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困境与转型策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困境与转型策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难题及其转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难题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谋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然而,我国未来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和体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等方面的特殊性,使我国未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所采用的政策与对策与过去同类型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使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认真把握和分析这些特殊性和难题,对正确地制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策略和政策至关重要。本文拟在这些方面作些分析和研究。

一、经济体制、制度非合理性及其转变的艰难性

一国经济体制、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其经济有效增长的基础。大量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是一种促进经济高效快速增长较为理想的体制和制度。党的十二大已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未来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目标模式,从而为实现我国有效的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有些方面诸如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市场体系特别是产品市场的改革、财税体制、外贸体制改革等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给改革注入了一定程度的活力。但改革在其他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讲:1、迄今仍未建立起产权明晰、 责权利分明的企业产权制度,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也就是说,支撑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合理的经济主体至今仍未形成。2、迄今我国仍未建立起合理的银行、金融管理与运行机制。 我国的企业改革与银行改革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企业改革必须以银行的改革及银行的企业化经营作为条件和配套。然而,我国目前专业银行由于自有资金额度低、银行呆帐率高,所以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困难重重。加上整个银行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巨大风险性,使银行与金融体制改革举步维艰。3、曾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区分割、 行政封锁问题近年来随中央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增加变得愈来愈严重。这种行为导致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同构化和雷同化,生产要素的重复配置和严重浪费。4、政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政治、行政管理体制的庞大性以及改革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使得我国政治、行政体制的改革远远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果再不下功夫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就会使其严重地拖拽整个改革的“后腿”。总而言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我们虽然在有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进步,但却在另外一些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今后仍然面临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仍然要继续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然而从我国既有的改革实践看,实行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和其他进行经济体制转轨的原有计划经济国家相类似,我国目前虽然还未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但却已经尝到了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腐败等改革的“苦果”。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摩擦和矛盾加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等,这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这是原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重塑经济有效增长体制、制度基础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些国家需要为此付出一笔巨额的转换成本。而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其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国家不会为转换经济体制而“大伤脑筋”,至多只是体制、制度的完善和推进问题。我国由于传统计划体制覆盖面较广、涉及的人较多、植入经济活动较深和较稳固等,所以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难度更大,从而我国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更为艰巨。近十几年来我们所推行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是在这种改革环境下的一种稳妥选择,应该说这种改革策略对建立人们的市场经济概念和意识,初步将我国经济体制导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面对我国正在日益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形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制度改革的步伐严重滞后。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起飞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必须加快经济体制、制度转换的步伐,迅速建立起适合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模式需要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

为促使我国经济体制、制度的尽快转轨,并向目标模式迈进,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要坚决调整和改变“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和方式。合理的作法应是:在充分吸收我国及其他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周密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和方案,具体规定我国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序、内容及其他配套办法等,使未来的体制改革切实建立在可靠的理性设计基础之上。其二,要使改革政策和办法尽快规范化。我国既有的经济体制、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了摸索改革经验,树立改革典型,对一些试点企业和地区采取了其他企业和地区所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在国家优惠政策和特殊环境的支撑下,这些试点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在优惠政策保护伞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和地区的经验在推广到全国其他企业和地区时,往往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优惠政策和特殊环境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推广和制造。更为有害的是,制造优惠政策和特殊环境本身违背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法则。这种非规范性改革方式和作法如果不作调整,就会抑制改革进程在全国各个区域和企业中伸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尽快使改革政策和办法规范化,取消对某些企业和区域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待遇是加快体制转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三,应着手解决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题。我国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绕开传统体制中的一些难题,这种改革办法的好处是改革者能马上获得改革效益的回报,但其却将体制转轨中的许多难题后移,加大了后续体制转轨阶段的难度。如果再不解决难题或者说啃“硬骨头”,就会贻误改革的时机。因此,尽快着手对体制转轨中的“硬骨头”开刀是把改革引向深入的关键所在。其四,要注意加强体制转轨过程中各项改革的相互配套。

