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终身体育政策_终身体育论文

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终身体育政策_终身体育论文

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特点及趋势——“终身体育”政策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大众论文,日本论文,趋势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3)02-0005-04

1 什么是终身体育

1.1 体育行政对终身体育的理解

在日本,对终身体育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理解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另一种理解是站在体育行政的角度。

20世纪70年代初,终身教育传入日本,当时对终身体育的理解是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在体育学者之间,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这一观点。在人的生命周期中,人的一生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例如,可划分为婴幼儿期和儿童期、青年前期和青年后期、壮年期和中年期、老年前期和老年后期4个时期。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理解终身体育,人在一生中任何时期参加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看作是终身体育。因此,终身体育在日语中是用“生涯スポ—ツ”表示。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学校体育也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

文部科学省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则是站在体育行政的立场上,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角度。当时的文部省在发展终身体育的初期就将终身体育定义为:“所有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时期,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年龄、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行政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听起来更像是口号,带有浓厚的理念化色彩。在2000年出台的《振兴体育基本计划》中,文部科学省将这一定义融入发展终身体育的政策目标中:“实现国民中的所有人,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年龄、技术、兴趣、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始终能参加体育活动的终身体育社会。”文部科学省站在体育行政的立场上,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角度理解终身体育,有助于明确自身的职能,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

1.2 发展终身体育与发展社会体育的异同

发展社会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是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因此,发展终身体育和发展社会体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终身体育与社会体育都是体育的一个领域。但是,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上,终身体育不同于社会体育。在发展社会体育阶段,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两者之间缺少关联;而在发展终身体育阶段,学校体育被纳入终身体育的体系中,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在发展终身体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体力以及培养学生喜爱运动的态度。

其次,发展社会体育和发展终身体育,都是以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满足国民的体育需求为目的。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上,二者都选择了通过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环境这一手段。但是,在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环境的侧重点上,二者有所不同。发展社会体育阶段侧重于体育设施的完善;由于发展终身体育是在发展社会体育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在发展终身体育阶段,侧重点转移到体育活动组织的培育上来了。

2 《关于面向21世纪的振兴体育方策》出台社会背景

1972年以后,日本致力于实施发展社会体育的中长期计划,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经过十几年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方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以及大众体育发展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加剧。1970年至1988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7.1%增加到11.2%;3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32.1%增加到37.8%。国民生活方式和意识的变化更加明显。1973年至1988年,家用轿车的数量由173万辆增加到2872万辆;1988年的家用电器普及率接近100%;对今后生活支出的选择中,只有余暇保持增长,由13.8%上升到33.7%,并在1983年超过衣、食、住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家具和家用电器等),一直位居首位。国民生活方式和意识的变化,使得国民的体育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参加的目的和实施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尽管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保持稳定,但是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却持续下降。1982年为27.9%,1985年为27.0%、1988年为26.3%。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竞技体育水平一度进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行列。仅在1964年至1976年的4届奥运会上,日本分别获得16、11、13、9枚金牌。但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在重大国际大赛上取得奖牌越来越困难。即使是在亚洲,亚运会上的金牌总数也落在中国和韩国之后,失去亚洲体育霸主地位。

在上述背景下,文部省在1988年4月着手制定新的发展体育的中长期计划。1989年11月,《关于面向21世纪的振兴体育方策》出台。由于受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终身学习潮流的影响,在发展大众体育上,提出发展终身体育。

3 日本终身体育政策的特点

3.1 《关于面向21世纪的振兴体育方策》的特点

《关于面向21世纪的振兴体育方策》是一个发展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中长期计划。这个中长期计划的发展目标着眼于21世纪初,并从发展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角度,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发展终身体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振兴体育的意义上,将体育作为文化,从振兴文化的高度振兴体育;其次,明确提出发展终身体育。实现了由发展社会体育向发展终身体育的转变;第三,在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方面,从方便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善标准。

虽然实现了从发展社会体育向发展终身体育的转变,但是继承了过去通过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发展大众体育的方针,并继续将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作为重点。与过去不同的是,重视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并从方便国民日常体育活动利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善标准。

新的公共体育设施完善标准分为市町村级和社区级两个等级,社区的规模由市町村政府根据人口以及小学、初中的学区等实际情况确定。每个社区需要完善的体育设施种类和面积如下:多用途运动广场(10000平方米左右)、多用途球场(2200平方米左右)、体育馆(720平方米左右)、室内柔道剑道场(300平方米左右)、游泳池(最好是温水、25米长6-8泳道)。以上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面积是可供运动的面积,不包括管理室、淋浴室、更衣室、器材室等附属设施的面积。另外,对应配备的附属设施和设备也提出了要求。

