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线:克林顿1995年国情咨文述评_国情咨文论文

走向中线:克林顿1995年国情咨文述评_国情咨文论文

走向中间路线——克林顿1995年国情咨文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咨文论文,述评论文,国情论文,路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右倾大趋势,克林顿不得不修正航线;

为大选内外兼顾,与共和党国会关系难处。

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失利后,有的美国舆论一度认为克林顿已成为无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被列上“政治病危”名单。但是克林顿很快恢复了元气,迅速调整其政治战略,并做出不少努力,以图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聚光中心。克林顿于1月24日面对新开张的第104届国会所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说是这一系列努力的高潮。这篇演讲一方面表现民主党总的政策走向趋于中间路线,向共和党的主张靠拢;另一方面又突出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具体分歧,强调民主党政府政策的实效性。

中期选举的震撼

克林顿在1992年大选中的胜利,使民主党回到了阔别12年的白宫。胜利的喜悦使克林顿未能意识到他的政治基础其实并不稳固(只获得43%的选票),而且他的自由派形象对他并非有利。他入主白宫后提出了一个庞大的、雄心勃勃的施政计划。这个计划当然没能得到热烈拥护,反而使克林顿受到颇多挫折: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的医疗健康保险改革法案遭夭折;多项立法成果是在大幅度妥协后取得的,过多的妥协使他失去不少支持者;保守势力的反弹导致出现“克林顿现象”,即克林顿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积极评价,最后导致民主党中选失败。

中期选举的结果对克林顿不啻一付清醒剂。他终于认识到中产阶级的支持是他连任成功的关键所在。当中产阶级出现右转趋势时,克林顿毫不犹豫地把政策立场从比较照顾自由派利益的中间偏左,转移到以争取中产阶级支持为着眼点的中间路线,甚至中间偏右。

中选后的战略调整

选举刚结束,就在克林顿飞往亚洲参加茂物会议的途中、白宫办公厅主任帕内塔以及经济顾问鲁宾等一班人就着手制订了克林顿的政治复兴计划。调整后的战略中心是推进两党都支持的中间目标,其中包括保护克林顿的经济计划,确保目前的经济增长;改革福利制度,促使依赖福利的人们走向工作自立;为中产阶级减税。此后,克林顿还陆续提出了改革福利制度的具体主张;提出在5年内给中产阶级减税600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增加250亿美元国际开支;通过精简机构和压缩项目,在未来5年削减政府开支760亿美元,等等。甚至在社会政策上,克林顿的政策立场也出现了向右转的迹象。

在人事安排上克林顿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接任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是千万富翁,与商界关系良好,属典型的温和派民主党人。新提名的农业部长丹·格利克曼也属温和派。相反,去年12月9日克林顿突然解除自由派色彩浓厚的乔·埃尔德斯的医务总监职务。该女士因为说过小学生应该接受关于手淫的教育而遭到保守派的攻击。

克林顿以“中产阶级权利法案”的名义提出他的减税法案,加入旨在争取政治支持的减税大合唱。减税法案因实际上缺乏经济上的依据而遭到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对此新闻界也讥讽说,克林顿不过是走了共和党人的老路。

在民主党内,克林顿近来的政治转向使自由派深感不安。在民主党中选失败后,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谢尔比投向共和党的怀抱,民主党内因此有人担心克林顿成为又一个谢尔比。由于总统连任必先经过党内预选,而预选的主要参加者是党内的激进自由派,所以克林顿必须稳住党内自由派的支持。为此,他不顾中间路线人士的反对,提议属于民主党激进派的原康涅狄格州国会参议员多德出任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主席,任命南卡罗来纳州的福勒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的主席,借此保持与党内自由派的联系。

选择中间路线

上述政治战略调整必然要在克林顿今年的国情咨文中表现出来。总体政策向中间路线倾斜在克林顿国情咨文中比较鲜明。他一再呼吁两党合作,抛开党派分歧共同解决问题。

在政治立场上,克林顿认为,与罗斯福推行新政时期不同的是,政府行为本身很多地方需要改变,应该强调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区和对国家的责任,解决问题的权力可以交给私人部门、地方社区和公民个人。不难看出,这些观点与传统的民主党政策思想有明显的差距。

就具体政策而言,属于中间路线的政策包括:首先,要掀起第二拨精简机构、压缩项目、节省开支的浪潮;其次,在经济政策上,克林顿认为他上台以来增加了近60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降到25年来的最低点,联邦赤字连年下降,美国的竞争能力也恢复到最好水平;为了使人们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在重申减税计划的同时,确保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智力投资,以便增加高收入就业机会和增强未来美国的竞争能力;第三,继续努力削减预算赤字;第四,实行更严厉的移民政策;第五,以促进人们走向工作岗位为目标,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保持自己的特色

在今年的咨文中,克林顿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共和党人的主张。这些主张明显带有民主党政治的特色,很可能成为未来两党争论的焦点。

这些不同的主张包括:第一,游说活动改革法,其目的是限制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第二,削减预算赤字不能妨碍经济增长的目标,并且要公平分担责任,就是说,富人要比穷人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三,福利改革不能着眼于惩罚,具体是指反对共和党激进派关于把未婚少女妈妈的孩子送往孤儿院的主张。第四,将最低工资提高18%,从时薪4.25美元提高到5美元。这一条是共和党人最反对的。而克林顿的目的也恰恰就是要引起他们的反对,从而给人造成共和党很冷酷的印象。第五,坚持以禁止攻击性武器为主要内容的布雷迪禁枪法案,克林顿声称在这个问题上不会让步。第六,在降低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提出医疗健康保险法案。克林顿指出,自去年以来,又有110万工作着的美国人失去了健康保险。

外交政策动向

与前几次国情咨文讲话一样,克林顿的重点是国内政策,这是由冷战后美国选民更关注国内问题的总趋势所决定的。

在着墨不多的外交政策方面,克林顿不忘老调重弹,强调要继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他特别指出,第一,为加强国防将在未来数年增加250亿美元开支。第二,美俄正在履行销毁战略导弹计划,因此他今年要求参议院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此外,美国将继续推进《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有关化学武器的禁试公约等的实施。第三,加强反恐怖主义活动,年内将向国会提交一份加强反恐怖活动的法案。

总之,今年的国情咨文,既是中期选举后克林顿调整政治战略过程的自然延伸,同时又是这一调整过程的总结,调整至此告一段落。

迄今为止,走向中间路线是克林顿政治策略的主导方面,坚持自己的特色是次要方面。但是,随着政策推进过程的展开,克林顿白宫与共和党国会的分歧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1996年大选临近之际和政党冲突必然加剧的形势下,克林顿能否将其政策保持在中间路线上还很难说。

标签:;  ;  ;  ;  

走向中线:克林顿1995年国情咨文述评_国情咨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