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逆城市化趋势也慢慢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本次选题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回流人群及乡村土著居民生活需求的提高,进行乡村改造设计。以潍坊市瑞头村作为本次设计选址。瑞头村位于龙潭湖风景规划区边缘,面临着拆迁改造。瑞头村功能结构单一,建筑新旧掺杂且较多危房,房屋安全性低,交通系统混乱。因此,一个合理的规划是当前瑞头村迫切需要的。针对以上问题,方案本着保护乡村特色的理念下进行改造设计。设计采用了从总体布局到公共空间到院落空间的设计策略,优化乡村功能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村子内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建筑及景观,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通过方案设计总结得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已经从乡村空间外观的改造,上升到了对改造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而营造出既符合当地的村容村貌又能保证人与山、水、林、田的和谐共融新型美丽乡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逆城市化;回流人群;乡土文化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城市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城市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一部分人群开始向城郊乡村回流;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带来的对乡村无差别覆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乡村文化流失;回流人群和原有土著居民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乡村功能结构单一而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亟需解决。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对乡村规划设计的一种警醒。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乡村本土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到乡村进行保护性改造设计。改造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村民单个零星的在原有的宅基地上进行翻新,这种零星的拆除再建造成了村落的新旧掺杂功能杂乱等缺点。高楼化小区化这是当前乡村城市化最普遍的改造手法也是对乡村文化破坏最大的,对于城郊乡村社区的无差别式覆盖不仅造成严重的地域文化流失,同时这种改造方法几乎也全部抹去了原有乡村的痕迹,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之前已经有一部分先进的设计师发现了乡村文化流失的现象,这部分设计师其中有一些职业设计师、学者甚至是在校大学生。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和实施,乡村建设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一,瑞头村地理人文现状分析
1,瑞头村区位及现状分析
瑞头村位于潍坊市临朐县,瑞头村前水后山背靠黑山面向龙潭湖,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瑞头村位于龙潭湖风景规划区边缘,面临着拆迁改造,村落存在较多的夯土建筑,由于近代村民对住宅的自主改造而造成了村落建筑风貌新旧掺杂,参差不齐。乡村道路规划较为分散且主次道路分布不均,造成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农用土地较为分散,滨水区大量土地荒芜,土地利用率较低。村落开发空间较大。村落民居自东北向西南纵向沿湖分布,耕地分布于村落两翼,相对较为集中。以此为环境从逆城市化阶段的城市人群回流乡村为切入点进行改造设计。将瑞头村设计成为解决回流人群问题的新型居住社区。
2,瑞头村人文分析
瑞头村作为传统的村落也保留着原有的农耕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瑞头村中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子缺乏原本应有的活力。村内生活也大多以老年人为主这些人保持着村子原有的生活方式,这些老年人其中不乏有许多手艺人他们掌握着属于自己的手艺,近年来,随着瑞头村附近省道的修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慢慢回到村子,人群的回流也造成了村子不能满足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
3,瑞头村功能结构现状分析
经过实地考察瑞头村并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整个村落的功能区相互掺杂,造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不便。瑞头村当前几乎只有单一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相对缺乏造成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这种功能区的杂乱也造成了村落交通系统的混乱,主次干道分布不明确也是改造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4,瑞头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瑞头村土地利用率较低,其中民居建筑用地占瑞头村用地的最大比重,其次为耕地。瑞头村土地荒芜最严重的地方为瑞头村滨水地区,滨水地区的土地只有零星土地被村民开发作为耕地且分布较为分散,严重影响了村落整体风貌的美观性和土地利用率。这部分地区是规划中开发价值最大也是最应该重视的地区。
二,瑞头村规划改造方案分析
1,瑞头村方案改造设计构想
由于本选题是围绕着为回流人群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居住空间和保护乡村社区文化与建筑文化为核心,通过对于院落的布局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细化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合理划分,各类道路系统的合理穿插以及河流池塘的布局对于整体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共空间的设置上有大型活动空间和小型活动空间,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人与山、水、田、林的和谐,在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留原有石路土屋的乡村特色,从乡村本身出发解决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生态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设计初心。
对于民居的设计保留了之前原有的院落形式,用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院落重新定义,社区在设计上考虑到城市中的人与人接近陌生人的交流状态,将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形式融入到社区布局中。户与户的衔接上采用三户或六户设有一个小型公共空间,既保留了私密空间又保障了传统的居民之间的交流方式。居住区设计了小型的休闲活动空间。在提供最基本的休闲功能同时根据村民原有的休闲和交流方式,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对于村中的古树和具有历史的特色建筑在规划的过程中进行避让和保护。为尊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设计中保留了原有民居旁边设有菜园形式,菜园与民居的相互穿插结合,大大提升了菜园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村落的美观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田的改造以保护耕地为核心,在保证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规划。在原有的耕地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耕地上设置架空步道结构手法,使原有的田园空间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功能。对于公共休活动区露天放映区和小广场的设计为村民提供了更加丰富了休闲娱乐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滨水景观带的设计沿湖岸线分布,其中的石磨和草垛的景观设计也是对于乡村文化的尊重。
