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大陆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学术产出定量分析*——基于SSCI、Aamp;HCI(1956~2006)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分析论文,各地区论文,建国以来论文,人文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探讨已经受到关注,有些研究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地区分布的分析,更多的是以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文献产出来考察、分析各省域社会科学生产力、学科优势与不足以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等。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产出是考察社会科学生产力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试图弥补这部分的缺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各省域的国际核心期刊文献产出进行全面的、长时间跨度的数据搜集,经过统计梳理分析,揭示我国大陆人文社科国际化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状态与各省域国际化产出能力、建国以来发展态势、学科结构、国际合作等情况,为了解各地区人文社科生产力的差异和层次、研究资源的优势或不足提供国际论文产出方面的数据和内容。
数据来源及搜集统计方法
以SSCI和A&HCI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搜集的数据从两大数据库起始年代至2006年底,正好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在国外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文的全部情况。大陆作者在1956~2006年间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总计为9951篇。本项研究以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数据搜集对象,检索时注意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的各种写法(如北京有Beijing、Peking,西藏有Tibet、Xizang),并加上所属重要城市名称,以防漏检;再经过国家地域确认,保证为中国大陆省份的文献产出。经过确保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反复复杂检索和各种角度的核实对比,获得基础数据,从中统计整理出各地区发文涉及的主要学科,并进行排序和给出各地较强学科分布、文献质量、国际合作等情况,梳理和揭示其层次和差异。
地区国际发文排序与地区学科分布
按照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论文产出数量由高向低排序,在表1的“文献数量”栏中给出各地区发文数以及各地区发文数在大陆学者发表的全部9951篇国际核心期刊文献中所占的百分比,“文献质量”栏目给出各地文献中论文(ARTICLE)和评论(REVIEW)的产出篇数以及二者合计在本地区文献中的百分比。ISI的《期刊引用报告》(JCR)计算影响因子只将论文和评论作为数据源,这里借用这一方法来区分文献的层次,论文和评论的学术性、研究性较强,因此作为高一层次文献,而会议文摘、书评、编辑材料、注释、通讯等为相对低一层次文献。将论文和评论所占比重作为参考指标来表达文献质量,能避免仅考察数量不考察质量的缺陷。表1还给出各地区国际化发展较强的学科及其发文数量,由此多方面展现各地区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发展的状况、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以及各地区国际化发展较强学科的分布,以揭示各地区人文社科国际化研究实力和学科结构。
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产出凸显地区不均衡
学术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地区分布差异一直很大,反映了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拥有的各类资源的不平衡,也验证了普赖斯定律(Price Law)。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中总结出两条科学计量学基础理论规律,其中科学论文分布不均衡规律揭示高产作者人数与论文产出数量之间有着定量关系,高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一半。①研究证实,这一定律可推广用来描述国家、地区或学术机构论文的分布状况。②按照普赖斯定律,地区的学术产出一定是不均衡的,应当表现为高产、中产、低产不同区域分级的分布模式,以往的相关研究以及国内人文社科研究地区产出情况都呈现这种地区间的不均衡和分级分布状态。以1998~2004年各地区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收录论文统计情况(见表2)作参照,从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产出放眼到国际核心期刊论文产出,即用表2与表1作对比便可观察到,国际发文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大于各省区在国内论文产出的差异。
