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医院空调冷热源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博[1](2021)在《医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浅谈》文中认为结合笔者医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经验,从空调冷热源设计、空调风系统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空调管路系统设计四个方面对医疗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进行了总结。
程梦凡[2](2021)在《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文中指出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属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该系统温度和湿度分别由不同的系统独立控制,相比于传统的空调系统能节约不少能耗,并且能够营造更好的室内环境,这些优点使毛细辐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毛细辐射空调末端与冷热源及新风系统之间有很多的组合方式,本文使用EnergyPlus对毛细辐射末端结合不同冷热源及不同新风系统的空调系统进行全年动态能耗模拟,并对其中相对节能的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本文以某居民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SketchUp和Openstudio建立建筑模型,对比分析该建筑模型应用于夏热冬冷地区(以南京为例)和寒冷地区(以北京为例)时,采用不同空调系统的能耗情况。采用的三种空调系统方案为:1)单冷源系统:标准地源热泵+换热器+毛细管辐射末端+水冷新风机;2)双冷源系统:高温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末端+标准地源热泵+水冷新风机;3)直膨式新风机系统:高温地源热泵+毛细管辐射末端+直膨式新风机。模拟得出,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双冷源系统比单冷源系统节能17.38%,每平米建筑一年可节约10.79kWh,直膨式新风机系统比单冷源系统与双冷源系统分别节能18.29%、1.09%,每平米建筑一年可分别节约11.35kWh和0.56kWh。对于寒冷地区,双冷源系统比单冷源系统节能12.81%,每平米建筑一年可节约8.27kWh,直膨式新风机系统比单冷源系统与双冷源系统分别节能15.81%、3.43%,每平米建筑一年可分别节约10.21kWh和1.93kWh。此外,三个系统应用于寒冷地区时的建筑全年能耗均高于夏热冬冷地区。根据模拟结果,对夏热冬冷地区直膨式新风机系统进行了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模拟辐射板不同供水温度和新风不同送风温度对系统能耗的影响。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适当提高辐射板冷水供水温度能降低系统全年能耗,但不宜过度提高水温,否则易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影响人体热舒适性;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降低冬季辐射板热水供水温度能降低系统全年能耗;冬季新风送风温度增加时,系统全年能耗降低。
朱志雨[3](2021)在《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提出蓄热空调是实现电力设备“移峰填谷”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未来空调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进一步优化蓄热空调技术,对其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蓄热空调的基本理论入手,研究了蓄热空调选择方案的设计方法,对建筑进行合理地空调设计,就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技术分析,以便于对各种方案进行合理选择。以秦皇岛市秦行宫博物馆为例,选择设计了蓄热式空调系统和直热式空调系统,针对工程实例进行技术分析,对建筑物热负荷进行计算,并整理图表,根据负荷大小对蓄热式空调系统和直热式空调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及计算,通过电锅炉蓄热系统蓄热时间的选择和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负荷率,分别计算蓄热系统和直热系统的初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之后论述了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评价,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通常对空调系统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评价方法。分别运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投资回收年限。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矩阵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最终选择蓄热式系统为最优方案。最终分析了影响项目回收期的因素为当地的峰谷电价比和蓄热时间的选择,在以后的时间里,随着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优惠的峰谷电价政策,使得蓄能空调充分实现削峰填谷的价值。本文对于从事蓄热空调设计方案、论证项目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吴丹芸[4](2021)在《大型医院综合楼空调能耗分析和冷热源选择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医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面积较大,功能复杂,其全年空调能耗比大多数公共建筑大许多,医院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部分功能房间的使用需求不同,导致医院建筑有其独特的空调运行特点。本文对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的能耗分析和空调冷热源选择方法以及设计注意事项进行简要探讨。
