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红[1]2000年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社会改造(1902—1928)》文中提出20世纪前期,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带着它与教会的关系和国际性的运动性质,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潮流,提出了建立基督化新道德、培养基督化人格及人格救国等主张,注重德智体群的全面发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改良实践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青年会的言行,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进而将其活动放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来考察,研究青年会的活动的特点和地位。
杨帅[2]2017年在《论施中一的农业推广理念与实践》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农业推广是一个极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农业推广运动作为知识分子探索救国图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影响着今天,也启迪着未来。施中一作为农业推广运动的中坚力量,对民国时期的农业推广与乡村建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施中一首先在江苏唯亭山乡开启他的农业推广生涯,其后相继在江西、四川、浙江等省份进行农业推广工作,这些工作经历为其农业推广理念奠定了实践基础。施中一农业推广理念的构建,与社会现实和时代思潮息息相关。在主观上无论是皈依基督为其带来的博爱哲学,还是作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爱国情操,都成为其进行农业推广工作的出发点。在施中一看来,推广事业对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发展具有非凡意义,农业推广要具备机构、人才、经费等诸多条件,可以通过实验区、乡农会、合作农场等方式进行农业推广。从推广实践看,乡村政治生活、乡村经济事业与乡村文教事业都是其关注的推广课题。以推广特点而言,施中一认为,推广工作不仅要全面覆盖到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要在推广过程中注重政府与乡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更要适切于乡村社会,产生更加高效合理的推广效果。虽然施中一的农业推广理论存在些许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但其对乡村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任东升[3]2011年在《论严复的圣经片断翻译》文中研究指明在圣经汉译史上,严复于1908年完成的《马可所传福音》前四章文言试译本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梳理该译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严复的文化心态及其翻译艺术,指出严复介入圣经翻译的三重意义。
吴舒洁[4]2019年在《“新剧过台湾”的现代性悖论——以厦门通俗教育社为线索》文中提出1923—1925年间台湾最早的新剧演出团体“鼎新社”和“星光演剧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发起者受厦门通俗教育社影响,引进新剧剧本及演出方式,推动了台湾新剧运动的兴起。厦门通俗教育社代表民初厦门的新剧活动,其结合着地方精英领导的社会教育和近代市政建设,使演剧充分介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文化的启蒙借助于传统的人情社会得以施行。而当新剧被引进台湾后,因缺乏现代与传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归于失败。两岸新剧活动的差异为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徐以骅[5]2014年在《美国圣公会与中国社会》文中研究指明与在华其他新教公会相比,美国圣公会在信徒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在教会界和社会上却最为声名显赫。美国圣公会通过其教会、教育和社会服务事工深度嵌入中国社会,型塑了中国基督教的基本格局和神学特点,参与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其重要影响毋庸置疑且至今犹存。本文采用较宏观的视角,从教会教育、教会人际关系以及教会政治参与来讨论在华美国圣公会对中国社会的多重嵌入,并对这一自上而下的社会嵌入路径作出简要评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中国社会改造(1902—1928)[D]. 彭立红. 暨南大学. 2000
[2]. 论施中一的农业推广理念与实践[D]. 杨帅. 苏州大学. 2017
[3]. 论严复的圣经片断翻译[J]. 任东升. 东方翻译. 2011
[4]. “新剧过台湾”的现代性悖论——以厦门通俗教育社为线索[J]. 吴舒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 美国圣公会与中国社会[J]. 徐以骅. 基督教学术. 2014
标签:宗教论文;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论文; 基督化新道德论文; 基督化人格论文; 社会改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