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旅游与上海模式——应上海“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之邀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旅游论文,都市论文,而作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关“都市旅游”的命题
在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归真返朴因而生态旅游成为潮流的今天,讨论“都市旅游”这个题目是否显得不合时宜?
否。
因为,人们的旅游心理是错综复杂的,旅游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到大自然去寻觅悠闲,彻底放松,调节精力、体力的需求;又有到都市去进行商务、观光、购物、娱乐活动,或感觉现代气息,或领略异地风情的需求。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脉搏往往首先在都市跳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是在都市发生,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各类信息是在都市集散,现代文明的许多最新成果是在都市诞生,并让近水楼台的都市人首先享受……所有这些汇成了难以抗拒的强大引力。
回顾本世纪近百年来地球人的流动方向,有多少亿人是从乡村流向城市,而不是相反。以至普通城市逐渐膨胀成大都市,又凭空萌生出许多新城市。
现今热衷于绿色旅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的人们,是为暂时逃避都市的喧嚣和压力,而不是永久逃避。旅游结束,仍然回到那座他们所“讨厌”的都市。直至下次旅游时再“逃”出来,然后再回去。如此循环往复。
在青山秀水、幽谷密林的度假胜地,许多旅游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将来退休后能在这里终老多好!”然而,他们中99%的人退休以后依然留在都市里度过余生。
因此,“都市旅游”这一命题,若不是永恒的,也必是有生命力的。
二、都市旅游的模式
世界上能称之为都市的大城市,若一一数来,亦以百计。既为都市,以其博大的容量,兼收并蓄,包罗万象,很难勾勒出一个单纯的总体形象。但若以外来的旅游者的眼睛来看,常常凭其直接感受而凸出某种印象,却可区分为若干类型。仅就笔者亲身游历过有限的少数世界都市,窥其一斑,似可分为:
(一)文化型。悠久历史沉积的凝集,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文化氛围。如北京、巴黎、伦敦、柏林、马德里等。
(二)商贸型。世界各国知名银行的聚集地,国际证券股票交易的大市场,国际商贸会议、展销会、博览会频繁举行。如纽约、法兰克福、大孤、香港等。
(三)花园型。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有的都市还有小松鼠在脚边跳跃。整个城市建筑密度小,绿化空间大,给人以城园合一的感觉。如华盛顿、堪培拉、新加坡等。
(四)娱乐型。如以全球第一家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影城环球电影公司拍摄基地等吸引游人的洛杉矶,以及遍城盛行博彩业的澳门等。
如此分类若招来异议并不意外。因为一,凡都市的内涵都是综合性的,实际上包括上述在内的不少都市,文化、商贸、娱乐兼有,不同视角偏重某一局部,便有不同分法,见仁见智,很难划一区分类别。其二,既是以旅游者的眼睛来分类,难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持有不同兴趣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们,即使对同一城市的物色也会有不同评价。
例如巴黎,有的人兴奋点在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枫丹白露;有的在雨果、巴尔扎克、罗丹等人的故居,塞纳河畔的书摊,蒙巴特高地的街头艺术;有的在率领世界潮流的时装和香水;有的在色彩斑谰的夜生活;有的则在各种层次的商贸活动。
因此,上述分类决非定论,不过是借举例说明一点:都市旅游无固定模式。
或许,游客甲喜欢A型都市,游客乙偏爱B型都市, 游客丙则钟爱C型都市,各有所好。而同一城市,不同的内涵又吸引不同的游客。这折射出当今的世界都市和当今的游客需求,都是百花纷呈、多姿多彩的。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都市旅游业久盛不衰的重要基础。
三、都市在旅游业中的功能
都市旅游的魅力之一,在于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或“全国之最”都聚集在这里:
最大密度的人口;
最高的摩天大楼;
最大的城市广场;
最古老和最现代化的建筑;
最有名的历史名人故居;
最著名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
最高水准的博物馆;
最高品位的文化、艺术展览;
最完备和最先进的会议、展销设施;
最舒适的高星级洒店;
最佳的美食;
最新款式的时装;
最丰富和最新颖的购物中心;