李浩[5](2021)在《大型综合医院制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态逐年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附加影响例如高能耗现象变得日益严重。造成我国高能耗因素占比最大的是建筑能耗,约占35%。在建筑能耗中,中央空调系统能耗占比最大,且众多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缺乏合理的运行策略,因此如何让空调制冷系统以更合理更节能的方式运行成为建筑节能改造的关键所在。本文将通过对郑州市某医院制冷系统运行的调研,根据实际制冷系统运行的状况,指出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冷冻水系统以及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为优化空调制冷系统提供合理的改进建议。本次课题通过项目图纸提供的数据,利用TRNBUILD对该项目进行建筑模型的搭建并对建筑进行制冷季节的负荷动态模拟,得到全年的逐时冷负荷分布。用模拟的冷负荷值与实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冷负荷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随后根据项目提供的制冷系统各设备型号,利用数学模型以及TRNSYS软件对制冷系统设备模块进行搭建,得到空调制冷系统的模型,为后续对空调制冷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针对制冷系统运行出现的高能耗问题,提出了三种优化系统运行控制的方案。空调冷冻水系统优化分别采用定流量变水温控制、变流量定温差空调水系统控制;其中定流量变水温控制策略通过“阶梯温度控制”、“线性温度控制”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冷冻水系统进行控制优化的模拟。空调冷却水系统优化采用变流量定温差的运行控制方案。利用TRNSYS平台对制冷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运行状态进行模拟,得到制冷系统各机组的运行数据以及能耗计算结果。通过对制冷系统运行的模拟结果来看,冷冻水系统采用定流量变水温阶梯控制策略时制冷系统节能率为3%,线性控制策略下节能率可达5%;冷冻水变流量定水温控制策略下节能率高达12.7%。冷却水系统变流量定温差控制策略下系统节能率高达9%。以上控制策略均实现制冷系统运行的节能化,具有参考意义。
窦燕琦[6](2020)在《天津生态城某地块浅层地热利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能源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点,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人类发展到现在直至以后,能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环保能源,已在《可再生能源法》中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的发展范围,而地源热泵系统是浅层地热利用的其中一种形式。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作为清洁能源的地源热泵工程呈发展迅速。所以我们在每个工程项目开始前都要经过仔细的方案设计、方案分析、方案对比,使土壤源热泵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才不会造成能源和资金的浪费。本文首先通过合作单位提供的各种相关报告、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前期调研和细致分析,从而确定了方案设计原则。由地勘报告呈现的浅层地热资源条件和在当地做的土壤换热能力实验,对比分析了土壤热能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条件,从而确定了浅层地热资源的利用方式为土壤源热泵。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了该地块室内外实际参数,用暖通空调负荷计算软件模拟计算出各典型建筑的冷热负荷和冷热负荷指标,利用模拟计算得到的负荷指标及同时使用系数这两个重要数据,估算各典型建筑的冷热负荷及整个地块的总冷热负荷。通过计算最不利房间冬季在散热器采暖和地板辐射采暖两种采暖形式下的热负荷,确定了冬季供回水温度,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值确定了夏季供回水温度,从而确定了土壤源热泵机组运行温度参数。根据地块内不同功能建筑的建筑面积,计算了该地块冷热负荷值,得出能源站内集中冷源由土壤源热泵提供,集中热源由土壤源热泵+城市热力的复合系统提供。为了促进能源节约,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显着提高,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对该地块进行自控系统需求分析,提出监控系统的要求,使其节能、安全、高效的供人类使用。最后通过区域能源系统与常规能源系统的经济指标对比,得到的结论是壤源热泵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玉来,李永安[7](2020)在《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文中提出通过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医院能耗调研,发现大型公立医院建筑比一般公共建筑能耗高,既有建筑设计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有系统运行管理层面的原因,而且还存在方案选择及决策层面的原因。研究得出,建设初期加强工程前期能源设备方案比选论证,设计单位认真进行专业设计,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规范建设程序流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加强运行管理是破解此顽疾的根本途径,对参与建设的所有相关人员实行终身责任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办法。
赖定彬[8](2020)在《某综合医院暖通空调设计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广东某大综合医院为例,主要介绍综合医院空调冷热源系统设计及其运行策略、空调冷热水系统设计、各区域空调风系统设计、疫情下医院建筑空调设计的思考
周瑞芳[9](2020)在《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公共建筑中合理地使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利于构建经济、节能、环保型的建筑环境设备系统。但是由于目前建筑环境设备系统的评价指标不成体系,这种现象阻碍了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弥补评估体系的缺陷,本论文研究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模糊评价理论结合邀请专家评审的方法,建立新型的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针对常规能源式、蓄能、地源热泵技术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分别从经济因素、能源因素、环境因素三种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参照模糊评价理论,确定评价指标优度矩阵与权重的模型;从两家建筑设计院各邀请1位暖通总工程师对评价体系的主体模型进行论证;然后邀请行业内21位专家、学者对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分析模糊评价理论与专家打分结果,得到评级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2)以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建筑作为工程案例,对新建的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检测。