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化、要素替代与中国经济增长_劳动生产率论文

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要素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27-05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减慢,要素配置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成为理论界质疑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重置效率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达到均衡增长之前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均衡性。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差异,使得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推动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要素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叫做要素重置效应,其中正的要素重置效应又叫做“结构红利”。

在大量关于经济增长的文献中,研究者们发现要素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要素重置。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劳动力要素从农业转向工业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全社会产出的作用。此阶段的研究以Clark(1940)、Kuznets(1957)等学者为代表,这些研究主要着重对各国的经验分析。他们利用1958年~1966年全世界39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分析了各国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发现发展中国家要素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从而得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重新配置的结论;他们利用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对30个半工业国家(semi-industrialized)1964年~1973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工业化国家快速的工业增长取决于该国结构变迁导致的要素配置的优化和生产率的提高。随后,Dowrick等(1991)应用相似的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OECD国家1950年~1989年的经济增长,结果发现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过程中,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后,他们利用1960年~197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对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而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0.8%,因此,得出了低收入国家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配置效果更显著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宏观角度去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要素重置对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趋于成熟。Massell(1961)提出技术变化的分解观点,建立了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用以分离生产率中的要素重置因素;Timmer等(2000)进一步把全要素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

国内学者对于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基本遵循国外的理论和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重置进行分析。刘伟等(2008)用SSA模型研究产业间技术变迁和技术进步;张军等(2009)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工业增长中的要素配置因素;谢千里(1995)对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进行了估计;涂正革等(2007)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函数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分析;余东华等(2010)着重研究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变化;顾乃华(2006)则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都发现要素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

要素重置效应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发挥作用并推动经济增长,但目前对两个产业之间和内部的要素重置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首先用SSA方法研究产业间结构变动对三次产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要素重置效应。

二、产业结构变迁(1978-2008)的要素重置效应

(一)偏离—份额模型

Maddison(1952)、刘伟等(2008)学者曾用偏离-份额模型(SSA)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

公式(3)右式分母中的三项为劳动生产率的分解。第一项为结构变迁的静止效应,它是指产业部门生产率静止不变情况下,结构变动引起的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项为结构变迁的动态效应,它是指产业部门生产率变动情况下,结构变动引起的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项则为生产率的技术效应,泛指由于技术变动原因引起的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根据公式(3)计算全社会整体生产率变动的结构效应以及各个产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构效应。

(二)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率效应

根据公式(3)可以计算出我国经济总体以及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中的静态要素配置效应、动态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效应。

如表(1)所示,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效应在经济总体和各个产业中不尽相同。经济总体中的静态和动态要素配置效率效应均为正值,因此产业结构变迁引起的要素重置推动了整体经济增长。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方面,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效应比要素重置效率效应贡献大。因此,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来源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效应,但要素重置效应的贡献也不能忽视。

第一产业的静态要素重置效应和动态要素重置效应均为负,说明结构变迁引起的要素重置对第一产业增长起到了反作用,但是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单位劳动力基数效应的提高大大弥补了要素重置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

第二产业中的技术效应同样大于要素配置效应,说明第二产业增长也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效应,但要素配置效应对第二产业的增长作用也很可观。

第三产业中的要素配置效应最显著。第三产业增长中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要素配置效应。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第一产业技术效应的提高。

(三)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趋势

本文将计算1978年~2008年经济总体和各次产业中要素重置效应的趋势和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

1.经济总体中的要素重置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如图1所示,要素重置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要素重置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整体处于高位。这一时段,产业结构变迁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乡镇工业部门,使得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急剧上升。但随着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乡镇工业部门转移的结束,要素配置效应逐渐减弱。1988年和1989年的要素配置效应出现了负值,此时的要素配置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效应,原因在于乡镇企业属于低端工业,不能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提升。第二阶段,1990年~1999年,要素配置效应逐渐升高,但不能达到第一阶段的贡献高度。在此阶段,劳动力逐渐由乡镇工业部门转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带动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三阶段,2000年~2008年。在此阶段,第三产业和外贸出口的大发展,使得要素配置效率迅速回升,并在2005年达到新的贡献高度。

图1 经济总体的要素重置效应变动趋势

2.第一、二、三产业的要素重置效应变动趋势

图2为第一产业的技术效应和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趋势。要素重置效应对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从1978年开始持续下降,但由于第一产业技术效应增长较为迅速,使得第一产业总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但总体的要素重置效应一直为负值,并且与整体的经济增长过程呈反方向变动。

