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与新疆文化价值建设_文化论文

生态批评与新疆文化价值建设_文化论文

生态批评与新疆文化价值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批评论文,生态论文,价值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肇始于世纪之初的西部大开发已经过了十余个年头,新疆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时期。在现代化隆隆推进的过程中,新疆的文化价值该如何面对迅猛发展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化成为我们当下越来越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在阅读新疆当代作家文学文本的思考中,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试图做一些探讨,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纪念地球”与关注新疆

1996年,著名生态学家格罗菲尔德说道:“如果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只是局限于从主要的文学出版物得来的话,你会很快地看到,种族、阶层、性别都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热点话题,但是你不会了解,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正在遭受压力。而且,你也许根本不知道还有地球存在。”①2011年12月9日,为期14天的德班全球气候大会“尘埃落定”,在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最终各国签署了一个框架协议。但在我们看来,这个协议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家园——地球。减排的任务依然沉重,或者说我们人类已经无法迅速控制日益严重的温室气体排放,长此以往我们的地球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这一点也不耸人听闻。

德班大会上,他们或许真的“不知道还有地球存在”,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意识和反思意识已经淡漠到了何种程度。当然,这种淡漠背后隐藏着各国各种利益交换博弈的清晰过程。在这里,人类尚未达成一个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生态共识,这样就意味着“纪念地球”应该也必须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神圣仪式里。在这个仪式中,无论是人文学者还是科学家,由他们之一或者共同发出的生态批评应该也必须成为“萨满”那一段最神圣的祝辞。

在“纪念地球”之后,对中国、对新疆而言,这一段“祝辞”应该如何来起草?如何念诵?

其实早在十年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各方已经开始关注新疆的生态问题。“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中,新疆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生态环境评价,共设立了21个评价指标,用了2400多组数据,评价结果表明,新疆目前总体生态环境尚属良好……但是,新疆生态环境问题有累加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新疆大规模的开发活动仅有约100年的历史,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已经相当严重”。②地球生态危机四伏,新疆的生态环境(冰川、湿地、绿洲、湖泊、河流以及濒危的动植物)更加脆弱。蕾切尔·卡森指出:“当人类向着他所选定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分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③当下,在中国东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新疆还能接纳多少重污染企业似乎与本文要讨论的话题无关,但这些现实的景象却不断拷问着新疆有识之士。我们认为,新疆站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首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应该是从文化价值上回答,我们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变革、去超越。社会文化决定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在于文化是变革的前提,要想解决生态危机或是更加深入地认识生态问题,首先要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反思——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强调,新疆文化历史上曾经的交汇与融合,突出生态的自然本色和文化的生态分布、重叠和交叉,在文化的历史底色上,来来往往于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宗教、商队,将新疆的历史图卷塑造成了立体般的、犹如漆器制作一样,一层覆盖一层,层层积淀,在长期的时光侵蚀剥离之下,多数层面变得光怪陆离,以现在的眼光看去难辨先后,难辨原色,新疆的文化价值重构,需要以超越历史多重积淀、超越多民族多样风俗、超越多文化多样差异的胸襟和眼界,以新的文明理念——生态文明,从关爱地球、超越人类的大视角来审视,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只有一个新疆上升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层面上达成共识,就会陷入各种利益的纷争漩涡,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就会成为各个利益阶层掠食者觊觎的对象。21世纪伊始,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迎来大发展时期,全面考察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新疆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提出以构建新疆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在整个发展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柔性介入生态批评

