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知识点的选择与处理——以第一单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生活论文,知识点论文,为例论文,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编制的《经济生活》教材,对传统的经济常识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对知识点进行了重新取舍。编者声称,《经济生活》注重“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教参第16页)但是,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以来,没有任何机构及任何人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界定,没有任何机构及任何人对《经济生活》知识点的取舍进行论证和公开说明。教学实践却发现,《经济生活》对知识点的取舍有的不尽合理,有的值得商榷。2013年上半年,《经济生活》教材编者按照惯例,根据党的十八精神再次对教材进行较为全面的修订。对比新旧教材,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问题得到改进,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否作为教学要求?
《经济生活》教材出于淡化学科体系和概念的需要,对传统经济常识教材中的商品知识板块进行淡化处理,原来是节题、框题俱全,现在是框题、目题全无。对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教参明确地讲,本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教材予以舍弃,不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参第25页)。淡化学科体系和概念的方向并无大错,问题主要在于淡化哪些概念。《经济生活》可以不讲“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可以不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为它们实际意义不大,对以后的教学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不能省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能舍弃,因为它们都是关键知识点。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最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追求商品的性价比,不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不足以说明许多经济现象。何况当今商品生产和流通存在许多质量问题,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普遍存在低价、超低价的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第二,它对学生认识几种经济现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以后的几处教学都要用到。如商品流通实现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教材第6页);如讨论“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含义(课标1-2);如公司企业经营要讲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教材第40页)。在省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同时,教材正文却对无关宏旨的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着墨过多。教材讲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本来是为了说明货币的本质,之后却没有顺理成章地点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具有价值。画蛇添足固然不对,呼之不出亦不足取。
二、如何处理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
在传统经济常识教材中,货币流通规律作为辅助文都是安排在纸币发行之后,与货币发行、通货膨胀知识点紧密相连。《经济生活》前四版旧教材仍将货币流通规律安排为辅助文,但位置在流通手段之后,在货币的基本职能知识点中节外生枝;同时又与货币发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知识点分隔,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教材再次将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弃用“货币流通规律”名词)安排在货币发行之后,算是回归正途;不足的是新旧教材都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安排为辅助文,不作为基本教学要求(教参第28页说通货膨胀名词出现在教材正文之中不确)。货币流通规律与普通百姓、学生相隔太远,又有相当难度,不作为基本教学要求是可以的。但由超发货币引起的(部分原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普通百姓常见的周期性经济现象,对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秩序、居民经济生活和消费心理、投资信心都有重大影响,在讲纸币发行限度的同时引出通货膨胀概念顺理成章,应该作为基本教学要求,不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复杂而放弃。第八课讲国家财政的作用(教材第66页),第九课讲宏观调控的目标(教材第84页),还要涉及稳定物价问题。事实上,通货膨胀概念、物价问题已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在教学训练之中。为了说明通货膨胀的复杂原因(如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可以通过辅助文加以解决,不作为教学要求。
三、如何处理电子货币和信用卡、支票一目?
电子货币与信用卡紧密相关,信用卡仅是电子货币的一种。“电子货币”名词,《经济生活》旧教材为正文,位置在纸币发行之后;新教材改为辅助文,位置稍微提前。但都没有定义和分类,都没有解释和说明,都与信用卡分隔。既然学术界对电子货币(包括信用卡)的性质争议较大,按照争议问题不入教材的原则,新教材不作为教学要求是适宜的。信用卡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新旧教材都安排在信用工具之中(新教材已弃用“信用工具”名词)。在信用工具中,新旧教材对同城转账结算的支票和外埠结算的汇票采取双重标准(教参说不涉及汇票是为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支票和汇票都距离包括学生在内的普通人群较远,日常生活并不常见,几乎全部学生、绝大部分家庭都没有机会使用支票,用不着掌握使用支票的实践能力(教参第23页),没有必要作为教学要求,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作为框题完全可以取消,外汇可以作为单独一目安排。但是,考虑到电子货币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学生也经常接触,丝毫不涉及也不妥当。无论如何,现阶段的电子货币还是传统货币的电子化,不是国家立法明示认可的独立货币形态。因此,在纸币发行知识点之后,可以通过辅助文解决电子货币的问题,简要说明信用卡和网络货币的功能、优点和使用注意事项。新教材将“电子货币”提前是一种倒退,不仅打乱了货币形态出现的历史顺序,而且不利于展示电子货币作为未来货币形态的发展趋势。
四、如何处理正确对待金钱知识点和综合探究课?