在从总体上注意上述改革原则的前提下,未来体制转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过去改革过程中相对被忽视的几个疑难问题。首先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其中应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界定与明晰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的终极产权与法人产权,确定企业产权关系的制度框架。②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建立合理的权责利制衡关系和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奠定基础。③进一步推行企业关、停、并、转和破产制度,陶汰和破产一批效益低下或没有效益的企业,产生和重新塑造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的新企业。其次是进行必要的银行、金融制度改革。银行金融改革要特别注意两个关键方面的改革:一是改革现有银行的激励,二是建立新的商业银行,实行银行的企业化经营。为了改进我国现有银行的激励,需要尽快解决以下三个疑难问题:①逐步消除政策性贷款业务;②清理资产负债表;③将国有银行公司转化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建立新的商业银行、实行银行的企业化经营方面,为了打破目前四家专业银行垄断市场的局面,应加快建立国外银行的分行和合资银行,同时建立一些新的地方性的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形成各银行之间合理的竞争关系。再次是消除地区之间的分割和行政封锁。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应调整目前以“包”字为核心的“块块行政性分权”的改革模式,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组织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最终消除“诸候割据”、“划地为牢”的地区封锁局面,从而避免因地区间经济结构的雷同化所造成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浪费。最后是政治、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要触动很多“当权者”的利益,风险性较大,因此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改革办法。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按照其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和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能和责任。

二、产业技术水平低下及其提高的困难性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含量和技术密度很高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中,技术及技术进步的作用和贡献很大。比如在西方发达经济中技术要素的贡献份额一般估计在70%左右,而相应地劳动力与资本要素的总贡献份额不过30%左右。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轨的实质就是要使我国目前以劳动力、资本高投入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向技术密集的经济形态转化。然而,实行这种转化对我国来说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很低,而且是因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难度很大。另外,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进行技术选择时极易出现失当的情况,从而降低技术进步的效用。

首先,我国较为低下的产业技术水平构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性障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低下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我国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与我国处在相近发展阶段上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很低,工人队伍中技术人员的比重较低。而且还大量存在着技术人员的非合理使用和非充分利用问题。②作为产业技术水平基础的机器体系和设备陈旧落后,技术性能较差,因而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相应也差,产品创新难度很大。③管理科学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较差;企业家的职业化还未形成气候;管理手段和方法较为原始和落后;管理机构、组织与制度欠缺与不完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管理工作的落后性与非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④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产业产出中技术要素的贡献份额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许多与我国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高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的比重过小。这种状况一方面与我国经济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大重视或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关。因此,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密集性产业的比重,一方面要不断地推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注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工作。

其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困难性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轨。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轨,就必须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然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对我国来说困难重重。因为:首先,我国至今还未形成促进技术进步的良好机制。权责不清的企业产权制度抑制着企业技术创新和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区分割、行政封锁阻碍着技术在地区间、部门间的有效转移;不健全和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法规和体制制约着技术的转移、消化与吸收。其次,我国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财力薄弱。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需要注入大量的财力,无论是对广大职工的技术和职业培训,还是机器设备及其性能的改造与更新;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还是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上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有许多工作要做,因而可用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方面的资金和财力就较为有限。财力的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产业技术进步的顺利推进。再次,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产业、企业更好地改进产品、提高其技术水平。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需求膨胀的巨大压力,使我国许多企业往往处于卖方市场的垄断地位,他们技术上不思进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加上我国广大消费者目前的收入水平较低,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不高,抵御假冒伪劣商品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产业对改进技术、产品的压力,以及推动其技术进步的动力。上述的几个制约产业提高技术水平的因素和环境等的改进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改进其需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这种困难性极大地抑制着产业推进技术进步的步伐。

再次,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我国在技术引进中的非适度性和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非合理性没有使技术发挥应有效果。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较快实行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较优选择。然而发展中国家常常由于落后的压力和要求赶超的愿望以及发达国家高技术高产出高效率的示范效应,在技术引进中往往追求技术的“高品位”、“高档次”以及技术的资本密集性,结果使花费高昂外汇进口的技术与本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相适应,导致引进技术的低效使用。另外,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工人素质、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实施组织体系不完善等,使较为有限的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或合理利用,造成技术利用过程中的大量浪费。总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中的许多特殊因素对我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构成很大的制约和障碍。

针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提高产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具体讲,要注意提高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并注意技术人员的合理充分利用;要注意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其技术性能;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尽快促进企业家的职业化,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完善和健全管理机构、制度与管理基础工作。(二)改进和调整制约产业技术水平的因素和条件。具体讲,应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制衡的企业产权制度;应坚决消除地区分割、行政封锁,健全和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法规和体制,促使技术的顺利转移、消化和吸收;应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以及产业技术进步的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消除“短缺”经济和抑制需求膨胀的压力的工作,消除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打假防伪的辨别能力等。(三)继续做好技术引进和技术的合理使用工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定要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筛选,选择那些适合本国国情的适用技术。在使用先进技术过程中也一定要精心组织和管理,提高技术的使用效果。