3.2 《为了在一生中保持增进身心健康的关于今后健康教育及体育的振兴对策》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健康问题成为日本社会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首先,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以世界上其他国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一步加剧。预计到2015年,日本将迎来世界第一的“超老龄化社会”;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化和信息化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在给国民生活带来恩惠的同时,也给国民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人际关系淡薄、精神压力加大、运动不足;第三,学生身高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体力和运动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在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在减弱。与此同时,余暇时间的增多,使得国民的生活意识从“以工作为中心”向“重视生活”转变。

为了保持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文部省在1996年12月着手制定新的发展体育的中长期计划。1997年9月,《为了在一生中保持增进身心健康的关于今后健康教育及体育的振兴对策》出台。《对策》是一个内容包括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的中长期计划。在发展终身体育方面,《对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没有提出政策目标的时效期。表明体育行政已将健康问题作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政策问题来对待;其次,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对人一生中保持增进身心健康,在方法上给予科学、周密的指导。根据人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青年前期和青年后期、壮年期和中年期、老年前期和老年后期4个时期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增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对人在各年龄时期应参加哪些运动、每次运动多长时间、每周运动几次等,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第三,重视学校体育在发展终身体育中的作用。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增强学生的体力和培养学生喜爱运动的态度。在保持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强调学校、家庭、社区中的体育和健康教育、管理、学习的重要性。

3.3 《振兴体育基本计划》的特点

为了解决发展体育的经费来源,日本决定发行振兴体育彩票。1998年5月,关于实施振兴体育彩票等的法律颁布后,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于2001年3月在全国发售发行振兴体育彩票,每年销售30期左右。振兴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返还中奖者、不高于15%作为管理费,剩下的45%左右作为收益,从2002年开始用于发展体育事业。收益的三分之一上缴国库,用于青少年的健全培养和国际交流等;三分之一归地方公共团体等;三分之一归体育团体等。其中,将有一半左右的收益用于资助地方公共团体以及地方体育团体发展体育事业。

振兴体育彩票的收益用于三个方面: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重点)、资助体育活动(培育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者的培养和再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挖掘和培养、体育组织的基础强化)和资助国际比赛(在本国举行的大型国际比赛)。

促使政府发行振兴体育彩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发展体育的经费来源。在振兴体育彩票得以顺利发行,发展体育有了新的经费来源的情况下,文部省在1999年9月着手制定发展体育的中长期计划。2000年8月,《振兴体育基本计划》出台。《计划》是一个发展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中长期计划,在发展终身体育方面,《计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将发展终身体育政策的重心由完善体育设施转移到培育体育活动组织上来,由过去重视“硬件”向重视“软件”转变。在《计划》中,虽然坚持采取通过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发展大众体育的方针,但是政策的重心由过去的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转移到重视培育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上来;其次,在发展体育的中长期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量化的发展终身体育的政策目标和措施。

《计划》提出了2010年前发展终身体育的政策目标:“(1)、实现国民中的所有人,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年龄、技术、兴趣、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始终能够参加体育活动的终身体育社会;(2)、作为目标,尽早实现每2个成年人中有1人(50%)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活动。”在提出的政策目标中,对终身体育社会做了量化的定义:“50%的成年人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活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提出在2010年前:“每个市区町村至少要培育1个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每个都道府县至少要建立1个支援所辖市区町村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体育中心。”所谓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是指社区居民主体运营的体育俱乐部。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具有以下特征:(1)、备有多个运动项目;(2)、从小孩到老人,从初学者到高水平运动员,社区的所有人根据年龄、兴趣和爱好、技术和技能水平等,任何时候都可参加;(3)、有作为活动据点的体育设施,能够定期、持续地进行体育活动;(4)、有高水平指导者,根据每个人的体育需求进行指导;(5)、社区居民主体运营。

《计划》提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规模以初中的学区为宜,利用学区中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也可利用民间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作为最终目标,将来在每个初中学区设置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若干个市町村设置一个体育中心。

4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终身体育发展状况

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方面,在1985年至1996年的11年间,公共体育设施由60777处增加到65528处,增加4751处,增长7.8%;而在1969年至1985年的16年间,公共体育设施由10193处增加到60777处,增加50584处,增长496.26%。1985年以后,公共体育设施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在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方面,1996年日本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设施向社会的开放比例为:室外运动场80.2%、体育馆85.1%、游泳池29.5%、室外网球场19.7%。与1989年相比,室外运动场和体育馆保持稳定,游泳池和室外网球场下降幅度较大(1989年分别为38.9%和25.6%);在培育体育活动组织方面,1994年在公共体育设施活动的体育俱乐部为37.04万个,比1989年增加1.86万个。

由于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持续增长。根据总理府的调查结果推算,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1991年为27.9%、1994年为29.9%、1997年为34.7%、2000为37.2%(2000年前的数字是保健体育审议会根据总理府的调查数据推算得出的;2000年的数字是笔者根据总理府2000年的调查数据,按照保健体育审议会的计算方法推算得出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大众体育发展一些指标的对照显示出,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在20世纪90年代前,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比例、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以及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人口等衡量一个国家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些指标增长速度较快。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前的高速增长后,这些指标的增长速度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所放慢。

