是耳濡目染。我把视频分享到上次在办公室事件的班级,让他们的班主任在家长会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一同观看,家长们在观看的时候看到熟悉的人物时不约而同地感到讶异,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看得更认真了。会后,上次和班主任争吵的那位家长跟班主任道歉了,还跟班主任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故事爸爸的形象刻画,就是自己的镜子,看完微电影后,她决定日后在教育孩子上会注意榜样的作用。能得到这样的反馈让我觉得非常欣慰,作为导演,拍摄这部微电影的意图就是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每一位成员可以从一个新视角出发,从孩子的“高度”、从孩子的“眼睛”看看他们看到的世界,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合适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尤其重要的一环,甚至超越了学校教育。虽然学生在校的时间长,但是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长期地默默影响着孩子。
“熊孩子地铁哭闹不止,只为索要陌生人手机玩游戏”、“父母快餐店大打出手,起因竟是熊孩子做了这么一件事”、“姑娘在火锅店被熊孩子毁容”等“熊孩子”标题新闻屡见不鲜,且常常成为网络热搜冠军。当我们从惊讶中冷静下来思考,如果没有家长的纵容或者无动于衷,孩子当下还会继续吗?比起无知孩子的犯错,更可怕的是父母由始至终都是无动于衷。孩子是白纸,眼睛里所见的世界就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将是他日后生活轨迹的初形成。若现今有能力纠正他的认知习惯却无动于衷,将来也就无能为力,孩子不是物件,不可能回炉再造。 人类是群居的物种,无可避免身边有不良现象、不良榜样,作为父母、教育者,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分辨善恶,并引导他们向善向上。
愿每一位家长、教育者都是一位导演,导出生活中各种美好的正能量。
论文作者:方桂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孩子论文; 电影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孩子们论文; 都是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