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开发 持续发展——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发展旅游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民论文,持续发展论文,文化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不仅国内少有,世界上也少有。同时,贵州又是经济落后的省份,许多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如何适应世界旅游业大发展的趋势,把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村民的脱贫奔小康结合起来,最终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贵阳市花溪镇山村民抓住镇山列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村”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实践,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省政府命名的“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为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辖地,由镇山和关口两个自然村寨组成,位于贵阳市南21公里,距花溪11公里,地处花溪风景区至天河潭风景区“四点一线”上。
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水、寨融为一体。它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层层叠叠的民居依山而建。隔河眺望,整个村寨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在风平浪静的时节更是美丽壮观,有“房建轻波上,人在水中行”之感,真似山中有寨,水里有村。
这个村有144户人家,其中布依族104户,苗族38户,汉族1户,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以上。据李、班氏族谱记载:镇山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朝廷南征,由湖南通往贵州,直达云南,沿途屯兵。一位名叫李仁宇的将军率兵屯于镇山村,与当地班氏女结为秦晋之好,生有二子,长房属李,次房属班,繁衍生息形成今天的李、班同宗异姓的大家庭,至今已有第17代传人。该村是贵阳市郊少数民族村寨中石建筑艺术的代表,独有的寨拱门和巨石砌成的城墙令人叹为观止,房屋内外的石板建筑绝妙无比,恍若置身于石建筑艺术世界。
该村的民风民俗保留得十分完整,村民们以包谷、辣椒、高粱等丰收果实结成彩带,设置路障与客人对歌、敬酒的特殊迎宾方式,在宴席上,布依族喜设的朝门酒、堂屋酒等各种酒礼歌会使来客在这种“对酒当歌”的热闹气氛中“酒未沾唇人先醉”。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布依族、苗族青年们的情歌声、姊妹箫声、芦笙声悠扬的合奏汇成一支支抒情小夜曲伴随着明月,迎来黎明。每逢水泡洼的苗族跳场,数以万计的各族同胞云集于此欢庆节日,在繁星璀璨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端午、中秋等重大民族节日活动中,苗族、布依族同胞身着艳丽、精美、雍容华贵的盛装进行民族歌舞表演,更令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人文景观方面,布依族、苗族文化和风情悠久、多姿的古迹不失原始古朴特点,使整个镇山村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并存的人文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初见成效的镇山旅游产业
镇山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左右。1993年以前,全村村民收入主要以农、副业为主,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
1993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批准省文化厅报告,同意建立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1994年11月,省政府下文同意在镇山建立“贵州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从此,镇山逐步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被中外游人赏识。特别是1994年夏天,旅游部门将镇山列入花溪、小三峡、镇山和天河潭“四点一线”特色旅游线路后,镇山旅游服务业上了一个台阶。村民们依托祖辈留下的丰富遗产,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摆脱贫困的阴影,走上了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据调查统计,镇山村开展旅游服务业后,人均年收入由1994年的600元,增至去年(头9个月)的1200元;旅游服务业产值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94年的6%,上升为1996年(头9个月)的12.3%。最多的一天,镇山村接待了350多人游览。现在,镇山村已有近30家持卫生许可证正式挂牌的“旅游接待户”,占总户数的20%以上。开展旅游业前,全村只有31台黑白电视台、6台洗衣机,冰箱都没有。现在,全村已有彩电15台、黑白电视机70台、洗衣机25台、冰箱冰柜15台,万元户4家、10万元以上的农户1家,还有3家做起了百货生意,年收入各几千元不等。
村民们说:“仅种田地,天灾是难免的,靠天吃饭啥时才能富?如今省、市、区领导关心扶持我们发展旅游服务业,每年有五六个月是旅游旺季,我们边搞生产,边搞旅游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二年内奔小康村大有希望”。
开发前景及发展思路
镇山村是我省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村,其文物价值是丰厚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呢?笔者认为应由文化、旅游部门互相配合,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露天民俗博物馆为基础,以旅游服务业为动力,让文化事业、旅游产业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必须强调的是,要保护好镇山村的原貌,对寨容寨貌予以修复,将与原貌不协调的新的现代建筑加以改建(外装修成石板)。在村寨维修的基础上,再将苗族的吊脚楼、布依族的石板房、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水族的干栏式木楼、彝族的庄园和生土建筑、瑶族的禾仓以及汉族的四合院等代表建筑的精品,原样搬迁和科学复建,巧妙地布置在镇山村周围,使之形成高低对比、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体,使它们之间形成既有联系,又风格各异,与自然、古朴、典雅的田园风光浑然一体,形成高品位的民族建筑的奇葩大观,省文化厅已决定投资300万元建立这座新型的博物馆,省旅游局也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此项计划。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主编苏东海先生曾两次风尘仆仆奔波于镇山村,规划指导并给予了很高评价:“此馆址选得好。若按此设想投资千把万元,将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有典型特征和特殊符号的少数民族建筑物、构筑物搬迁到镇山,使之巧妙地集中连片,形成一个少数民族大建筑群,充分展示贵州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博物馆,那将会令人大开眼界,我肯定这个都市里的村庄将成为亚洲第一。”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挪威博物馆学》杂志主编、生态博物馆学专家约翰·杰斯特隆先生在考察镇山露天博物馆时热情赞扬说:“我感到惊奇,我惊奇地发现在发展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博物馆为老百姓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博物馆是服务于皇家,服务于上层的。这已超过西方许多国家。对于第一次来参观的人,这种体验是很深的,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存、保护自己的文化,也是在为全人类保护文化。”
花溪的旅游资源丰富。它以“高原明珠”独具的魅力和“真山真水到处是”的自然风光,在全国旅游行业崭露头角,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旅游者注目。如何使其长久的保护这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朴的民族风情,如何使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放射出绚丽的光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重视保持特色。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脱贫走上了致富路,修建温馨的“安乐窝”成了一大目标。由此,具有现代建筑风貌的“红色”建筑悄然兴起,与镇山风貌形成了刺目的反差,这不仅与镇山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石板建筑风貌极不协调,而且严重地破坏了自身特色,有违保护开发的宗旨。
二,尽快实施绿化工程,建构良好的旅游环境。栽种以竹、万年青等常年绿色植物,使绿树枝繁叶茂,与碧波轻漾的湖面、迷人的山寨风光、纯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美丽神奇的山水风情画。同时,尽快建设必要的旅游公共设施,如供水站和消防给水、公共厕所、办公场地等以方便游客。
三,吸取各旅游风景区的经验,制定规范管理措施,提供旅客满意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软硬件配套服务。如“吃”要注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住”要讲究乡村的幽静;“行”要有多品位的欣赏,交通方便;“游”则要注重古朴的民间建筑风格和民俗风貌;“购”要提供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还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体系。
四,加快对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步伐,广泛邀请专家、学者、文博专家论证,探索对策,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在全国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开拓思路,积极探索,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必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五,要加强对旅游接待户的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强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教育。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监督,防止漫天要价、处处宰客的不良现象发生,让游客高兴而来,尽兴归去,记贵州之情,扬贵州之名。我们相信,只要这样,镇山村一定可在不远的将来,以其绰约的风姿走向亚洲乃至世界,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历史文化将造福于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