5 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趋势

5.1 发展大众体育由重视“手段”向重视“目的”转变

在欧洲大众体育发达国家,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50%。而在日本,这一数字还不到35%,与欧洲大众体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1982年至1997年的15年间,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活动人口仅增长5.8%,增长幅度不大。国民经常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增长缓慢,说明大众体育在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将重心放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上的政策已经不能有效地促进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必须进行调整。在2000年出台的《振兴体育基本计划》中,虽然还是坚持采取通过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但是将政策的重心由过去的重视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转移到培育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上来。

1994年,在公共体育设施活动的37.04万个体育俱乐部中,单一型体育俱乐部占92.0%,复合型体育俱乐部仅占8.0%。单一型体育俱乐部规模过小(平均约29人)、目的单一(以比赛为目的)、成员在年龄和性别上一致等,成为阻碍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日本将发展终身体育的重心转移到培育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上来,通过发展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促进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的增长。

从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向重视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培育的转变,表明日本的大众体育政策不仅由重视“硬件”向重视“软件”转变,而且由重视“手段”向重视“目的”转变。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与促进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的增长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是为了促进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增长,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5.2 强化大众体育的管理机构设置

1988年前,日本主管体育机构的日文全称是“文部省体育局”,下设4个课(课相当于我国的处)的日文全称是“体育课”、“スポ—ツ课”、“学校保健课”和“学校给食课”。为了适应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文部省在1988年进行机构改革,设置终身学习局,其地位位居各局之首。“体育局”也对下设机构进行调整,“体育课”不动,“スポ—ツ课”一分为二,分离出“生涯スポ—ツ课”和“竞技スポ—ツ课”;“学校保健课”和“学校给食课”二合为一,合并为“健康教育课”。机构设置调整后,“体育局”虽然还是下设4个课,但是“生涯スポ—ツ课”和“竞技スポ—ツ课”的设置,使日本体育在机构设置上和今后的发展上,形成了“体育”(学校体育)、“生涯スポ—ツ”(终身体育)和“竞技スポ—ツ”(竞技体育)三足鼎立的新的体育格局。

在2000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文部科学省取代文部省,“スポ—ツ?青少年局”取代“体育局”。在“スポ—ツ?青少年局”的机构设置上,“企画?体育课”(“企画”在日语中企画是规划、计划的意思)取代“体育课”,增添“青少年课”。在角色方面,“スポ—ツ?青少年局”在文部科学省担当“スポ—ツ”的振兴和青少年的健全培养。

1988年体育主管机构内部设置的调整、以及2000年体育主管机构名称的变化,一方面表明日本越来越重视发展大众体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年来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势头。

5.3 “スポ—ツ”时代的到来

通过研究战后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以及日本的大众体育实践,我们对战后日本体育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用一句现代比较时髦的话作比喻,那就是在日本体育这块大蛋糕中,大众体育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多。从发展体育的角度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以学校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为辅,大众体育占很少的份额;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到90年代前,学校体育所占份额虽然还是最大,但是所占份额呈现减少趋势,大众体育所占份额虽然不如学校体育,但是超过竞技体育,并呈现上升趋势,竞技体育所占份额呈现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日本大众体育所占份额超过学校体育,并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竞技体育虽然仍占最小份额,但是呈现回升趋势。

日本大众体育实践的发展,也对体育概念产生影响,丰富了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回顾日本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上位概念的表达经历了从“体操”、“体育”到“体育?スポ—ツ”。由于“スポ—ツ”和“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日本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示体育这一上位概念时使用“体育?スポ—ツ”。大众体育实践的发展,也将对体育概念的表达产生影响,使得人们逐渐接受“スポ—ツ”取代“体育?スポ—ツ”。唐木国彦早在1986年就认为,“スポ—ツ”成为上位概念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2000年文部科学省将主管体育的行政机构名称由“体育”更换成“スポ—ツ”,预示着日本在21世纪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实现“终身体育社会”。

6 小结

6.1 日本发展大众体育,在政策上保持连贯性。在发展社会体育和发展终身体育阶段坚持采取通过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发展大众体育的方针。

6.2 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众体育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期。虽然在衡量一个国家大众体育发展的部分指标出现增长放慢的趋势,但是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人口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6.3 为了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人口增长缓慢的状况,促进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2000年日本在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上,将重心由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转移到培育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上来。

6.4 近年来日本体育行政机构设置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众体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越来越重视发展大众体育。

6.4 日本大众体育实践的发展,丰富了体育概念的内涵。由于近年来大众体育的发展,体育上位概念的表达,呈现出“スポ—ツ”逐渐取代“体育?スポ—ツ”的趋势。

标签:;  ;  

日本大众体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终身体育政策_终身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