利用HDY-SMAD4.0软件模拟计算全年逐时负荷,根据负荷的特性,构建六种不同能源形式的建筑环境设备系统: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A5-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对A1~A6系统,利用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有如下发现:1.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提高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优度的潜力。在本课题中,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A4、A5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大于A1、A6。2.当峰谷电价比较低或蓄能率参数设置不合理时,蓄能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比常规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在本课题中,采用蓄能技术的A2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于A1、A6。3.利用该评价体系可以对蓄能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在本课题中,针对A4系统研究发现,当蓄能率区间为30%~40%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评价优度,蓄能率低于30%或高40%时,A4系统的综合评价优度低于蓄能率区间为30%~40%时的综合评价优度。4.利用该评价体系可以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优化研究。在本课题中,当由地源系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为20%~30%时,A5系统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优度值增长相对平缓。当由地源系统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在30%~60%时,A5系统具有较大的综合评价优度值。5.综合评价体系对蓄能、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本课题中的案例建筑由于没有进行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直接采用初投资最低的A1系统。如果采用综合优度值为0.303的A4系统,虽然初投资增加6.5%,但是年运行费用降低32.5%,寿命周期年总费降低26.5%,一次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降低10.5%。如果采用综合优度值为0.180的A5系统,虽然初投资增加48.3%,但是年运行费用降低29.2%,寿命周期年总费降低17.2%,一次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降低22.6%。本文建立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一个工程案例,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检测。利用评价体系对A1~A6进行对比分析,对蓄能、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本文对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合理采用蓄能、地源热泵技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李辉[10](2020)在《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将主动式冷梁与土壤源热泵相结合的空调系统形式在建筑节能和热舒适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两者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空调系统的节能性、环保性与舒适性。本文以北京市某科技园高档办公楼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现场测试和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对结合主动式冷梁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并利用TRNSYS软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测试与性能评价。本工程冷热源系统分为部分负荷运行和满负荷运行两种策略,分别在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对两种运行策略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现场测试,依据标准对热泵机组及系统的全年运行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部分负荷运行策略下,单台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为6.6,冬季系统COP为4.2,夏季系统EER为4.5,符合国家标准(机组ACOP≥4.0,系统COP≥3.0,系统EER≥3.4);在满负荷运行策略下,两台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分别为5.9、5.3,冬季系统COP为3.9,夏季系统EER为3.9,同样符合国家标准。对比两种运行策略可以看出,当空调系统处于较低负荷率情况下,热泵机组及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策略下运行性能参数均优于满负荷运行策略。(2)TRNSYS软件模拟。首先利用TRNSYS软件对建筑全年负荷进行动态模拟,然后搭建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并且将地源热泵机组与水冷式制冷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冷源方案夏季运行能耗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取最大负荷日作为典型日比较三种方案的能效。结果表明:在机组平均EER方面,土壤源热泵机组、水冷式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方案分别为5.76、5.49、3.40,其中土壤源热泵机组的典型日机组平均EER最高,比水冷式机组高5.09%,比风冷式热泵高69.55%;在系统平均EER方面,土壤源热泵、水冷式机组、风冷式热泵三种方案分别为3.81、3.44、2.77,其中土壤源热泵机组的典型日系统平均EER最高,比水冷式机组方案高10.66%,比风冷式热泵方案高37.44%;在夏季总能耗方面,土壤源热泵系统耗能最低,分别比水冷式机组方案、风冷式热泵方案节能10.69%、33.73%。因此在夏季工况中土壤源热泵比水冷式制冷机组、风冷式热泵运行效率更高、节能效果更好。(3)系统方案优化。