以普赖斯定律解释,集中产出一半论文的区域为高产区,我们将其略微扩大到60%,得出表2中前6个省份为国内论文高产区,除浙江接近2万篇和接近5%外,其他5个省份产出都超过2.5万篇和达到6%以上。北京以外的5个省份差距不算太大。如果将前6个省份作为高产区套用到国际发文,表1前6名依然与表2一样,但排名次序有所变化,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情况大不一样的是6个省份发文量超过81%,仅北京就超过全部发文的51%,第2位上海也占到12.32%,而后4个省份则锐减到各占3%~6%,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这就比普赖斯定律描述的状况更加不均衡。因此,国际发文高产区只能是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只能划为中产区。很明显,国际发文地区分布不均衡比国内更加扩大,前6位最高产的省份差距尚且如此,表1中排名第7位往后的省份国际发文数更是形成急剧递减的分布状况,13个省份都在0.59%以下,而国内发文在0.5%以下的省份只有6个(包括表2未列出的西藏和海南)。这种现象也表现在科学类学术产出地区分布上,梁立明和武夷山对科学论文各地区产出的计量学研究得出结论说,能够显示各地高水平基础研究实力的国际论文分布的不均衡状况最甚。由此他们还推论作为区分各省份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尺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指标更有效。③人文社科研究产出呈现的状态也是如此,此观点亦可推广到人文社科研究中作为评价指标。
以国际核心期刊论文作为高水平尺度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是必须具备对外交流和高素质研究人才这两方面的条件。建国以来大陆学者发表的国际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文献共计9951篇,其中跨国或跨境合作成果有4750篇,涉及全部文献的47.734%,说明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国际化学术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掌握国际通用的工作语言和理论语言,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名牌大学和高级科研机构林立,更容易吸引和留住人才,而近年来本土培养和学成归国的高级人才大多数融入大都市,他们的加入扩大了这方面的研究队伍。同时声誉高、名人多的学术机构更容易得到科研项目,得到国家支持和企业资助,从而可实现更多的国际交往。从北京的国际发文占全国一半以上所展现的优势积累看,可以认为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与研究资源配置,包括经费筹集投入、研究环境与氛围、国际化研究意识和内驱力等各方面的马太效应还是存在的。表1、表2和以上分析显示,在国际化研究产出的地区分布上明显地呈现“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状态。
各地区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发展分析
如上所述,按照已稍做修正的普赖斯定律及表1的排名,国际发文的高产区为北京和上海,并大大超过“全部文献的一半”这一框定高产的标准;中产区包括从排名第3到第10位的发文在200篇以上且占全部发文量2%以上的8个省份;自第11位湖南到18位河南发文在近100篇及以上(占1%左右)的8个省份为次中产区;第19位之后的13个省份为低产区。
我国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研究高产区过于集中,仅两个地区的产出就占全部文献的63.57%,使北京、上海的学术研究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出来。
北京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大陆,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文献产出覆盖了全部24个一级学科和“社科综合”、“人文综合”2个综合类,并且不论哪个学科,我国是强是弱,北京都是龙头老大,只有建筑学(全国共发文11篇)与上海持平,都是5篇。各学科发文绝对数量北京都排在最前,分学科计算北京发文量所占的比例,可得出北京的强势学科分布。北京在总发文量中占51%强,超过这一比例的大学科有历史学(63.87%)、政治学(61.71%)、经济学(58.64%)、图书馆学与信息学(53.67%)、文学(52.94%)、心理学(51.38%)、统计学(51.31%),超过50%的学科有哲学(50.87%)、环境学(50.82%)、人类学与考古学(50.71%)、社会学(50.47%),这11个学科明显处于强势地位。有些学科虽然没超过50%,但所占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如法学(47.24%)、管理学(46.84%)、语言学(44.36%)、卫生学(40.85%)、艺术学(37.74%)、精神病学(36.59%)、教育学(35.19%)等。北京的文献总体质量较高,论文和评论占68.529%,高于全国平均值(67.762%)。由于覆盖学科全,文献类型也较齐全,除论文和评论外,还有会议文摘1070篇、书评160篇、编辑材料131篇、注释61篇、小说和散文作品53篇、诗42篇、通讯27篇,另有个人条目、讨论、艺术展览评论、更正、再版、书目、影评、剧评、剧本、传记等。发文量按年代排列呈明显的阶梯状逐步攀升,20世纪70年代只有零星几篇,80年代年均93.6篇,90年代年均128.4篇,2000年以后突飞猛进,年均410.5篇,代表了我国大陆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发展的轨迹。北京的国际合作也可反映中国的整体状况,北京与境外93个国家或地区合作完成文献2634篇,合作研究涉及51.65%的文献,高于全国比例(47.734%)。合作国家或地区除表3列出以外,合作较多的还有南非、泰国、威尔士、爱尔兰、印尼、墨西哥、俄罗斯等,遍及世界各大洲。
