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模:中国企业的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规模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合理的经济规模,就没有宏观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培育规模企业和以大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共生体,这是贯彻落实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环节。
有规模才会有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力诸要素在一个企业内的聚集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效益,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水平后,可以获得递增的经济效益。当然,规模经济并非指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也并非指所有行业的企业都要有较大的经济规模。适宜于搞规模经济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经济规模首先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大企业的成本要比中小企业低,效益要好于中小企业。这是因为规模经济的核心是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大企业资源利用程度高,单位投资就省,能源消耗就低,产品质量就好,经济效益自然就高。所以,经济规模已和技术进步、经营管理一起并称为决定企业效益的三大因素。我国企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模过小、生产分散、布点重复。汽车工业是技术和资金都高度密集、最具规模经济的行业。我国的汽车整车厂有125家,年产汽车才140万辆。而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中最小的日本本田公司年产185万辆,超过我国全国的年产量。钢铁工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世界公认的合理经济规模是800万吨,400万吨是最小经济规模,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年产3000万吨。我国有17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年产400万至1000万吨的4家,100万吨以上的20家,其余均为小钢铁厂。
企业规模小,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高、效益低。因为企业规模小,无力利用新设备,能源消耗就高,我国钢铁、炼油、烧碱、纸、玻璃、电力等产品的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分别高1.2倍至2.7倍。企业规模小,简单机械作业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就高。如我国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5。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弱,就难免出现产品质量差、品种少的问题。企业规模小,投入不足,难以更新产品。
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宏观经济效益上。规模经济理论是强调企业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构造以若干大规模企业为骨干,众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共生体,大规模企业高度集中的专业化生产,以中小企业更深层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日本和美国是大规模企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大企业数量很少,90%以上是中小企业。大企业负责总装及生产主要部件,中型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部件,小型企业为中型企业生产零件,提供加工、整理、包装等服务,或者拾遗补缺生产大企业所不生产的商品。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30%的部件,其余70%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美国通用公司有多达6000家中小企业与之协作,提供各种零部件和服务。这样一种共生体,造就了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牢固基础。大企业具有长远利益和战略,加上其雄厚的科技研制能力,带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大中小企业结合,有效地利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推动了经济增长。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各类大中小企业都保持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大企业能达到规模经济水平的极少,而且专业化程度极低,多是自我封闭的全能厂。如我国一些汽车制造厂零部件自制率高达80-90%。中小企业由于重复建设,小型化、非专业化,似一盘散沙,且产品高度趋同。这样一种大中小企业互相竞争、互相排斥、互相牵制的结构,显然难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
有规模不仅有效益
构造规模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西方国家,经济主要靠有限的大公司支撑,美国主要靠500家大公司,日本经济靠几十家大公司,德国、英国、法国莫不如是,就连韩国12个大企业集团销售额也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在这些国家,市场竞争主要是大公司的竞争。大公司寻求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政府也有必要对大公司进行指导、引导和调控,同时,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和市场保护措施能够通过调控大公司,影响与其关联的中小企业而得以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的市场竞争有序发展,古典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基本消失,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能力增强,效果明显。这一切均与西方国家规模经济的发展大有关系。可见,规模经济与企业共生体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
我国大企业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游离于大企业之外,它们与大企业生产同种、同类产品,在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扶持下与大企业争原料、抢市场。而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手段能对大企业起作用,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却很小。
发展规模经济还是推动国民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保证。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全球化,大公司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能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乃至在国际市场上执霸主地位的都是一些大公司。没有大规模的企业,要想进入并在已被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分占完毕的世界市场上站住脚谈何容易。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实力,就没有大的影响,国外大公司每年的广告费都达数亿美元,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值224亿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历年的广告费积累起来的,仅此一项就令我国大企业不敢效仿。
没有大规模的企业,甚至抵御不了国外资本和产品对国内企业的冲击。有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已有上百家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我国已有一些有影响 的大企业被外国公司挤垮,或被吞并。进军中国的外国彩电厂,扬言以挤垮四川长虹集团为首选目标,他们认为长虹1994年彩电产量已达190万台,如达到300万台的规模就难以挤垮了。
求规模要双管齐下
发展我国的规模经济,构造中国的企业共生体,需要双管齐下,即一靠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二靠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我国彩电与冰箱企业的集中,可说是靠市场优胜劣汰,最后少数优势企业崛起的典型。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了110多条彩电生产线,建立了近百家冰箱生产厂家,造成严重的供应过剩,生产能力闲置。在市场经济法则作用下,大部分彩电、冰箱厂难以为继,开始退出市场,少数企业凭借各自的优势重新瓜分市场,形成了几大实力集团。如长虹、金星、熊猫、牡丹4家企业已接近世界彩电生产大企业行列;长岭、容声、上菱、海尔、美菱、中意6个牌号的冰箱已占有80%的市场。彩电、冰箱无序竞争的“战国时期”已基本结束。
录像机生产算得上政府调控的成功典型。1985年我国开始建录像机生产厂,1991年时已有11家企业,布点散、规模小。后来,由国家统一规划,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抓,让11家企业跨省市、跨行业联合起来,在大连集中建设大型录像机生产基地——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实行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发展的机制,仅两年时间就建成年产150万套关键件的生产规模,1995年可形成年产300万套的生产能力。
当然,在市场经济加宏观调控的原则下,我们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变工业的地方、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建立行业管理机构,无论何种企业都分类统一归行业管理,同时用法律形式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为规模企业的生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重视市场规律的作用,推动企业参与竞争,使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鼓励规模效益明显的大企业兼并、合并中小企业,促进存量资产流动和结构调整,壮大大企业。要用各种手段促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并转,重新组合,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和加工厂,或发展特色产品,在拾遗补缺上下功夫,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程度。
发挥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制定产业政策,规定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规模。对大企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增拨国家投资,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允许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发行债券、股票和向境外筹资,拍卖部分亏损企业,收入投向大企业,使大企业真正形成经济规模。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与规模企业和企业集团密不可分,股份制是处理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产权关系及其利益和风险关系的有效形式,也是对规模企业实施现代管理的手段。
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允许大企业和有规模效益的企业设立驻外贸易机构,有权决定对外商务活动,有进出口自主权,对这些企业下放和简化出入境审批权和手续,放宽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政策,促进企业多余人员分流,解决企业的债务和包袱,使这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和带动作用,并努力跻身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