2,瑞头村改造设计分析
第一,居住功能区分析。居住作为村落最基本的功能,在规划中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对于居住区的改造设计中尊重原有村落的布局,在原有居住区位置上进行整合改造,设计中突出居住区的居住功能。对于居住建筑的改造也遵循了瑞头村原有的建筑特点,通过对特色建筑保护,废弃建筑拆除重建提高了村落整体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利用夯土、木构和当地的毛石等材料进行改造重建,保护了原有的乡村建筑特点,通过对居住区的整合规划大大提高了育有村落的土地利用率。
第二,公共空间分析。在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大致分为滨水公共空间以及村落内部公共空间,其中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于原有滨水荒芜空地的再利用。通过重新整合规划将滨水空间作为一个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从而提高了其利用价值改变了其原有荒废的状态,在滨水空间分别设置了滨水休闲步道、瑞头村户外放映区、垂钓区等多种休闲区域为村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针对的是原有村民的生活交流方式,居住区设计了小型的休闲活动空间。在提供最基本的休闲功能同时根据村民原有的休闲和交流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
第三,道路交通分析。道路的设计与功能划分相结合,将原有的部分断路打通,使村子道路系统实现真正的连接,在村内禁止通行机动车的设计构想为乡村原始形态的保护创造了条件,村落的两翼的停车区为村民提供了停车的条件。村内设置的共享单车的停放点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在瑞头村村内次干道的设计中保证了道路宽度不低于4m,满足了消防等应急车辆的需求。道路铺设的材料也取自当地石材,呼应了“源味”的设计主题。
第四,植物分析。村内景观树多采用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柿子树、山楂树、樱桃树等,这几种树种既是本土树种也是当地村民多年大面积种植的树种。滨水空间通过枫树、毛竹、松树以及柿子树。山楂树的搭配,利用生长周期的不同使村子各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色。的对于村落地面植被摒弃了城市公园的草坪覆盖的方法,通过对原有杂乱的地面植被修整,使其自然覆盖。在景观树的选择上尊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考虑到了成本的问题。
第五,建筑材料分析。在形式上保留了村落原有的建筑特点,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上进行了部分现代手法处理,其中内部结构和外部轮廓上穿插少量钢构,使其既有乡土的气息,又具有当代建筑风格的特点。对于村内建筑设计,在采用在以夯土砖作为主要材料的前提下利用木材,红砖等传统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改良设计。在成本上夯土材料的建造成本比砖瓦房的建造成本低30%左右,大大减轻了村民及政府的负担。在形式上,夯土材料更能融入乡村所原有的风格。其中,夯土材料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持续性,在以后拆除时不会产生建筑垃圾,其回归本源的特性符合生态、绿色、可持续的设计主题。在方案中利用上述的材料和理念选取一个院子进行改造,改造的院子是一个常年无人居住的半废弃的院子,整个院子中的房屋建筑材料大部分采用的是土砖,其中支撑的木构因年久失修已经严重老化,该院落其实已经达到不适合人居住程度。在院落的改造过程中选择保留了其原有的布局和功能,运用夯土砖与木构的结合对院落进行改造。对于院落中的古树采取了保护性避让措施,保留其原有的位置和空间,最大程度的保留该院落原始风貌。
总之,在瑞头村的规划改造设计中,结合逆城市化现象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一套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在保护乡村特色的前提下优化了乡村功能结构,完善乡村布局,整合了荒芜土地实现荒芜土地的再利用,同时,方案中实际解决了回流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与当前瑞头村不能满足的矛盾。设计方案最终也实现了最初对于新型乡村建设的设计构想,达到了保护乡村和建设乡村的双重目的。
总结与展望
方案以瑞头村作为设计选址,以逆城市化形势下的回流人群为切入点,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调研和设计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对于新形势下美丽乡村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对瑞头村实地考察研究做出了以下总结: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和普及乡村城镇化必定不会同先前一样。农村作为城镇化的起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又绕回了终点。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必将成为今后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乡村居住空间
通过对瑞头村的改造设计以及资料的归纳和总结,在当前美丽乡村居住空间的改造中重点已从对居住建筑外观的改造上升到了对于改造地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像之前大刀阔斧的拆后重建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乡村建设。对于乡村建筑材料的选择也从之前的钢筋混凝土慢慢地转向低污染,低消耗的环保型材料。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上升,在农村中生活成为了人们所向往的,农村居住空间结构的调整也将是必然的。本次方案在对农村居住空间的设计中主要涵盖了了居住功能、耕作功能,以及休闲功能三个方面。其中民居的改造,菜园的穿插以及休闲交流空间的设计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体现,通过这几种功能的设计解决了居住条件,生活方式以及交流方式这三大主要问题。
(二)公共空间及乡村景观
通过对瑞头村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得出,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既要符合当地的村容村貌又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同时,还要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是本次设计的主题也是规划改造的初心。本次方案开发利用了滨水荒芜土地,提升了其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方案中户外放映区等休闲设施的设计是对于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一种回应。对于当前乡村建设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不仅仅局限于放映区等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和形式来体现乡村特色和时代特色。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依势而建瑞头村改造中所用的石材树木大多都是取自当地所有的种类这都属于对乡村的保护,当前及今后的乡村改造也应当遵循,这既是对乡村原有环境的保护也是对于当地建筑特色的尊重。乡村作为人类文明最初的聚集地,对乡村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英)盖伦特.乡村规划导论[M].第1版第1次印刷.闫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358
[2]杨山著.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第1版第1次印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7
[3]赵思毅著.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创作全过程[M].第1版第1次印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98
论文作者:张志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乡村论文; 村落论文; 空间论文; 功能论文; 村民论文; 建筑论文; 夯土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