根据冷梁特点提出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利用TRNSYS软件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探究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结果显示: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与优化前方案相比典型日系统EER提高9.80%,总能耗降低9.31%,总费用降低8.72%,同时高温冷冻水热泵机组比普通热泵机组的平均能效比提高38.66%;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与优化前方案相比,典型日系统EER提高1.80%,总能耗降低3.96%,总费用降低3.02%。因此两个优化方案都能够起到节约系统能耗和运行费用的效果,并且高温冷冻水热泵可以大幅提高热泵机组的能效比。(4)节能建议。由于北京实行阶梯电价,采用冰蓄冷改造优化方案可节约运行费用;夏季增加负荷预测控制模块,一定程度上避免冷梁结露问题,且节约系统能耗;冬季增加太阳能备用辅助热源供热,可以防止土壤源热泵系统冬季埋管侧水温过低的问题;使用新型磁悬浮离心式变频冷水机组从而优化机组运行效率。本课题对民用建筑室内中央空调与冷热源工程,特别是对防结露要求很高的冷梁末端空调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干式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与毛细管辐射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节能具有积极意义,对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IDC机房空调、电子设备机房、医疗与制药用房等工艺性空调系统冷热源工程也具有参考价值。
二、关于医院空调冷热源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医院空调冷热源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空调冷热源设计 |
1.1 舒适性空调集中冷热源 |
1.2 净化空调系统独立冷热源 |
1.3 独立冷热源 |
1.4 供暖系统 |
2 空调风系统设计 |
2.1 空调方式及气流组织 |
2.2 新风处理 |
2.3 除尘净化 |
2.4 新风加湿 |
3 通风系统设计 |
3.1 电气用房 |
3.2 特殊医疗区域通风 |
3.3 其他 |
4 空调管路系统设计 |
4.1 空调水系统管路设计 |
4.2 空调氟系统管路设计 |
5 结束语 |
(2)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辐射空调系统 |
1.2.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优点 |
1.2.2 毛细管辐射空调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双冷源”系统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模拟方法及模型建立 |
2.1 能耗模拟的方法 |
2.1.1 简易计算法 |
2.1.2 动态能耗模拟法 |
2.2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2.2.1 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
2.2.2 常用的能耗模拟软件 |
2.2.3 EnergyPlus介绍 |
2.3 建筑概况 |
2.4 模型建立 |
2.5 空调负荷计算 |
2.5.1 室外空气设计参数 |
2.5.2 室内设计参数 |
2.5.3 人员、设备、灯光相关参数 |
2.5.4 负荷计算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调系统的建立及模拟参数的设置 |
3.1 空调系统方案及其建立 |
3.1.1 方案一(单冷源系统)的系统建立 |
3.1.2 方案二(双冷源)的系统建立 |
3.1.3 方案三(直膨式新风机系统)的系统建立 |
3.1.4 空气环路部分的系统建立 |
3.2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3.2.1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所参考的标准 |
3.2.2 气象数据、时间表的设置、控制器的设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
4.1 南京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1.1 不同冷源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1.2 不同新风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2 北京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2.1 不同冷源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2.2 不同新风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3 不同地区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南京地区毛细辐射+直膨式新风系统的节能及优化 |
5.1 辐射板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
5.1.1 夏季顶板毛细管的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
5.1.2 冬季顶板毛细管的供水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
5.2 冬季送风温度对能耗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
1.2 蓄热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价 |
2.1 空调冷热源的选型原则及常用组合方式 |
2.2 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及计算 |
2.2.1 负荷计算及电锅炉台数 |
2.2.2 空调冷热源的初投资 |
2.2.3 空调冷热源的运行能耗 |
2.3 空调冷热源的评价方法 |
2.3.1 简单静态经济分析法 |
2.3.2 净现值法 |
2.3.3 年经常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设计 |
3.1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
3.1.1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分类 |
3.1.2 蓄热式电锅炉 |
3.1.3 蓄热水箱 |
3.1.4 板式换热器 |
3.1.5 循环水泵 |
3.1.6 输配电系统及谷电蓄能自动控制系统 |
3.2 蓄热系统的热负荷的计算 |
3.3 蓄热式电锅炉布置与匹配 |
3.3.1 电锅炉房的布置 |
3.3.2 蓄热水箱的设计与计算 |
3.3.3 蓄热式电锅炉容量的计算 |
3.3.4 蓄热温差 |
3.4 水箱蓄热性能的评价指标 |
3.4.1 混合热损失 |
3.4.2 瞬时换热效率 |
3.5 影响结构变化的方形水箱的漏热损失量 |
3.5.1 不同的传热温差而相同保温层厚度的水箱的日漏热损失量 |
3.5.2 保温层厚度不同而传热温差相同的水箱日漏热损失量 |