图2 第一产业的要素重置效应与技术效应

图3 第二产业的要素重置效应与技术效应

图3为第二产业的技术效应和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趋势。要素重置效应的变动趋势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90年。在1986年之前,要素重置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一直较大,甚至在1984年超过了技术效应。在这一阶段,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重置效应。在1986年~1990年间,要素重置效应逐渐下降,在1989年甚至为负值。在这一阶段,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自于技术效应的提高,这也与前一阶段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减少密切相关。第二阶段为1990年~2002年。此阶段要素重置效应前半段小幅上升,后半段持续下落,但技术效应很大,说明此阶段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的进步。第三阶段为2003年~2008年。在此阶段,要素重置效应对全社会生产率的贡献又大幅提高,但在2008年又有所回落。因此,第二产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主要表现在1978年~1986年和2003年~2007年,其他年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可以理解为,1978年~1986年间,劳动力要素大量由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使得要素重置效应作用巨大;2003年~2007年间,资本和劳动要素大规模流向出口导向型工业领域和城市化新型工业部门,促使第二产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其他时段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

如图4所示,要素重置效应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均衡和持续。1985年之前,要素重置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始终大于技术效应;此后,虽然贡献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作用一直较为明显和稳定。

产业间要素生产效率的变化带来了要素的重新配置,推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同样,第二、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要素生产效率的差异,也会使要素在产业内各行业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促进行业部门经济增长。

图4 第三产业的要素重置效应与技术效应

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1990~2008)的要素重置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

(一)理论模型

参照Coelli(1992)的方法,设立分行业部门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函数如下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构建了16个行业部门,分属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建行业部门的原则来源于《中国通鉴年鉴》对于产业部门内部行业的划分。其中第二产业包括11个行业部门,分别是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和非金属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部门包括5个行业部门,分别为运输邮电业、商业餐饮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投入要素和产出分别选择部门就业的劳动数量、部门的资本存量和行业部门产出的增加值。

行业部门产值增加值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当年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转换为当年实际产出。由于统计口径问题,根据陈勇(2006)的方法,将1990年和1991年的工业净产值等同于工业增加值。资本数据指当年的资本存量。参照何枫等(2003)、宋海岩等(2003)和薛俊波(2007)对于资本存量的处理方法,首先根据1990年的投入产出表,确定1990年(基年)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利用迭代计算,得到1990年~2008年各行业部门的资本存量,其中对当年新增的投资,我们使用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劳动数据指当年年末各部门的劳动总数。劳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对于1998年前后企业统计口径的差异忽略不计。

(三)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

用frontier4.1对公式(7)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其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10个参数中有4个参数(加粗部分)在10%水平上不显著。最大似然值为154.3462,γ值为0.6520,表示行业部门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行业增长。

忽略表中不显著的参数(表中加粗部分),设定为零,然后进行统计量的计算。通过计算得出我们需要的全要素增长率和要素配置效率。

(四)行业部门的全要素增长率和要素配置效率

根据估算结果,对1990年~2008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16个行业部门进行全要素增长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计算。表3所示为分时段两次产业的TFP和要素配置效率变化。

第二产业11个行业部门在第一时期(1990年~1999年)TFP年均增长率达到6.2%,其中要素配置效率的增长率为2.4%。这一计算数值略低于张军等(2009)的计算数值,但总体上代表了第二产业11部门的总体TFP增长率和要素配置效率。第二产业部门在第二时期(2000年~2008年)TFP增长率达到8.8%,其中要素配置效率增长率为1.9%,说明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TFP增长率有所提升,但要素配置效率相对于第一时期有所下降。此阶段要素配置效率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来自于技术变化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有所提高,说明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带来的要素配置效率不断下降,对第二产业的增长作用减小。

第三产业5个行业部门在第二时期(2000年~2008)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高于第一时期,说明第三产业部门内部结构调整带来的要素配置效率不断升高,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在对16个行业部门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各个具体行业部门内部的TFP增长和要素配置效率变化。如表4所示,行业编号1,2…,16对应的行业依次为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餐饮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

基于16个行业部门的核算结果,可以看出各个行业部门的TFP增长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在第二产业部门中,食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纺织缝纫皮革、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生产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增长较快;而采掘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化工业增长较慢,甚至出现负值。因此,在第二产业部门中,产业内结构调整引起的要素配置效应极大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快速增长。在第三产业部门中,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的生产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增长较快,而运输邮电业则出现负值,表明要素配置效率下降。从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带来的要素配置效应对商业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四部门的产出增长作用较大。

四、结论

本文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产业间要素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用分行业前沿生产函数对第二产业内部11个行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内部5个行业部门的要素重置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产业间结构变迁以及产业内部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1978年~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的变动引起了要素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这些要素重置促进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其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要素从农业部门向乡镇工业部门转移带动经济增长;90年代表现为要素从乡镇工业部门向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转移;2000年以后要素开始集中于出口导向型部门和城市服务业部门。在这三个阶段,要素重置效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不尽相同,但每一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均能带来要素重置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对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分析中,发现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受产业内部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作用更为明显;同样的作用在第三产业内部则表现在除运输邮电业以外的服务业部门中。当前,城市化进程极大促进了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在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要素重置作用,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内涵式的持续增长。

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微观层面的要素重置效应,如具体行业内部企业之间要素重置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等。

收稿日期:2010-02-02

标签:;  ;  ;  ;  ;  ;  ;  ;  ;  ;  ;  ;  

产业结构变化、要素替代与中国经济增长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