当今,社会文化生态变化多端中的“震惊”与慌乱是当前的文化困境的一种表现,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人们时常处于本雅明在20世纪初就指出的“震惊”之中。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生态批评是一种柔性的介入,很难在如今如此功利、工具理性刚硬的现实面前起到制衡的作用,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这样的传统话题被挤压到边缘实在不足为奇。从一元社会文化变为多元化,社会文化生态愈加纷繁复杂。很多观念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价值观呈现着合法化反向。社会文化生态的大变动中,出现了关于文学是否会终结的讨论和文学死了的言论。文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但是文化的泛化和去文化化,却日益让文学无所适从。“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④文学的吊诡之处在于:拥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往往离现实的社会功用的距离更远,犹如美好的愿景与当下的境况相去甚远一样。文学批评在建构文化价值方面更能够建构的就是“审美之维”,⑤生态批评的意义在于对狂飙突进的所谓“社会进步”充满危机意识,部分人群先一步进入现代化,作为整体性的人类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而生态的破坏带来的后果却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和承担,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在物质层面得到的享乐让精神的失落显得更加寂寥。生态批评呼唤一个人类参与其中的清新美好的自然,供我们诗意地栖息的地球,在其中所拥有的精神的富足和生活的诗意与平静的心态,在生态批评的语境中,我们依稀可见文学的追求意义——发现美、表达美成为审美之维,文学的担当也正在于此。

生态文学要求作品避免从修辞学的角度描述风景和景致,或者仅限于自然环境的风景描写,生态文学强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突出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⑥生态文学批评主要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研究,对文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和评论,以期达到增进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学在现代生态危机和精神困境的背景下,旨在表现和探讨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处于困境的自然、人、宇宙和整个生命系统进行审美观照和道德关怀。生态文学并非仅仅是一类写作题材,它所描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扩展了文学仅仅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范畴,丰富了“文学就是人学”这一概念的内涵。生态写作对当今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关注远远超出其他的文学写作,它所折射出的人类意识、地球意义及文化意义体现了文学的终极追求。新疆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现和表达自然。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的人文景观,加上异质厚重的历史沉淀,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形成新疆当代多层次、时空立体交织的图景,正如新疆的广阔的地貌一样展现在作家的面前。自然是作家描写新疆的主要话题,新疆的自然从古至今都带给作家们另类的感受和认识。正是因为新疆这种独特而又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新疆许多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题,比如巴格拉希的《野玫瑰》、《病鹿》等反映了维吾尔生存状况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夏木斯·胡马尔先后创作《潺潺流淌的额尔齐斯河》、《盘山路》、《克拉玛依传说》等作品,也透露出比较明显的生态意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在描述一片净土的安静日子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新疆阿勒泰的生态忧患意识。新疆的生态系统由特殊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组成,由差异到多样、从自然到文化融为一体。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⑦生态系统是由一切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生物群落和他共同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生态批评中地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特指物质世界的特定场所地域积淀了历史上各种行动的伦理学后果,因此,风景就是历史,历史就是风景。关注地域和风景实际上就是关注社会历史,反之亦然。这种对地域和社会历史的同时关注包含着独特的道德生态学,为历史和生态批评丰富了关系网络”。⑧只有生态批评能够将生态、种族、性别、阶级四个关键词整合到一个话语谱系中,最大限度地延伸了文学研究的主体间性原则。这正是生态批评的意义所在。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关于新疆地域文化的认识,以往的认识存在着二元对立式的偏见,边疆与内地、边缘与中心、汉族与少数民族、先进与落后的隐形成见,交织在整个社会文化对新疆文化的认识上。这是中心意识在作祟,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似乎存在势倾东南的历史趋向,当然,历史上自盛唐发生安史之乱起,中央政权开始偏安于东南,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存在,所谓的边疆与内地的二元对立,只是延续了这一历史惯性而已,忘记了历史上殷、周、秦、汉、隋、唐的崛起与盛世都起于西北。现在新疆问题存在出发视角偏离的现象,只有消除中心意识,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从生态批评的思路考察现行的追求工业化所能够达到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思路似乎都有缘木求鱼的错觉,生态文明的发展或许会成为新疆乃至西部崛起的新思路,新疆问题研究要打破汉族、少数民族二元话语结构,采用多元话语的分析。生态批评并非只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关怀地域、性别、种族、阶级、物种的平衡,主张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三、价值重构与回归生态家园