3.5.3 对于结构不同的长方体形水箱的日漏热损失量的比较 |
3.5.4 影响水箱日漏热损失的因素分析 |
3.6 蓄热空调系统辅助设备的确定 |
3.6.1 换热器的选择与计算 |
3.6.2 循环泵的选择与计算 |
3.6.3 膨胀水箱的确定 |
3.6.4 蓄热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蓄热空调系统的评价方法 |
4.1 我国的电价特点及政策 |
4.2 经济性分析 |
4.2.1 社会效益 |
4.2.2 系统的经济效益 |
4.3 蓄热空调系统经济评价理论 |
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4.3.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4.4 削峰填谷型分析 |
4.4.1 蓄热系统的年转移峰电量 |
4.4.2 蓄热系统的年转移峰电量率 |
4.4.3 蓄热系统的年谷电利用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及技术经济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蓄热机房设计 |
5.3 系统设计日负荷及设备配置 |
5.3.1 设备配置 |
5.3.2 运行策略 |
5.3.3 蓄热系统运行费用分析 |
5.3.4 电锅炉直热系统经济分析 |
5.4 蓄热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
5.4.1 回收期分析 |
5.4.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
5.5 影响蓄热空调系统经济性因素 |
5.5.1 政府的用电政策和峰谷电价对经济性的影响 |
5.5.2 蓄热策略对经济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大型医院综合楼空调能耗分析和冷热源选择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空调能耗影响因素 |
2 医院空调系统运行特点 |
3 医院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要点 |
3.1 基本原则 |
3.2 几种常见冷热源形式选择注意事项 |
3.3 净化空调冷热源的几种配置方式 |
3.3.1 供冷(热)季采用集中冷(热)源+初冬季\冬季末期设置风冷冷水机组 |
3.3.2 单独设置风冷冷水机组作为净化区空调冷源 |
3.3.3 采用多功能四管制机组作为净化空调冷热源 |
4 总结 |
(5)大型综合医院制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医院冷热源系统概况 |
2.1 项目所在地气候特征 |
2.2 项目介绍 |
2.2.1 项目基本概况 |
2.2.2 冷热源侧设备概况 |
2.2.3 负荷侧设备概况 |
2.2.4 冷却塔系统概况 |
2.3 冷源侧能耗分析 |
2.3.1 用户侧冷需求分析 |
2.3.2 能耗组成分析 |
2.4 系统运行现存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医院制冷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TRNSYS模拟软件的简介 |
3.2 基于TRNSYS建筑模型的建立 |
3.2.1 建筑负荷参数设计 |
3.2.2 建筑负荷模拟结果分析 |
3.2.3 制冷系统部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4 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 |
3.3 模型动态模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空调冷冻水系统运行控制优化分析 |
4.1 变水温冷冻水系统运行策略能耗分析 |
4.1.1 阶梯式变冷冻水温度对表冷器的影响分析 |
4.1.2 阶梯式变冷冻水温对制冷系统的能耗分析 |
4.1.3 线性变水温控制下制冷系统能耗分析 |
4.2 一次泵变流量定水温系统制冷能耗分析 |
4.2.1 一次泵变流量定水温系统控制说明 |
4.2.2 控制策略介绍 |
4.2.3 制冷系统能耗分析 |
4.3 冷冻水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空调冷却水系统运行控制优化研究 |
5.1 冷却水系统运行现状分析 |
5.1.1 冷却水泵变频控制的方法介绍 |
5.1.2 冷却水系统变流量控制策略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天津生态城某地块浅层地热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国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国内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土壤源热泵的原理、特点 |
1.3.1 土壤源热泵系统简介 |
1.3.2 土壤源热泵的原理 |
1.3.3 土壤源热泵的特点及与普通空调系统比较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项目背景 |
2.1 引言 |
2.2 建设规划概况 |
2.3 浅层地热资源概况 |
2.4 条件资料 |
2.4.1 天津生态城规划、勘察报告 |
2.4.2 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2.4.3 国家、地方规范、标准与标准图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浅层地热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土壤热能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条件 |
3.2.1 土壤初始情况 |
3.2.2 土壤换热能力实验及分析 |
3.2.3 浅层地下水资源条件 |
3.3 供、回水温度条件 |
3.3.1 住宅供暖的供、回水温度 |
3.3.2 空调系统热水供、回水温度要求 |
3.4 浅层地热取用条件 |
3.4.1 埋管形式 |
3.4.2 埋管深度 |
3.4.3 埋管之间的距离 |
3.4.4 钻孔回填材料的选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热源参数的确定和自控与监测 |
4.1 引言 |
4.2 气候条件 |
4.3 负荷估算方法 |
4.4 服务范围 |
4.5 负荷指标确定 |
4.5.1 工业建筑负荷指标 |
4.5.2 商业建筑(商场)负荷指标 |
4.5.3 金融建筑(办公)负荷指标 |
4.5.4 居住建筑负荷指标 |
4.6 冷热负荷估算 |
4.7 冷热源系统组成 |
4.7.1 系统组成 |
4.7.2 系统规模确定 |
4.7.3 主要设备表 |
4.8 监测与控制 |
4.8.1 自控系统需求分析 |
4.8.2 节能监控系统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浅层地热利用投资估算与节能效益 |
5.1 引言 |
5.2 投资估算 |
5.3 节能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型医院能耗高的根本原因分析 |
1.1 设计规划层面 |
1.2 工程建设程序管理层面 |
1.3 运行维护管理层面 |
1.4 医院医务人员认知问题 |
2 医院建筑高能耗影响因素 |
2.1 能源负荷Ei和能源消耗量E |
2.2 年能源消耗量E |
2.3 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的影响 |