《经济生活》教材的一大缺点,就是探究活动太多太滥,全册高达95个(不含每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其中第一单元26个,第二单元31个,第三单元14个,第四单元24个。以每个探究活动耗时5分钟计算,总计需要耗费12个课时,还不包含4节综合探究课;而全书编排只有22个框题,即仅有22个课时。所设计的探究活动大多不考虑探究的价值,准确地说是不考虑探究的时效比,低估学生的水平。比如第一单元,第一课解决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解决正确金钱观的教育问题,大可不必专门设置一节综合探究课“装模作样”地探究一番。有的探究活动又脱离客观实际,高估学生的水平。比如以某地经济发展为主题,综合考虑政府职能、市场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居民生活等,共同设计一个合理的发展方案(课标4-11提示与建议)。类似的问题不仅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即使对社会阅历丰富的成人来说也只能勉为其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探究还是讨论都只能作为新课型来实施,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大误会就是将它们作为教学环节来处理,作为课改标签到处乱贴,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实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探究不足。与其设计大量无用的探究活动,不如就相关知识设置“观察与思考”或“问题与思考”栏目更加简便有效。
综上所述,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改为:第一框讲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商品的概念、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等知识点,商品的基本属性由仿宋体正文改为宋体正文。第二框讲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改为辅助文。第三框讲纸币、外汇和正确对待金钱,电子货币(包括信用卡和网络货币)改为辅助文。顺便还指出,教材将正文分为宋体字、仿宋体字,辅助文又设置“专家点评”(实际有点无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三个栏目,完全是搞繁琐哲学。辅助文三个栏目功能相近,都是对基本教学要求的延伸和拓展,不如合并为一个栏目。繁琐的栏目,再加上大量只具有观赏性、没有思考价值的图片,令人眼花缭乱。教材是严谨的读本,版面设计还是以简洁为好。
五、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否作为教学要求?
传统经济常识教材都明确地讲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讲三点。《经济生活》旧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规律的作用,部分内容隐含在“价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目题之中,也讲三点,但没有指出价格变动影响与价值规律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参说明: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价值规律的作用不作为教学要求(教参第56页)。《经济生活》教材不仅讲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而且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相比传统经济常识教材确实是一大进步,但不明确、不完整地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一个重大不足。新教材再次缩减为两点,并明确指出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经典知识点,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常识教学中就存在三十年,其概括的三点内容也并没有过时的迹象,是能够解释大量经济现象、具有理论说服力的真正的经济常识,比如第二课说明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比如第五课讲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教材第40~41页)涉及优胜劣汰,比如第九课说明市场调节人、财、物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教材第79页)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教材第81页)。事实上,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主体就是讲价值规律的作用,即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传统教材从宏观上讲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新教材从微观上讲价格调节企业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是讲价值规律配置资源、调节商品生产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各有侧重,都有欠缺,可以合二为一,分层说明。价格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小问题,同样包含在价值规律配置资源之中。新教材删除价格变动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毫无道理,但抛弃价格变动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是可取的,因为它与价值规律毕竟没有太大的关系。总之,将新旧教材融为一体,讲价值规律对生产、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既不会增加学生多少负担,也不是一个太难的技术问题。另外,《经济生活》教材将价格变动影响生活消费局限在需求量的影响上是不够的,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最大影响是生活成本或生活水平。
六、如何认识消费结构的地位、处理消费结构知识点?
消费结构,是人们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消费结构反映收入水平。考察消费结构,目的在于把握消费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衔接供求关系。《经济生活》旧教材以恩格尔系数为例讲消费结构,不仅容易引起消费结构就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的误解,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消费结构的意义。新教材则干脆取消“消费结构”一目,将“恩格尔系数”改为消费水平的辅助文,反而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讲解消费类型及消费观念。
由消费结构的定义可知,消费结构与消费类型密不可分,把握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离不开消费分类问题,离开消费结构讲消费类型没有意义。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消费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把握不同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为此,建议将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融为一体,合并为一个目题,根据不同的消费分类说明不同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按照交易方式(教材没有明示划分标准),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命名有失精致)、贷款消费、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正在兴起;按照消费对象,分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服务消费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新教材已删除);按照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含辅助文恩格尔系数)。
七、如何处理框题内容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课第一框涉及劳动价值论、价值价格理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理论性较强,容量特别大,教参建议的一课时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框题容量相对较小,大体可以按时完成。为平衡第二课两个框题的教学内容,建议将第一框题中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移到第二框。如此,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为“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主要作用”。
第三课第一框讲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结构,一课时的教学容量太大;第二框讲消费心理与消费观,明显有为凑框题内容而“膨胀”的嫌疑,完全可以简化压缩,将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融为一体。消费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教材未给消费下定义是一个缺点),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安排在第四课是没有道理的,它不仅割裂了消费知识板块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离开生产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消费水平。第四课讲生产就专门讲生产,不必将生产与消费纠缠在一起。如果仅仅是过渡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如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加以解决。为此,建议第三课第一框讲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两个问题,并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新教材已删除)融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之中;第二框讲消费类型与消费结构、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两个问题。
标签:电子货币论文; 消费结构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经济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 价值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