通过文学研究我们主张新疆发展理念是建立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学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忘了地球,文学和自然环境的研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壁垒森严、毫不相干,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泾渭分明其实是在19世纪之后才发生的事情,“这样的知识划分,正是拉图尔(1993)所谓的现代构成(Modern Constitution)的核心,该构成把人类和非人类领域分离开来,把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完全以控制和占有的形式来界定。正是这一现代构成促成了具有鲜明现代特征的(特别是城市的)自欺欺人的形式,使肉类消费与动物的痛苦和死亡相互分离。因此,要重新认识到自然与文化、天然与技术、地球产品与人工制品(即消费与摧毁)无法分离,这不仅要超越现代主义的僵局,还要超越人本主义的傲慢”。⑨实现新疆建设生态文明,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致力于当代新疆人的文化价值的重新构建,从而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而新疆的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的现状,从生态角度来说,符合生态多样性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更适合我们发展生态文化建设。我们不能总是从差异性上来寻找新疆文化特质,差异性是传统的经典文本对新疆文化建构的一个视角,如《新疆多民族文学史》,就是按照多民族区分文学的发展,忽略了新疆文学整体特点,即多民族共同的生态同一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批评来看,整体性与系统似乎是新疆文学的一个潜在叙事,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传接转化,比如宗教,在佛教的盛行之时本土的原始宗教式微,当伊斯兰教逐步占据主流之际,佛教退出但还保留种种文化印迹,历史上单一宗教占据优势位置,多个宗教并存的整体并没有被一支独大所吞噬,民族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其他诸如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现象大抵相类似,在新疆传统的文学中,哪部经典能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民族性中人们对自然和命运的宗教信仰是整体的,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这种整体和交融的态度,恰恰是富有生态意识的整体叙述。

是什么导致了当今的生态危机?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和解决环境问题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再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是一个有着文化和社会根源的难题,科学只为人们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并不充分的基础,更谈不上依靠科学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我们的社会依然盛行生态后于发展的观念,致使我们很多地方依然重复着先污染再治理的噩梦之路——多数的污染破坏了生态使得治理成为不可能,在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汹涌浪潮中市场成为能够在社会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弄潮儿,社会道德体系在潮起潮落的物欲横流中成为没有底线的航标,追问之下没有最底只有更底,重构社会价值必须对社会现有的道德体系提出批判,这是重构的开始,生态观念在当下的新疆社会价值重构中理应占据话语中心,生态问题不仅仅是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沙漠扩大、森林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关乎政治、关乎伦理,是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取向发生了偏差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世界?GDP一味地加速上升,让社会的一切扭曲变形,过度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简单地认为让社会按照设计的方向前进就是有序合理,忽略了物质的丰富不一定能够带来精神的提升,科学的发展并不能够代替人的信仰的自足,当今全球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三百年的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进步的绝对衡量指标——GDP成为一个刚性的快慢象征,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福祉、文化的繁荣等等都在进步的带动下,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生态意识中政治关怀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维度,集中体现在对集权和科学的逆反。生态批评强调对征服自然观的批判;对科技和工业的批判;对人类欲望的批判,同时,呼唤保护生态的责任,强调自然整体观,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生态批评的核心内容。建立生态文明首先要转变文化价值观。要反思人本主体论即把自然界当作人的对象。从生态文明来讲,人与其他生命、人与自然都是主体,具有同样的价值,自然是一切生命包括人类的源泉。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人性与生态性达到和谐与统一。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要反思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多以消耗地球能源为代价,单向性地发展;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享受,以高消费为特征,经济发展以消费资源为前提。

①⑨[英]朱利安·沃尔弗雷斯著,张一兵主编,张琼、张冲译《21世纪批评述介》第202、20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奚国金、张家桢主编《西部生态》第136—13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③[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第73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第201—20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美]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第23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马尔库塞认为,文学的社会潜能仅仅存在于它自身的审美之维,基本属性是人性的普遍性,人与自然的神秘关系,作品的整体性——包括对过去事物的眷恋。

⑥⑦王诺《欧美生态文学》第11—1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⑧王晓华《生态批评——主体间性的黎明》第17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标签:;  ;  ;  ;  ;  

生态批评与新疆文化价值建设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