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党风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风论文,学说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0年11月,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上,陈云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著名的科学论断①,为我党的党风建设工作提出了卓有远见的要求,同时,也标志着陈云五十年来关于党风的论述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党风学说。这一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党风是党的生命”这一客观规律,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强烈地闪射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思想的光辉。
从陈云党风学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执政党的党风就是执政党在组织建设工作、思想建设工作和执政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次意思是指党在各项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第二层次意思则指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人民群众对党的态度和期望。
党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党组织在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如何保证党风纯洁?党员个人的工作作风又必须做到哪些要求?为什么党风是党的生命?等等问题,陈云在多种场合中,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本文谨对陈云党风学说作初步探讨。
一、大家不言,天下不妙
陈云指出:“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②这段话是对我党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的生动描述,阐明了决策氛围与决策正确性的关系。
(一)只有做到“不怕人家讲错话”,才能造就浓厚的民主集中制决策氛围。
陈云始终致力于实现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这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98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深情地说:“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
陈云之所以十分重视我党领导决策的民主氛围,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我党各级领导在决策过程中的能做到实事求是,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只有使大家在决策过程中,畅所欲言,才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个字是陈云在延安时总结的唯物论观点,其意义是号召各级干部贯彻毛泽东同志“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
“不唯上”是一个再决策过程。任何一个上级指示,所涉及的地区和工作点是较大范围,因此,在执行上级指示时,必须有一个再决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我党的宗旨,解决的是本地区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做到“不唯上”。
“不唯书”是一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但是,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光从本本中找诀窍。因此,要做到“不唯书”。
“只唯实”就是要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我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党才有发展。反之,一旦违背这一优良作风,我党就会遭受损失。因此,要做到“只唯实”。
(三)只有大家在决策过程中,各抒己见,才能做到“交换、比较、反复”。
1962年,陈云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陕西组干部会上所作的《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的发言中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这六字辩证法。
陈云认为,决策者要善于在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换信息。以观察茶杯为例,一个人看到杯上的花,另一个人看到杯上的把。两人交换信息,就会得到对这茶杯的全面认识。决策者要善于在决策过程中,比较种种所能得到的意见和方案。在比较过程中,选出最佳的方案、组合出新的方案。决策者要善于在决策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的发展,反复修改初步确定的实施方案。使之更符合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
(四)大家发言的过程,也是决策者调查研究的过程。
陈云指出:“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③并反复指出,领导干部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作调查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定。同时,强调“一定要虚心”。因为,只有虚心倾听,才会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
可见,陈云所提倡的畅所欲言实际是一整套科学的决策方法,而“大家不言”,就是意味着决策过程是“一言堂”,是违背了民主集中的决策原则,使决策过程中,无法开展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决策。因而是“天下不妙”。
二、屡治不治、党委之过
(一)根治不正之风的关键在于抓好党风
陈云对种种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④并深刻指出:“有些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事,违法乱纪的事,如果仅是一个人的错误行为,那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如果哪个单位,哪个地区的歪风邪气大量存在,而又长期未得到纠正,那就显然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同哪个单位,哪个地区的党委有关。……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⑤这里,陈云抓住了不正之风中的党风不正问题,在党风不正问题中则归结到党委的责任,体现了对党风整顿的信心,相信只要党委得力就能治理不正之风。
事实上正是如此,哪里的党委领导重视党风建设,哪里的社会风气和党风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哪里的党组织瘫痪,哪里的不正之风就刮得厉害。
(二)整顿党风,要疏通三条途径。
陈云提出了整治不正之风的三条途径。指出:“各级党委只有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严肃党纪、政纪、党风才能根本好转。”⑥这就是:法纪、党纪、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证明,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
首先,要以法纪约束党员。因为,党在掌握了政权以后,一旦犯了错误就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遵法守纪,作为党委、纪委要经常检查党员遵纪守法的情况,并且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有人做了违背群众利益的事,就要给以严肃的批评,以至法纪处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党风有可靠的保证。
其次,在党内要加强党纪教育,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陈云指出:“为什么共产党要这样看重纪律?理由很简单,因为共产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争取彻底解放,这不是容易的事。……要保障我们的党能有组织和统一,这就需要有严格的纪律。”⑦并强调:“不管是中央委员会,还是支部委员会,都要遵守纪律。一句话,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⑧有功的人不能居功自傲,有权的人要以身作则,对于子女则要加强教育。陈云自己就是说到做到,有一次,给老战友的子女写信时,就指出: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你们要切记,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
第三就是要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陈云指出:“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端正路线和方针政策。”⑨这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使我党同心同德的法宝,是顺利贯彻执行路线和方针政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陈云历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更是在各种场合强调这项工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时期不能削弱,一旦削弱,势必产生严重后果。轻则涉及局部工作的进展,重则涉及党和国家的安危。在1985年9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陈云与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讲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还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作了《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的书面讲话。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提出要维护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