合作最密切的境外学术机构主要是香港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如香港中文大学(93篇)、香港大学(64篇)、香港城市大学(63篇)、香港理工大学(44篇)、香港科技大学(41篇),美国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62篇)、密西根大学(62篇)、哈佛大学(58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42篇)、伊利诺斯大学(39篇)、普渡大学(34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3篇)、斯坦福大学(30篇)、得克萨斯大学(30篇)、耶鲁大学(28篇)等,另外与世界银行(30篇)、东京大学(25篇)和多伦多大学(25篇)等也有较频繁合作。我国顶级学术机构大都地处北京,在机构排序进入前25位的核心机构中,位列前5位的中科院、北大、北师大、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都是北京的机构,核心机构中还有北医大、人大、首都师大和中国作协4个单位。高产单位集中,使北京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首都”。
另一个高产区是上海,它的国际论文产出与国内论文产出相比成绩更突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在全国占8.41%,与江苏、湖北接近;而国际核心期刊论文达到12.32%,成倍高出其他发达省份。上海的1226篇文献中77%为论文和评论两类高质量文献,其他类型文献较少,包括会议文摘138篇、书评51篇、编辑材料31篇、注释19篇、通讯14篇、诗9篇、小说和散文7篇、讨论4篇、剧本和剧评各2篇。上海的经济学、管理学、卫生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学、精神病学、教育学、图书馆学与信息学、语言学、人类学与考古学以及一些发文量少的小学科,如艺术学、体育学、建筑学等,都有一定的地位。与50个国家或地区合作647项研究文献,合作最多的有美国(287篇)、香港(69篇)、加拿大(58篇)、英国(42篇)、日本(36篇),合作超过10篇的有德国、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瑞士和韩国,可看出上海的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合作也是十分广泛的。上海进入核心学术机构的有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医大、上海交大4所大学,另外同济大学、上海师大、中欧商学院、上海精神健康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博物馆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产区截于文献占2%以上的8个省份。这8个省份可分两个层次。广东、江苏、浙江、湖北4省在国内论文产出中属于高产区,国际论文产出高于300篇(3%以上),高质量文献接近或高于200篇,因此定为第一层次;天津、陕西、山东、辽宁4省市发文在200~300篇之间,论文等高质量文献都是100多篇,形成中产区的第二层次。
第一层次的4个省份在国内论文产出排序中广东位于江苏和湖北之后,国际发文却跃于最前,但论文和评论比例低(307篇,57.6%),会议文摘占去了很大比例(189篇,35.46%),其中120多篇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年特刊所载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会议文摘。从论文和评论的绝对数量看,江苏(349篇)高于广东,湖北(265篇)与广东的差距也不算大。心理学是广东发文最多的学科,华南师大为该学科核心机构。广东省的地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精神病学、教育学、语言学产出都在20篇以上,另外环境学、统计学、哲学也是发展较好的学科。江苏的国际化发展较好的学科有心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地理学等,文献总体质量较高,70%以上是论文和评论,会议文摘100篇,书评16篇,还有少量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和注释、通讯等。浙江也由于会议文摘较多(117篇),仅浙江大学在上述特刊中就载有85篇文摘,由此影响到文献总体质量,论文和评论占58.88%,低于全国平均值近9个百分点。但排除该特殊因素,心理学论文有50多篇,仍然是浙江的优势学科,较强学科还有管理学和文学。湖北的文献总体质量是最高的,83.6%是论文和评论,其他类型文献很少,经济学、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心理学、文学是其强项学科。
