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设计_完形填空论文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文本论文,完形填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完形填空题源自完形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是从完形心理学的Closure这一概念发展而成的一种语言测试形式。Closure指的是人们在头脑中对一个熟悉但不完整的图形或格式加工以使之完整的一种心理倾向(转引自施光飞等,2014)。完形填空题的文本看似残缺不全,但实际上是完整的语义系统(施光飞等,2014)。因此,学生在做题时,要本着“要完形,先完义”的原则,才能真正掌握其解题策略。

      然而,根据笔者和同事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反馈,大多数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时存在几个误区:(1)急于求成,害怕时间来不及(尤其在考试的时候),在没有读懂文本或根本没有完整通读的情况下,边读边选择答案;(2)没有跳过空格通读文本的习惯,碰到空缺的词,无法继续读下去,只好且读且做;(3)选项中如果有较多生词,往往会选较为熟悉的词,而如果选项中出现个别生词,其他的选项又难以甄别时,则选生词;(4)练得多,进步不明显,因此对完形填空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上课注重更多的是完形填空题选项中的词义辨析、正确答案的解释说明或是相关难句的翻译,而较少关注对文本的解读、上下文的合理推测以及为何选择某个答案的相关信息的梳理。如此一来,虽然学生对此类题型练了很多,却收效甚微。

      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Wertheimer)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根本特征,使学生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和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规则或事实(转引自王鹏等,2009)。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完形填空题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解读文本。文本解读的核心意义在于语言与内容、思维的统一(葛炳芳,2014)。多数学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只注重文本语言的层面,如词汇、语法等,并未从文本的内容或作者的思维角度出发来解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关注文本、解读文本的习惯,并通过完形填空这种障碍性阅读“提高精细阅读能力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刘庆思、程蒙蒙,2013),是高中英语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高三英语复习阶段的一堂教学研讨课为例,阐述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完形填空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二、完形填空教学设计实例与评析

      本节课为借班上课,授课对象是当地某中学的高三学生,课型为完形填空教学课。本课例中,授课教师分析了近几年浙江省英语高考完形填空题型,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平时学生做完形填空题时不恰当的解题方式,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以文本为支撑、忽略空缺词、掌握文章大意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空缺词的解题方法。授课教师指引学生立足于文本,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如词汇、句法、语法等),更注重文本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维角度(包括作者的情感发展、写作意图等),培养学生的语篇逻辑分析能力与精细阅读能力。

      1.把握文本大意,了解文本脉络

      完形填空题如同一幅完整的拼图中间被抽掉了几块,从而变得残缺不全。读者需要把这几小块准确无误地置入正确的位置,拼图才完整。因此,学生如果在做题时只是注重那几个空缺,而不顾整幅拼图的布局,则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即便所有选项都已经填满,还是无法了解文本的意思。这也就没有达到做完形填空题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授课教师从细读首句,了解文本背景;通读全文,把握文本脉络这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文本,培养其在文本支撑下,进行有意义的阅读,为进一步解读并完善文本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1】在该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细读文本的首句"The trip to that city was eye-opening for everyone,and near its end,all the young people in our group began to reflect on what it had meant."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What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2)What do you suppose the author is going to write next?

      评析:本节课选取的材料是2009年浙江卷高考完形填空题。该文本为夹叙夹议的文体,描述了一群年轻人来到贫民窟,所见所闻给他们带来了震撼,最后他们决心竭尽全力帮助贫民窟的人们。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完形填空的特点是文本首句不设空,而且首句其实就交代了文本的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关注背景,有助于他们预测作者接下去要写的内容,而“带着预测阅读能使阅读更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王蔷,2006)。因此,教师在读前提出相关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增加解题过程的挑战性和趣味性,使他们对剩下的文本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教师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利用语境引导学生猜测了eye-opening与reflect on这两个词汇的意思。同时,教师启发学生去猜测这会是一次怎样的trip。在预测过程中,学生有说是meaningful,有说是instructive,并能给出自己的理由:诸如作者运用了eye-opening,reflect on等词汇。从文本的第一句话中,学生能通过体验、探究得到如此多的信息,很有成就感。该环节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与以往做完形填空题时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行合理的推测,为下面文本的阅读理解做了铺垫。

      【教学片段2】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学会跳过空缺词,通读全文(全文共分四段),掌握文本的大致意思。由于事先了解到多数学生不习惯跳过空格阅读文本,教师只发放给学生没有备选项的带有空格的文本,并进行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该文本。问题如下:

      Para.1:

      (1)What did the author and his group see in the city at the first night?