(三)是非分明是维护优良党风的前提
陈云认为,做到了以上三条途径畅通无阻,就会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做到了是非分明,正气才能战胜邪气。陈云指出:“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⑩
总之,一个地方不正之风猖獗,就显示党委在法纪、党纪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方面必定存在着堵塞现象;而法纪、党纪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畅通,必然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三、不立党性,何谓党员
陈云非常重视党员个体的行为,指出:“我们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民众团体中工作着,他们行为的好坏就立刻影响到人民对共产党的观感。”(11)陈云反复强调,一个党员在组织上要坚持党性,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在思想上要确立革命人生观;在行动上要密切联系群众,使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党员要服从组织
陈云指出:“参加党的一定组织,为党积极工作,是每个党员最低限度的义务。”(12)“遵守纪律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与党内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但尤贵于与自己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13)为什么开除刘力功的党籍?就是因为刘力功非常自高自大,不是坚持“个人服从组织”,而是要求“组织服从个人”。尽管组织七次找他谈话,他仍然拒绝改正。因此,必须开除其党籍。陈云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要求党员做到行动一致。提出了纪律既是自觉的,又是强制的观点。并以游泳以例,指出:真正会游泳的人在水里是自由的,真正的革命者,在纪律的约束下,也是自由的。因此,反复强调党员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纪律,体现出坚定的党性。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发展,党风才能端正。
(二)党员要确立革命人生观
陈云指出:“怎样才能建立和坚定自己的人生观呢?首先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的前途。……。因此,每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而且必须对于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奋斗到底的决心。”(14)
1、每个党员都必须确立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
2、要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党的工作中,可能发生党员个人的利益与党的利益的不一致。在这样的时候,每个党员必须依靠他对革命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决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革命的和党的整个利益。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革命的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革命的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来处理一切个人问题,而不能把个人利益超过革命的和党的利益。”(15)
3、做到言行一致。“一个共产党员坚决地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是他的义务。他不仅应该与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而且要着重与自己的一切破坏党纪的言论行动作斗争,使自己成为遵守党纪的模范。不要以为自己能够在会议上或稠人广众之前声明拥护并举手赞成党的路线,就算遵守了党的纪律,这是十分不够的。”(16)
4、树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共产党员必须有大无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17)
5、明确集体主义意识,坚决反对私人拉拢,搞个人系统。陈云同志认为,“互相捧场,拍马奉迎,是最可耻的,结果害党害己。”(18)意思是,党员要以党性至上,而那种不顾党性,在党内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是绝不允许存在的。
(三)党员要紧密团结群众,完成党的任务。
陈云认为,党员在确定工作目标前,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问题,考虑群众的要求,把党的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党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从群众需要出发,指出:“提出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这好比锁着的两扇大门,我们要进屋子去,一定要个钥匙来开那把铁锁。这个钥匙就是拿住工人愿意做的那个工作做起,而不是呆板地照我们自己所想的去做。”(19)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党员如果不考虑群众需要,就难以出色完成党的工作。
第三,党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情绪高涨与否,标志着工作与群众需要关系。因此,要对群众的“失望”情绪给以具体疏导,使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相信党的领导,从而完成党的任务。
可见,一个党员只有做到在组织上要严格服从党纪、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在行动上要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为优良党风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党风大事,生死攸关
(一)从陈云党风学说的第一层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规律:
1、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确保各级党委作出正确决策的保证,因而是优良党风的根本。否则,就极大可能出现领导失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给人民群众带来困难。
2、只有各级党组织三条组织途径的畅通,才能确保贯彻得力、执行有方,因而是优良党风的关键。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政纪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使之同心同德,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否则,党组织必须处于瘫痪状态,而使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群众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3、个人党员必须以党性为本性,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才能确保在一言一行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是党风中两个层次之间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否则,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
(二)从陈云党风学说的第二层次,可得出结论:党风好坏,生死攸关。
在实际生活中,党的各级领导在决策中是否真正坚持民主集中制?各级党组织是否真正疏通党纪、政纪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条途径?党员个人是否真正有铁的组织性、有崇高的革命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这里的是或否,不是我党本身所回答的,而是要从人民群众心中才能得到真正答案。
如果人民群众充分肯定我党所作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各级党组织党风纯洁、绝大多数党员都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那么,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就会产生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从而激发出对党的巨大热情,对党充满期望。我党也就会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生机勃勃。反之,如果党风搞得不好,我党的工作必须是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对此,“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20)因此,陈云同志一再告诫全党“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21)“整顿党风这件事,不可掉以轻心。”(22)各级党组织和每位党员都“要真正身体力行,作出榜样。”(23)
陈云党风学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得那样:“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4)“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5)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陈云文选(1956-1985)P245、247、179、245、310、310页。
⑦⑧⑨陈云文选(1926-1949)P62、61、129页。
⑩陈云文选(1956-1985)P246页。
(11)(12)(13)(14)(15)(16)(17)(18)(19)陈云文选(1926-1949)P65、61、72、72、74、75、150、23页。
(20)(21)(22)(23)陈云文选(1956-1985)P246、247、305、305页。
(24)(25)邓小平文选(1975-1982)P318、3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