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与农村贫困_贫困人口论文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_贫困人口论文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农村论文,脆弱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不是在尽力地维持自然界,而是在尽力地维持其自身。自然界的不稳定性是我们的危险、我们的脆弱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谈到脆弱性时这样说。实际上,人类的脆弱性不仅源于自然界的不稳定性,政治、经济的波动,社会的动荡,以及人自身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生命力的不同等,都是造成人类脆弱性的原因。人类的脆弱性与人类的贫困相伴生,互为因果。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人类贫困的解释中指出,贫困包括三个特征,即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在一些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容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即脆弱性高。当前,“三农”问题是农业经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下决心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村贫困,特别是脱贫后返贫的问题是重要的内容。我认为贫困现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社区或家庭脆弱性程度高、无法应对各种冲击的深层原因。从降低脆弱性入手,也许可以为解决农村贫困和返贫问题提示新的思路。

一、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如经常用到的“感情脆弱”、“身体脆弱”、“价格体系脆弱”等等。实际上,脆弱性是人与各类冲击较量后胜败的可能性。败的可能性越大,脆弱程度越高。在某一具体领域讨论脆弱性时,会有针对性地对其具体定义。在本文中因为讨论农村贫困问题,因此采用世界银行的定义:脆弱性是指个人或家庭面临某些风险的可能,并且由于遭遇风险而导致财富损失或生活质量下降到某一社会公认的水平之下的可能。

从上述世界银行关于脆弱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脆弱性包含两个方面,即受到的冲击和抵御冲击的能力,脆弱性是两者相较的结果。一般地,当受到的冲击相同时,抵御能力强的脆弱性低;当抵御冲击的能力相同时,受到的冲击越大则脆弱性越高。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的统计数字,1999年美国自然灾害的报道比印度和孟加拉国分别多2倍和3倍,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死亡人数比美国分别多14倍和34倍,说明拥有较高的应对冲击的能力在面临各种威胁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脆弱性虽然是对社区或家庭一种状态的描述,但它具有不确定性,即对于各种冲击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冲击的结果等都是推测。脆弱性实际上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它着眼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结合社区或家庭应对冲击的能力做出预测,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起点。对脆弱性的充分认识,可能促使人们不断提高自身应对冲击的能力,促使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从而减轻各种冲击造成的福利损失。

导致脆弱性的冲击的种类很多,几乎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对于某一地区,最常见的有自然灾害(洪水、干旱、地震、冰雹、台风等)、环境危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滞胀等)、政策改变、种族冲突等。对于家庭和个人,除上述冲击会产生直接影响外,疾病、失业、突发事故等都可能导致家庭财富的损失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脆弱性与贫困的关系

由于脆弱性会导致社区或家庭经历财产、人员等各种损失,并引起福利水平的下降,甚至下降到某一社会公认的水平之下而陷于贫困,通常情况下脆弱性与贫困有着伴生的关系,相互影响。(在少数极端情况下,穷人的脆弱性并不比富人更高。由于这样的情况不具代表性,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首先,贫困导致较高的脆弱性,即当冲击发生时,越贫困者越脆弱,遭受的福利水平的下降越严重。这是由于应对各种冲击必须调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包括财富、技术、教育、信息、技巧、基础设施、管理能力、人员等,而贫困人口最缺乏的正是对这些资源的拥有和支配能力。其次,脆弱性是贫困的重要表现。由于贫困人口缺乏应对冲击的能力,在冲击出现时,他们往往表现为损失最大、恢复最慢,即呈现较高的脆弱性。

脆弱性的概念还包含是否具有从冲击的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对于贫困人口,不仅在冲击发生时会由于自身的脆弱而成为冲击的受害者,同时,在冲击过后,比如洪水等自然灾害过后,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生活水平。贫困人口在冲击发生时往往不得不减少食物摄入量,或出卖牲畜、家产,甚至使子女辍学等来维持极低的生活水平,这就进一步使他们丧失了在冲击过后很快恢复的可能。特别是冲击导致的福利水平下降导致家庭对子女的投入减少,使下一代的健康和教育都受到严重影响,因而陷入脆弱—贫困—更脆弱—更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但是,提出脆弱性这一概念用于分析贫困的真正原因并不限于它与贫困常常相互伴生且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是这两个概念用于考察社区和人口的生活状况时的切入点不同,描述的时间层面也不同,因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也不同。