      (2)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agraph?

      Para.2:

      How did they feel after seeing those things?

      Para.3:

      (1)What did they do that evening?

      (2)How did they feel now?

      Para.4:

      (1)What did the author suggest?

      (2)What were they determined to do?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概括出每段文本的大意,并借助图示(见图1),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该文本的轮廓及脉络。

      

      评析:根据上课之前与学生的访谈,笔者得知有些学生在做完形填空题时,对文本只读一遍,而且是边读边选择答案,因此完成该题所需的时间很短,有时甚至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有时候即便学生在这道题上花费的时间较长,时间也是主要花费在四个选项的纠结中,这是因为脱离了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他们很容易受似是而非的错误选项的干扰,从而举棋不定。本授课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掌握整个故事的脉络,读懂大致意思,对该文本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把自己逐渐融入到文本中,以作者的身份来将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教师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要求学生去关注空缺的单词,而是利用巧妙的提问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领他们去关注文本的内在关联(文本的内容),适时抓住其心理特点,消除平时因为文本有空缺而使阅读停滞不前的心理障碍,提升了阅读速度。此外,教师运用文本脉络的图示,不仅简化了文本,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篇逻辑分析能力。

      2.合理推测上下文语义,预写空缺单词

      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近几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考查特点。发现近几年浙江省英语高考完形填空题注重考查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词义辨析,对语法结构涉及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这预示着学生在做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注重语境,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仅从语法角度判断是无法正确作答的。

      【教学片段3】在以往的完形填空教学中,文本和选项是设置在一起的,多数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就去看四个选项,选中认为对的那个,然后继续做其余部分。本授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猜测了第一个空缺词(We

the first night we had arrived.)。此时,教师特别提示学生将这句与文章第一句联系起来。学生想出了recalled,remembered,而所给答案是looked back on,相当于recalled。然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任务:Go through the passage again and then try to fill the blanks without any given choices.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在没有备选项的情况下,根据文本内在的联系以及上下文语境,填写空缺单词。如猜测第一个空缺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该句前面的reflect on等信息,激发学生想出recalled这样非常接近正确选项(look back on)的单词。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文本,因为每一个空缺词的特性是由和它有关联的其他部分决定的。授课教师把完形填空题先设计成填空题,先不提供给学生选项,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够在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预填相应的单词,从而训练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在理解基础上做题,对语义把握更加精准,正确率也大大提高。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第15题,“…I suggested that

the emotions we had were painful,they could also be important in helping us to move forward.”的预填词是though。虽然后面给出的备选项中没有though这个选项,但联系平时学过while放在句首有表示转折关系的知识点,学生就比较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而如果是以传统的做题方式,其他三个选项once,since和unless的干扰性就会很大,学生往往只想到while能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而忽略其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用法,轻易排除掉这个正确的选项。

      此外,对于实在想不出来的空缺,教师建议学生空着。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学生不得不回到文本,专注于上下文语境的内在联系,为后面的选词做好铺垫。即便对于较难的空缺,学生无法填入合适的词,也会仔细去推敲上下文语境。因此,等看到四个备选项后,就能较快地与自己内心的预测意境进行匹配,并尽快做出选择。

      3.回读难句,分析句子结构

      学生在文本中遇到比较难的句子,应该养成回读的习惯,并学会分析句子结构,从而理解句子含义。对于从没有接触过这种做题方式的学生,教师应该把教学步骤放缓,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去操作,直至掌握。因此在该环节,授课教师采用了小组讨论方式。当然,一旦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了。