3 节能改造实例 |
4 提高医疗建筑能效的破解方案 |
4.1 设计规划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
4.1.1 加强规划设计环节的管理 |
4.1.2 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招投标进行改革 |
4.2 甲方因素 |
4.2.1 应严格工程项目管理程序 |
4.2.2 严格施工变更手续 |
4.3 运行管理层面的持续改进 |
4.3.1 努力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
4.3.2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
4.3.3 大力提倡行为节能 |
4.3.4 恰到好处的运用管理杠杆 |
4.4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
5 结语 |
(8)某综合医院暖通空调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空调冷热源系统 |
3 空调冷热水系统 |
4 空调风系统设计 |
5 疫情下对医院暖通空调设计的思考 |
6 结论 |
(9)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现状研究 |
1.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评价指标现状研究 |
1.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6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2.1 模糊评价方法概述 |
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2.2.1 现行国家标准中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评价指标研究 |
2.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2.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专家论证 |
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2.3.1 根据模糊理论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 |
2.3.2 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 |
2.4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优度矩阵 |
2.5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3.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经济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
3.1.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初投资 |
3.1.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年运行费用 |
3.1.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寿命周期年总费用 |
3.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中能源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
3.2.1 由地源热泵系统提供的冷热量比例 |
3.2.2 蓄能系统转移高峰负荷率 |
3.2.3 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
3.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中环境因素中的评价指标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实例研究 |
4.1 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建筑逐时空调负荷模拟 |
4.1.1 实际工程案例南京市某商业综合体概况 |
4.1.2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4.1.3 室内外计算参数 |
4.1.4 空调系统运行时间设定 |
4.1.5 全年逐时空调负荷模拟结果 |
4.2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4.2.1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
4.2.2 A1-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3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4.3.1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
4.3.2 A2-蓄冰槽+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4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4.4.1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经济因素 |
4.4.2 A3-蓄水池+水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5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4.5.1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经济因素 |
4.5.2 A4-蓄水池+地源热泵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6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 |
4.6.1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经济因素 |
4.6.2 A5-地源热泵+多联机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7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
4.7.1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经济因素 |
4.7.2 A6-空气源热泵+多联机系统能源因素与环境因素 |
4.8 A1~A6 系统评价指标汇总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实例研究 |
5.1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蓄能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5.1.1 蓄能评价标准研究 |
5.1.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
5.1.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蓄能评价对比分析 |