4省中江苏的国际合作最广泛,与34个国家或地区合作完成233篇(46.48%),其中与美国的合作最突出(105篇);广东与香港接壤,其境外合作特色是与香港学术机构往来频繁,合作最多的有香港大学(38篇)、香港中文大学(37篇)、香港城市大学(17篇)、香港理工大学(10篇)等,另与美国合作61篇,并与其他20个国家或地区有少量合作,共计合作236篇(44.28%);湖北与19个国家或地区合作154篇文献(48.58%),同样以与美国合作为主(88篇);而浙江的国际合作文献比例较低(126篇,37.28%)。中产区的前4省经济环境优越,国际交往频繁,学术机构与研究人才集中,存在良好的国际化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应当很大,有跃上高产区的可能。
中产区第二层次的4个省份天津、陕西、山东、辽宁,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发展有着共同之处,20世纪80年代中才出现国际发文,2000年之前每年发文量都只有个位数,大部分文献产出于21世纪,2000年后年均发文分别为29.14篇、25.86篇、22.29篇和20.57篇。4省市在国内学术产出中也属于中产区,但排名与国际产出略有不同,山东较前而天津稍后。从4省市国际文献质量看,山东最好,论文和评论最多(174篇,73.73%);陕西和辽宁高层次文献只有60%多;天津最低,仅有54.7%。单从论文看,国际产出排序变成山东、天津、陕西、辽宁,与国内论文产出的次序就接近了。天津的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是以南开和天津师大两所核心机构为支撑的优势学科;陕西的人类学与考古学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强学科,另外语言学、管理学国际化发展较好;山东的心理学、卫生学和精神病学具有优势;辽宁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人类学有较好的发展。
依据表1将排名第11位到18位的8个省份划为次中产区,它们是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福建、云南、吉林、河南,文献量除河南近100篇外,其他各省份都在110篇以上,8省市国际产出共1179篇(11.85%),尚不及上海一地。8省市的文献质量指标表现非常不平衡,其中四川、湖南、安徽、云南4省的论文数都有100多篇,四川、安徽、云南、河南的高层次文献比例都超过80%,属全国最高之列,湖南达到73.4%,也大超全国平均值。但重庆、福建、吉林3省市高层次文献比例超低,都只有30%~40%多,低于全国平均值(67.762%)20~30个百分点。8省市亦有优势或特色学科,如湖南的精神病学,以湖南医科大学的研究为主,国际化发展很好,湖南的心理学也有一定优势;福建的语言学从发文数量看走在全国前列,以福建师大为主要研究单位,其语言学发文量与北大相同(34篇),为该学科最高,但福建的语言学文献中论文少,以书评为主,有30多篇;云南的人类学、社会学是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反映民族地区的研究重点,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是非常必要的;河南以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的国际化发展最好,河南师大是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机构;表1显示重庆的心理学文献量较大,有105篇,但基本上是西南师大2004年的会议文摘,排除这一特殊原因,其心理学尚不能列为优势学科。8省市境外合作情况相差甚远(见表4),四川、云南、河南3省境外合作广泛,合作文献比例高达76%~87%,表明这3省发表的文献大多数都有境外研究者参加;而重庆、福建、吉林3省市合作比例很低,在30%或以下。境外合作比例低,是国际交流不够广泛,但比例太高,说明我国研究者对产出文献的贡献程度较低。
表1排名自第19位起之后的13个省份划为低产区,多数省份发文量比例不足0.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黑龙江、河北、广西、江西4省,50多年间发文不过50多篇,按年来看就零星散见了;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海南等边远省份国际文献产出量就更少了。从学科上看,边远省份国际化产出往往集中于一二个学科,有些还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研究,如青海的文学主要是民间传说研究和书评,青海、西藏、宁夏的人类学都具有地方特色,内蒙古、新疆、贵州的文学也与民族文学有关。
次中产区8个省份国际文献产出不及上海一地,低产区13个省份共计448篇,赶不上广东或江苏一省,北京盖过全国其他所有省份产量之和,差距大得惊人,不均衡状态比国内论文分布更显著,反映出我国人文社科高层次生产力高度集中。这种状况警示我们,各省域包括发达省份人文社科研究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加快中华学术走向世界,各地任务艰巨,既要缩小与首都北京的差距,更要放眼世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注释:
①Price,Derek J.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②③梁立明、武夷山:《存在Z-P分布与M-P效应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支持环境间宏观一致性与微观协调性之考察》,《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