贫困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对某一时间点社区或家庭福利水平的评价。从狭义上讲,贫困是个人、家庭、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资料达不到社会公认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准;广义上讲,还包括精神生活水准。无论是狭义的、只考察物质水平的贫困,还是目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多重贫困,都是截取了一个横断面,对某一时点的状态进行静态描述。由于贫困的衡量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如贫困线),而且随着人们对贫困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把贫困的范畴从单纯的收入贫困扩展到多重贫困,因而能够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的差别,是评价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脆弱性是以各种冲击对社区或家庭过去造成的福利损失为基础,结合各种冲击今后发生的可能性和社区或家庭在冲击发生时的应对能力,综合判断社区或家庭今后的福利水平变化,因而是一个前瞻性的预测,与时间高度相关。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为所处的地区不同,受到的冲击的种类和程度会不相同,脆弱性的评价会有很大差别。不仅如此,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中,脆弱性的程度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受到粮食短缺的威胁、战争等冲击时,妇女和儿童的脆弱性程度更高。

因此,对脆弱性的评价不仅包含了当前的福利水平、资源拥有量等与衡量贫困相类似的因素,还包含了对冲击的种类、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及冲击影响和恢复等的预测。脆弱性评价的结果更多意义上是警示性的,即社区或家庭未来可能遭受的冲击及其后果。如果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或降低冲击发生的可能,或提高应对冲击的能力,均可以在事前起到降低脆弱性的作用,从而免于加重贫困或陷入贫困。

所以,从脆弱性的角度考察贫困有助于深刻分析贫困的历史成因以及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即能够动态地考察贫困问题,做出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对脆弱性的防范和消除,可以保持当前的福利水平,并减少各种冲击对未来新增福利水平的威胁,从而确保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而言,则可以有效地保持扶贫的成果,提高扶贫投入的有效性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反贫困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最初国际社会大量投资于物质改善和基础设施,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认识到人力资本在反贫困中的作用,开始注重医疗和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力图改进经济管理,允许市场力量在反贫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贫困与脆弱性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了为穷人创造机遇、赋权和加强安全保障的扶贫方向,把降低脆弱性作为了反贫困的重要内容。从脆弱性这一反贫困的新角度入手,可以调动国家、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力量,综合发展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前瞻的和动态的分析手段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福利变化,有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脆弱性较高

我国的社会、政治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经济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这都从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农村人口面临的风险,保证了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广泛存在,时刻威胁着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态条件在很多地区正在恶化。1998—2002年,据民政部统计,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致使38.12亿亩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21.8亿亩,绝收5.9亿亩;因干旱造成草原受灾面积40亿亩左右;因洪涝和台风冲毁渔业养殖基地1000多万亩。2002年,全国共有3.7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其中成灾2.3亿人次,因灾死亡2840人,紧急转移安置471.8万人;倒塌房屋175.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717.4亿元。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粗略计算出,我国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左右,农村人均0.5亩左右,相对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1.2亩来说,占到40%。假设所有受灾面积均为谷物种植面积,按谷物平均亩产300公斤计算,5年绝收1.77亿吨,成灾田如果按最终每亩收获100公斤计,5年减少粮食产量4.36亿吨。两项合计相当于农村人口人均每年减少粮食产量131公斤。实际上,受灾作物绝不仅限于谷物,经济作物遭受灾害后的影响更大,不仅造成口粮减少,还导致农民现金收入的下降。如果灾害严重,会迫使农民提早出售家畜,或借款,或子女辍学等,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消费,从而导致福利水平的严重下降。因此,在面对自然灾害、生态危机时,农村人口的脆弱程度依然很高。

农村人口面临的另一种较大的风险是疾病。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营养和卫生知识缺乏,加上医疗、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导致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一些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以及营养不良导致的各类疾病。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仍有4亿多农村人口尚未饮用自来水;西南、西北9省孕产妇平均死亡率高达十万分之一百七十七,为全国平均水平十万分之五十六的2.8倍;全国有近8%的婴幼儿没有享受免疫接种,其中贫困农村地区的比例更高达13%;中西部相当省份疾病发病率仍然较高,人口预期寿命相对较低等。大部分农村人口目前的生活水平还较低,是疾病的易感人群,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患病后,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满足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

据调查分析,“全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农村贫困户的比例已经达到约35%左右,每年大约有1305万农村人口面临因生病而倾家荡产的危险”(注:张德元.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昨天·今天·明天.经济管理文摘,2003(10))。根据2001年广东省茂名市贫困农户统计数字,该市有贫困户151287户,贫困人口699602人;特困户106414户,特困人口48588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贫困人口17.8%,占特困人口的23.7%。2002年山西省的调查显示,农民主要疾病患病率8.2%,其中51.4%的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因经济困难未能就诊的占34.5%;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率高达30.30%。据吉林省民政部门统计,全省30万贫困人口中,近60%是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风险之一。

不仅自然灾害和疾病两类主要风险已对我国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成危胁,生态危机、价格波动等风险也无刻不在。遇到SARS这类突发事件,农民收入来源的脆弱性表现得很明显。据国家统计局估计,受SARS疫情影响,外出打工的农民现金收入在2003年二季度平均减少35元左右,700~800万农村劳动力返乡。由此导致的收入减少对农村人口的生活形成不利影响。

