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小学生论文,心理辅导论文,团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0-0007-05
一、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背景
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缘于对“三个着眼于”的思考。
第一,着眼于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心理教育自身不断发展、推陈出新的需要。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已逐步成为西城区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并在诸多小学已取得一定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之后,我们即刻意识到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它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实效性,使教育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内容,同时教育目标又将促进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广泛调查和认真研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结合点,即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和功能,达到促进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提高的目的。
第二,着眼于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入学后,伴随着各种学习活动,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及个体与学习环境之间,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把握住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键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
大量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偏差的学生,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学习要求、学习任务等的不适应,对于学习缺乏效能感。例如,在日常学习中,他们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又未得到及时与有效的辅导而感到无助;进而由于遭遇他人的鄙视、冷漠导致自卑等。而这些又都与学生元认知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强如何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展元认知策略,促进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研究和实践,以摸索相应的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
第三,着眼于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非常注重开发学生更深层的潜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以及自身的认识和调控。而如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便显得格外迫切了。
2.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运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服务于“提高小学生习适应性”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探索实施的步骤、技巧和策略;探索如何发展元认知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3.理论基础
(1)学习适应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本课题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试》为测量工具,调查实验对象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现状,从而发现薄弱人群和薄弱项。继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非量化资料的收集作出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并参考《学习适应性测试》中所构建的相关因素,实施恰当的团体心理辅导。
(2)元认知理论。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本课题在分解研究总目标时,便参照了元认知的构成结构,并且它是设计辅导训练策略的重要理论之一。
(3)自主学习理论。所谓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通常自主学习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
(4)学习策略的理论。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视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对解决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三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信息时代,个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才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注重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其主动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的意识及水平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学生反省自身掌握学习策略情况的能力,激发其努力寻找恰当学习策略的主动性。
(5)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课题正是针对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某方面问题,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予以及时有效的辅导与训练,帮助他们吸取新的思想与策略,以达到新的平衡。
(6)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团体辅导即将有着共同问题的人员组成同质小组,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澄清问题,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学习建立新的积极的思维与行动的方式。本课题正是将有着相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组成同质小组,进行系统、专项的辅导训练。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整体推进小组辅导训练策略的研究;采用团体辅导训练的方法对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同质小组成员实施干预;采用标准化的测量手段,筛选出存在学习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采用非标准化的测量手段对学生学习适应情况进行检测,以验证学习适应能力培养的效果。
5.研究对象
从始至终参与实验的学校共11所,共建立了12个辅导训练小组。涉及到二至六5个年级、12个班级的79名学生。
(二)研究程序
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研究重点主要通过文献法以及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实验教师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对学生的现状通过量化和非量化的手段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课题组完成选题的论证工作和整体实验方案设计;各实验校完成本校操作课题的研究方案设计,建立校级的课题研究跟踪档案和班级学生心理档案。
2.第二阶段:实证研究阶段
研究重点是运用元认知理论、学习策略等理论,进行以小组方式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提高的策略训练,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组织进行第二阶段的师资培训。
3.第三阶段:总结规律阶段
研究重点是理性地分析实证研究阶段的实践过程,分析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规律。主要开展的具体工作有:组织研究者进行后测,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者整理小组训练方案,并做好此阶段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实际效果
(一)研究出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群
解释:每个辅导小组的训练策略,都是针对该小组成员的问题特征而设计的,并且这些辅导是循序渐进的。