      【教学片段4】当完成预填空缺词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提出对文本中不甚理解的长难句以及无法确定的空缺,讨论并分析句子的结构。教师给出的指令是:Do you have any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passage? Are there any sentences that you don't know well? If so,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讨论后,教师让学生提出哪些地方经过讨论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学生对文本中有三四处不是很明白,其中包括如下两个句子:(1)Back in the hotel,an air of sadness settled over the group.Many

and cried.(2)Gently,I encouraged everyone to talk about the difficult

that day's discoveries had inspired.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讨论比较热烈,如对于空格8,有的学生一开始在many后填了students等类似的名词,但经过讨论之后,发现and后面是动词cried,所以空格8不能填名词。有学生提议用were sad或were depressed等,与之后给的备选项broke down相近。而对于空格11,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该填什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得出结论,that day's discoveries had inspired是空缺词的定语从句,且空缺词前有difficult修饰,因此该空格处应填名词,并要能够与inspire搭配。学生想出的词是thought和idea。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第四段中的句子:Based on my

(experiences)in poverty-stricken areas,I suggested that

(while)the emotions we had were painful,they could also be important in helping us to move forward.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马上说出空格11处应该填emotions,这与备选项中的feelings相近。虽然thoughts和feelings都可以和difficult搭配,然而,根据下文的提示emotions,此处应该选择feelings。而且,完形填空不仅仅是选择“正确的”答案,还要选择“最佳的”答案。

      该教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方面,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带着自己选好的答案去理解文本的做题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语境,掌握上下文。显然,这种带着目的和已知去找答案的方法比带着不确定的答案去理解文本要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因此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也更好。虽然刚开始时比较难,进度也比较缓慢,然而一旦学生在平时养成了这种做题习惯,不仅能提高做完形填空题的能力,还能培养英语学习的综合素养,诸如快速阅读、逻辑思维等。当教师和学生不再仅仅将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应试,而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与学时,英语才会在我们的课堂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4.遴选备选项,通读核对

      在传统的完形填空做题方式下,多数学生把答案选择完毕,就完成了任务,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说的那样,“题虽然做完了,但是文章还是没读明白”。然而,完形填空题的文本是有着内在关联的一个整体。因此,通读核对是做完形填空题不可或缺的最后一个环节。

      【教学片段5】在该环节中,教师把20个空缺词的备选项发给学生,并给学生6—8分钟时间完成选择及通读核对。该教师用幻灯片提示指令:Please make your choices for each blank and then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gain.You can make some adjustments if necessary.当学生做题时,教师会偶尔和学生交流。

      评析:由于有了上个环节对文本的研读及情境的预设,学生拿到备选项后,能很快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基本上五六分钟就能完成备选项的甄选。在这一环节,教师给出指令后,就环巡教室,关注个体学生的做题情况,并适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虽然教师没有过多组织教学,但是学生都忙于从备选项中甄选与空格吻合的选项,节奏快而不乱。

      平时做完形填空题时,学生对于长难句中的空缺词束手无策,停滞于某个句子的理解,孤立地反复研读,其实也是很费时的,以至于有些学生到最后只好猜一个词填进去。即便在教师讲解后,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也往往不会去分析做错的原因。下次碰到难句,同样的情况再次上演。而该教师采用的基于文本解读的完形填空教学设计,能够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空缺词,即便做错了,也能马上分析出做错的原因,如是因为备选项中单词混淆或是句意理解偏差等。此外,通读核对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把各个选项还原于文本、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所以这个环节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做完形填空题能力差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排除因为做题策略不当而导致的选择错误。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文本大意,通过上下文情境合理推测,先预填空缺词,再甄选备选项,到最后通读核对,尽可能地恢复所提供的文本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在英语语言内在规律的指引下,注重文本,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恢复不完整语言材料,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本节课另一个亮点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侧重点由孤立地分析四个备选项转向了对相关文本、句意的理解及分析,有助于培养其精细阅读能力及语篇逻辑分析能力。整堂课重点突出,难点也有所突破,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的时间。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这是借班上的一堂课,以前学生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因此在导入该方法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学生讨论做题结果的时间减少。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多次运用该教学方法,学生熟悉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同伴间的讨论,并通过同伴合作学习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  ;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教学设计_完形填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