5.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5.2.1 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标准研究 |
5.2.2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
5.2.3 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评价对比分析 |
5.3 A1~A6 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
5.4 利用评价体系对蓄能系统优化研究 |
5.5 利用评价体系对地源热泵系统优化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情况 |
(10)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问题与建筑节能 |
1.1.2 地源热泵系统 |
1.1.3 诱导式冷梁系统 |
1.1.4 冷梁末端与土壤源热泵结合存在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关于诱导式冷梁系统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 |
1.2.3 结合冷梁末端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壤源热泵性能测试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1.1 建筑概况 |
2.1.2 设计参数 |
2.1.3 机房主要设备 |
2.2 测试方案 |
2.2.1 测试内容 |
2.2.2 测试原理及目的 |
2.2.3 测试条件 |
2.2.4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精确性分析 |
2.3 测试依据及仪器 |
2.3.1 测试依据 |
2.3.2 测试仪器 |
2.4 测试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数据分析与性能评价 |
3.1 测试数据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 |
3.1.1 冬季工况数据计算方法 |
3.1.2 夏季工况数据计算方法 |
3.1.3 全年综合性能系数计算方法 |
3.1.4 热泵机组及系统性能评价标准 |
3.2 部分负荷运行策略性能评价 |
3.2.1 冬季部分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
3.2.2 夏季部分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
3.2.3 部分负荷运行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评价 |
3.3 满负荷运行策略性能评价 |
3.3.1 冬季满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
3.3.2 夏季满负荷运行工况检测结果 |
3.3.3 满负荷运行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评价 |
3.4 部分负荷与满负荷运行策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RNSYS软件动态模拟仿真 |
4.1 TRNSYS软件简介 |
4.2 建筑负荷全年动态仿真模拟 |
4.2.1 建筑模型设计参数 |
4.2.2 建筑负荷模拟仿真模型搭建 |
4.2.3 土壤温度模拟结果 |
4.2.4 建筑负荷模拟结果 |
4.3 基于冷梁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 |
4.3.1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 |
4.3.2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拟仿真结果 |
4.3.3 土壤源热泵系统模型验证 |
4.4 水冷式机组的系统模型仿真 |
4.4.1 水冷式机组的系统模型搭建 |
4.4.2 水冷式机组的仿真模拟结果 |
4.5 风冷式热泵的系统模型仿真 |
4.5.1 风冷式热泵的系统模型搭建 |
4.5.2 风冷式热泵的仿真模拟结果 |
4.6 冷热源方案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源热泵系统优化分析 |
5.1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 |
5.1.1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提出 |
5.1.2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仿真模拟 |
5.1.3 高温冷冻水热泵方案结果分析 |
5.2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 |
5.2.1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提出 |
5.2.2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仿真模拟 |
5.2.3 热泵供水与冷梁回水混水方案结果分析 |
5.3 其他优化方案 |
5.3.1 冰蓄冷 |
5.3.2 负荷预测控制系统 |
5.3.3 太阳能辅助供热 |
5.3.4 新型磁悬浮离心式变频冷水机组 |
5.4 系统改进与优化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医院空调冷热源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浅谈[J]. 赵建博.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05)
- [2]不同冷热源组合的毛细辐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D]. 程梦凡. 东华大学, 2021(01)
- [3]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D]. 朱志雨. 燕山大学, 2021
- [4]大型医院综合楼空调能耗分析和冷热源选择要点[J]. 吴丹芸.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04)
- [5]大型综合医院制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 李浩.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6]天津生态城某地块浅层地热利用分析[D]. 窦燕琦.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寒冷地区大型医院能耗分析及节能策略[J]. 王玉来,李永安. 建筑节能, 2020(07)
- [8]某综合医院暖通空调设计分析[J]. 赖定彬. 制冷, 2020(02)
- [9]建筑环境设备能源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周瑞芳.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冷梁空调末端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研究[D]. 李辉.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