最新的电影、电视和音乐、戏剧节目;
最激动人心的娱乐、体育活动;
最令人迷醉的夜生活;
最便捷的交通和通讯……
许多都市本身的知名度就是旅游吸引物。由于在教科书、小说、报刊、影视中,以及在师长、同学、亲友、熟人的口中,长年累月、反反复复地出现,早在大脑皮层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只要机会和条件兼备,便要到心仪已久的都市去旅游一番。即使仅仅为在人们提起话题时也能说一句“这个地方我也去过了”,便是一种满足。
各种诱人的“之最”和无可替代的知名度,常常使观光、商务、度假、探亲等各类旅游者,选择都市为他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是都市在旅游业中的第一功能。
第二,航空港、铁路、公路,有的还有海港,汇集于此,都市是交通枢纽,游客的集散地。即使都市不是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也须到此地转换车船或飞机,成为中转站。许多都市还是外国旅游者入出境的口岸。以此为第一站,向周边及腹地辐射;或由此出境,成为在该国旅游的最终站。
第三,都市又是旅游业的窗口。这里旅行社林立,有的还有旅游咨询机构和咨询电话,有可随手取阅的旅游资料,获得各种旅游信息,办理各种旅游手续。同时许多旅游设施及其服务,展示着当地或该国旅游业的总体素质。
四、上海的旅游吸引物
什么是上海的旅游吸引物?这是讨论多年的问题,似乎也是个难题。因为,至今没有能够取得一致认同的看法。也许这一问题还得继续讨论下去。
在对外的旅游宣传给人的印象中,上海旅游界最常打的“王牌”是“万国建筑博览”。外滩和分散在市内一些区里的各种样式的外国建筑,是许多上海人引以为骄傲的。其次还有豫园、玉佛寺等。
可是,在我曾陪同来沪访问的外国人中,无论来自欧美或来自亚太,很少听到他们主动赞赏这些景点,似乎他们并不像我们自己对此那么看重。
上海现存的外国建筑,仅是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这百年间出现的。而在外国,尤其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古建筑,还可往前延伸数百年,历史跨度更长,品种样式更齐全,哥特式、巴罗克式,以及更早的罗马式,成群地完整地保存着。遍游世界的国际旅游者,自然不会那么在意上海的外国建筑。
至于豫园、玉佛寺等,以上海为入境第一站或仅作上海一地游的外国游客,是会感兴趣的。但若在中国其它地方已游览过园林和寺庙的,则难以再次激发游兴。
然而,不约而同地,这些外国人对于上海人却怀有特殊的兴趣。他们认为,上海人是中国人中最容易与之沟通的群体。上海人思维活跃、开放,易于理解和吸纳外来的新鲜事物,能让外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能近距离地了解和感受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上海人既有东方古老民族的个性,又因有兼容的弹性而有能彼此相通的共性。
他们还认为,上海精美的食品和精致的商品是出自精明的上海人之手。开发浦东、改造浦西,浦江两岸呈现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上海人创造的奇迹。
近些年来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是外国旅游者所关注的。这里是他们窥视变化中的中国的最为敞亮和透明的窗口。他们把飞速变化的上海与上海人是揉合在一起的。
人是文化的载体。对人的兴趣实质上是对某种文化的兴趣。上海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业绩和生活习俗所体现的“海派文化”,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物。
不过,上海以外的国人对上海人的评价就不如外国人那么高了。他们誉毁参半,诸如“精明而不高明”之类。但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对于难于走出国门的大多数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可以感受某些异国情调。
国内旅游者更感兴趣的是上海目前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他们认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新一轮高潮已经转移到上海。新建的横跨黄浦江的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地铁,高架路,改建的外滩、人民广场、豫园商城,以及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一群群造型新颖的高楼华厦……其中不少是全国之最。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现代大都市的气息,便是吸引力。
当然,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孙中山、鲁迅等名人的故居,以外滩周末露天音乐会为代表的上海特殊的文化氛围,也是国内游客感兴趣的。