三、产业结构及其关联机制问题的严重性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基础。实现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式的经济增长转变,从产业结构角度讲,应以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合理的产业关联机制为条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增长,与它们先进的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关联机制是分不开的。然而,返观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关联机制,却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首先,我国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产业占的比重还较小,这就使我国在投入与发达国家同样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条件下,却只能获取较少的产出和产品,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效率。这个问题主要与我国经济还处在较低发展阶段有关。通过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可以使这个问题行到缓解。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工业超前于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发展,形成工业与这些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在工业内部,加工业迅速发展,而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却相对发展不足,成为制约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较为严重,等等。再次,我国产业关联机制不合理。迄今我们没能建立起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体系,这使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高级化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础。此外,我国过去在建立产业部门过程中,没有严格按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产业之间的有序性来办事,使建立起来的产业部门其内在联系很差,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循环和产业链,最终导致产业的投入很大,而产出却较小。这种独特的产业关联方式和机制使我国长期徘徊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上。

在具体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行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加快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它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工业内部,加快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适当抑制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它们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第二,按各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特点和产业发展的相对经济优势,合理地布局产业,使其充分发挥本地的经济优势,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注意消除地区分割、行政封锁状态,从而克服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化。第三,不断完善和调整产业关联机制。尽力加快企业产权制度和所有制以及市场体系的改革进程,强化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序性,为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形成产业之间正常的循环和产业链奠定一个良好的制度和体制基础。第四,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逐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其中应特别注意选择好主导产业部门,并重点予以扶持和支持,以发挥其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和波及效应。同时,注意对传统产业部门进行深入的技术改造,加大其技改资金投入的力度,迅速提高这些部门的技术水平。另外,通过改善产业关联机制、延长产业链等办法,提高整个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效果,增加产业的附加价值。

四、经济增长的内在“突进性”及其抑制的难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新的增长方式都必须以一定的增长速度为基础。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轨。因此,确定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从我国历年经济增长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教训看,最易出现的问题是经济的超高速增长,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的内在“突进性”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与落后的压力以及要求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愿望,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经济超高速增长即“突进”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在缺乏相应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配套条件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往往会导致能源紧张、原料短缺、通货膨胀、产业结构失调等,最终常常以压缩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代价。这种现象和问题在我国也严重地存在着。从建国以来至今,我国已多次出现超高速增长的问题,每次也都使我国在降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为此,在实行新的增长方式时,一定要杜绝和防止经济超高速增长的问题,确定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数量和质量。

合适的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那么,合适的经济增长从质量上讲应有怎样的规定性呢?简单地说,这种经济增长应是指高效益基础上的高质量的增长。它一般是在投入产出关系较为合理、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供求大致平衡、经济效益较高基础上进行的。为顺利实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使经济增长建立在需求与市场的基础之上。 需求与市场拉动是影响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提高需求、消费水平,开拓市场范围和容量,为促进经济适度增长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反过来讲,经济增长必须与目前的需求与市场环境和水平相适应,不能不顾及市场需求的可能,搞产业部门之间和内部的自我支持、自我促进与自我循环。我国历年的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它不仅不能使所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造成产品积压;而且造成原材料、能源等的浪费、工业结构的失调、经济效益低下等后患。因此,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需求与市场基础之上。

(2)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与供给相适应。 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增长要素中最基本的两个因素。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来说,受的限制不大,所以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瓶颈因素是资本。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本拥有量及其积累率偏少和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知:经济的均衡增长只有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但从我国居民的消费心理和倾向上看,尽管中华民族具有节俭的习惯和美德,但近几年经济发展中我国居民也表现出强烈的超前消费倾向,这两者的交互作用,最终只能使我国的积累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另外,资本产出比的提高需要经济体制变革、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换等一系列条件作配合,它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此可见,支撑我国未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本条件并不十分宽松,所以我国经济增长只能是一个适度增长,一味地片面追求高速度是不现实的。

(3)经济的高速增长应以其结构协调为前提。 过去我国历次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结构与比例失调。比如,我国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轻、重工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失调;进入8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又伴随着加工工业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结构与比例关系的失调等。这种发展模式通常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这种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损失了经济结构效益。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一定要避免重倒覆辙的现象发生,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

(4)经济增长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经济增长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其出发点。我国历次经济的高速增长除过其大起大落、与需求相脱节、结构失调等相伴随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相关,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较低经济效益基础之上的。今后的经济增长必须克服这种弊端,代之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方式。为此,要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谋求工业的集约化发展。

在对合适经济增长“质”的特性阐述的基础上,有必要对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等“量”的方面作一个大致的把握。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的看法是:根据我国未来的资源条件、市场容量、国际经济环境以及过去经济增长的经验,我国近中期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年均10%左右为宜。对这一基本观点我持肯定意见。考虑到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已很多,所以本文不再赘述。

标签:;  ;  ;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困境与转型策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