另外,由于大部分贫困人口目前集中在山区,其生存和发展对山区自然资源依赖性较高。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天然林保护政策等有力地限制了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靠山吃山”的习惯,短期内收入明显下降,使这部分人口在粮食安全方面、能源供应方面也呈现相当的脆弱性。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820万。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农村尚有8645万左右的人口每日消费水平低于1美元PPP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虽然贫困人口数量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显著的减少,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时还不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灾害过后也不能较快地恢复,往往重新陷入贫困,仍具有较高的脆弱性。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在贫困线附近徘徊,不能真正摆脱贫困。

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对中国进行的县级脆弱性分析,全国有350个县仍存在较高的粮食安全脆弱性,即粮食产量受各种因素影响波动明显、粮食产量与消费需求相比差距较大,而且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服务都不发达。当各种威胁粮食安全的风险变为冲击发生时,这些县的粮食生产会受到较大的打击。350个脆弱县中有70%左右已被纳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说明粮食安全脆弱性与贫困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国当前的实际充分说明农村人口虽然正在逐渐摆脱贫困,但仍处于脆弱性较高的阶段,面对自然灾害、疾病、生态危机、价格波动等冲击时,无力应对,极易重新陷入贫困。所以,当前的“三农”工作中除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外,还应重视降低农村人口脆弱性。通过脆弱性而认识到贫困的动态性,是扶贫和农村发展工作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

四、降低农村人口脆弱性提示扶贫新思路

当前对于扶贫成效的评价通常以农民人均收入或其他指标为依据,如果达到某一标准,如贫困线,则认为在某一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对这一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视和支持会减少甚至停止。然而,事实证明,在我国农村,解决温饱问题仅是脱贫的第一步,脱贫的人口和地区仍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对各类冲击的抵御能力都非常低。所以,扶贫工作宜以降低当地农村人口的脆弱性为目标,不应仅以某一固定的标准为依据;同时,在扶贫工作中除了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措施,还要重视降低风险,对这一环节增加投入。

对于风险,可以有事前防范和事后防范。事前防范是通过各项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和为减少损失而进行资源的储备。如为了降低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而组织灭蚊蝇;或为了减轻洪水造成的危害而修筑防洪堤坝等;还可以购买保险、进行家庭储蓄等。事后防范则较为被动,要根据灾害的程度和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动社会力量进行救助、搬迁等。在我国农村,由于农民的脆弱程度较高,事前防范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冲击造成的福利损失。

当前,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关系最紧密的风险是自然灾害和疾病,市场波动等也对农民收入构成影响,但由于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的程度较低,前两种风险对他们的直接威胁最大。

我国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较为重视,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修建了大量的农田基本设施,扶贫工程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都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救助,帮助农民恢复生产,使绝大部分受灾家庭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

但是,对于农民面临的疾病风险,虽然对农村医疗服务有所投入,其应有的防范风险、降低脆弱性的作用却远没有发挥出来,“健康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因病返贫十分严重。提高农村人口对疾病的应对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应该从事前和事后两方面都采取防范措施。在事前方面,第一,应增强医疗服务方面的投入,改善基本的医疗条件,使农民在交通方便的前提下能够获得可靠的医疗服务;第二,要对农民加强卫生、营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如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婴幼儿的科学喂养、饮食卫生、膳食营养知识等;第三,投入人力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如修建卫生厕所、杀灭寄生虫等。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从而达到降低脆弱性的目的。在事后防范方面,则应重点改革现行的农村医疗体制,为农村人口建立医疗保险,免除其患病后巨大的经济负担。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相对分散,各地和不同人群脆弱性的诱因、程度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挑战,简单地制定同样的扶贫策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脆弱性分析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把农业生态条件和基础设施等信息与社会经济信息结合起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从而找出各地的脆弱性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所以,积极开展脆弱性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做出前景预测,不仅可以为扶贫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还能加强扶贫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加强扶贫工作中客观性分析的作用。

目前,联合国机构,如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已经把脆弱性分析的概念引入紧急援助项目和发展项目。通过脆弱性分析和制图系统,确定各种项目的实施区域,进行目标人群的瞄准及项目活动的选择。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代表处每隔3年即对中国各县进行一次粮食安全脆弱性分析,并参考国定贫困县情况确定其在华项目的重点地区。通过6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大大提高了瞄准的准确率,而且可以有针对地为贫困人口设计降低脆弱性的各项扶贫措施。

总之,从脆弱性的角度来重新审示农村贫困问题,揭示出农村人口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各种风险对农村人口福利水平提高的威胁,提示了扶贫的新切入点,要求动态地看待贫困问题,并把扶贫工作涵盖到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以扶贫成果的可持续为目标。只有降低各种风险,并提高农村人口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降低农村人口的脆弱性,并保障福利水平的稳步提高,真正减少农村贫困。

标签:;  ;  ;  ;  ;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