与外国人不同,国人往往将上海事物与人分别看待。尽管对上海人有各种不同的复杂看法,但许多人对上海货是喜爱的。于是购物便成了国内游客来上海旅游的目的之一,南京路上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大部分是外地游客。
虽然国内游客和外国游客对上海的兴趣如此不同,但上海的知名度则是国内外游客的共同吸引物。因为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在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上早已闻名于世。如果这辈子没有到过上海,将是一件遗憾的事。
五、上海都市旅游的独特模式
“东方巴黎”、“东方纽约”之类,1949年以前曾一度是上海的“外号”。也许起名者并无恶意,但客观上只满足少数崇洋者的虚荣心理,而其效果则将上海置于西方大都市的“复制品”的地位。现在,除偶有提起外,已没有这种说法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上海就是上海,全世界只有一个上海。
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动态的复合体都市。既是繁华的商贸都市,又是内涵丰厚的文化都市。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即使称不上购物天堂,至少也是购物胜地。目前正在策划筹建的多项大型游乐设施,又将为这座都市增添休闲娱乐的新内涵。
说它是动态的,因为虽然世上许多都市也在变,但变化速度之快,变动程度之广之深,难与上海匹敌,犹如用照相机拍摄正在飞快动作的物体,快门的速度赶不上物体变动的速度,形成一张有强烈动感而呈模糊状态的照片。按国外某些旅游宣传理论来说,“模糊”便是吸引力——若想看个究竟,请君到此一游。
正因为处于急遽变化的动态,新旧交替与新旧并存的历史特征便十分突出。这无论在上海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或是在上海的地形地貌、建筑格局,以及各种具体事物,都无不生动地显露着。
上海是富有个性的。与国际接轨不等于抹杀自我个性。但要强化这一个性,创造都市旅游的独特模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深层开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之外的,以人为主体的第三资源——社会资源。借用外来游客的眼睛去发现我们因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长期被我们自己忽视的资源。进一步加工完善“做一天上海人”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参与上海市民生活可以24小时,也可以8小时、4小时或2小时。在新的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下, 恢复和重新设计制作参观工厂、企业、乡村、幼儿园、敬老院、公共设施、农贸集市等旅游项目。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旅游者与上海人面对面地直接沟通。
(二)发掘文化资源,提炼独特的海派文化,不断提高都市的文化品位。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向旅游者开放。在众多民间收藏的基础上,创设多座专业博物馆。街头、公园、广场和某些建筑物外墙,增添雕塑和绘画。在继续办好外滩周末露天音乐会的同时,选择适宜地址,为画家、艺术家、市民和游客开设周末画市和艺术品跳蚤市场。在街区大动迁中拆除的古旧建筑,择其有文化价值者,集中一地按原样拼装复原,即是一处高品位的博物馆。
(三)目前正在市区周边筹建的多项人造景观和游乐设施,务求少而精。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规模、数量,确定主题和创意设计。除模仿美国迪斯尼、日本海洋巨蛋和深圳世界之窗之类,还需至少有一项唯上海独有的、世界一流的全新项目,并以此作为上海旅游业标志性、支撑性的吸引物之一。
(四)将“购物天堂”定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集中上海在设计、生产、销售方面的强大优势,向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和诱人的旅游产品。使“购物旅游”成为上海的特殊旅游产品,恢复曾经达到过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40%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攀升。
(五)加强文明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无论空气、河水、噪音度、地面环境,都需进一步净化。尤其是一些街道里弄、建设工地的脏乱死角必须消除。大力保护和扩大绿化面积,限制新建项目的建筑密度,留出充足的绿色空间,逐步提高全市人均绿化占有率。部分市民欠雅的谈吐举止需要克服。以目前正在推行的“七不”为起点,逐步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创造优美高雅的旅游软环境。
本稿收到日期:199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