例如:辅导老师将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易被其他无关刺激所吸引的8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首先通过无目标引导下的双耳分听训练,考察受辅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辅导训练计划,通过有目标引导下的双耳分听训练,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学生抗干扰能力;接着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抗干扰自评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督;最终,通过在多种干扰源中进行读故事、讲故事比赛,进一步强化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实践证明,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对各科老师进行调查、访谈的过程中,普遍反映参加辅导的8名学生,在课堂听讲中注意力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辅导中,安排了效果检测的环节,即让这8名学生边听录音边做题。结果,有7名学生题目全部答对,这在辅导前是达不到的;通过自评表统计也能反映出8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和老师都普遍感到“双耳分听”训练策略是有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讲能力。
(二)某实验班的实验结果及解释
某实验班课堂倾听问题调查前后测对比统计(受测人数:43人,施测年级:二年级)
解释1:从前后测对比可以看出,有针对性的系统辅导与训练,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倾听问题的学生,起到了有效干预和改善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使学生有了课堂上专心听讲的意识,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倾听行为。
解释2:在前测中进行了“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标准化测验,呈现出该实验班学习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课堂上不善于倾听。后测显现出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以明显提高,表明他们的学习适应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证明了所进行的“在小组中训练学生掌握多感官参与的倾听策略提高学习适应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学用行为记录单”训练小组实验结果
行为记录单,专指对学生在上课听讲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期待行为出现的情况、频率所作的记录。辅导老师指导小组成员使用行为记录单监控自己上课专心听讲的情况,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讲习惯。下面是前后测对比的情况:
1.听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前后测对比和观察得出,学生在上课听讲过程中“想与上课无关的事”和“以学具当玩具”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上课主动发言的次数在增多,表明学生上课听讲的专心程度有所好转。
2.自我监控意识
在前测中,有62.5%的学生在发现自己上课走神时,会马上把精神拉回来并集中到课堂上,其他学生表示即便是想这样做但有一定困难。后测中只有一名学生表示集中精力有困难,其他学生都表示能较快地集中精力。
3.自我监控能力
在前测中,87.5%的学生表示为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想过办法。但通常是他控的方法,并且未在行动上予以实施。后测中显示,随着行为记录单的使用,学生们之间相互监督、交流,促使100%的学生不仅能够去思考提高自我监控能力的办法,而且能够实际应用和尝试这些方法。
辅导老师以行为塑造的理论为基础,借助自然记录单唤醒学生自控意识,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行为设计、强化自控行为、巩固自控成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
(一)发展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通过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行动的效果如何。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对此理论的验证和应用。本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分别从元认知的三个组成成分为切入点而进行实验。
子课题一——借助小组训练提高学生对“课堂听讲策略”的自我认识与调控的能力,它是以元认知知识为切入点。元认知认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子课题一注重引导学习者从了解目前具有的听讲策略及效果入手,激发学习有效听讲策略的愿望,尝试运用更多的听讲策略,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提高听讲的有效性。如,在“双耳分听提高抗干扰能力训练”等6个辅导训练小组中,辅导者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策略进行选取、调节和控制。
子课题二——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活动中“情绪体验”的识别与调控的能力,是以元认知体验为研究的切入点。例如“作业情绪图训练小组”,便是从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情绪情感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以情绪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审视自己的学习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后,有针对性地提高专项技能,进而发展学生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最终达到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的目标。
子课题三——在小组训练中提高学生学习中的“选择与规划的能力”,是以元认知监控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调控能力,训练恰当指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规划学习步骤、管理学习时间等技能。例如,针对学生存在的做事情没有时间观念、不会管理时间,采取了筹划完成作业次序训练;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遇到挫折时容易退缩,采取了分段完成作业训练;针对学生做作业时间特别长,总是一边玩一边写,采取了整理写作业环境训练和写作业专心指数自评训练;针对课堂上几个学生总是最后几个开始进行学习任务,有时还有不写作业的现象,采取了抗干扰训练;针对学生写作业不专注,不喜欢写作业,采取了延长写作业专心时间训练。在整个辅导训练的过程中,辅导老师始终在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规划高效的行为程序。因此,提高的不是学生某一项技巧,而是元认知中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薄弱环节通过系统的专项训练是能够得以提高的
通过对总课题下12个同质小组的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针对研究对象的问题特征,精心设计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专项训练,为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搭设了阶梯。由此可以看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我效能感差,出现对学习任务、学习节奏不适应等现象时,他们缺少的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能够针对他们的现状和已有发展水平,开展有步骤的训练。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伴随学习活动过程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要引导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递进式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反思意识的提高训练”,辅导老师首先通过呈现给学生一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反思自己以往解决困境时的思维与行为的习惯以及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改变现状的愿望;第二次小组训练时,辅导老师呈现了又一组困难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一套遇到困难时正确的思维方式,如反问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何事的哪个环节使自己感到困难的,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困境;第三次小组训练时,辅导老师出示的困境,则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困难情境,可以采用不同的求助方法,遇到困难时要选择恰当的求助方法;第四次辅导训练时,辅导老师则通过呈现的困难情境,使学生实践和尝试,利用已掌握的求助方法,选择、设计最适合自己的求助方案。整个辅导过程中的一系列困难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递进的趋势,贯穿了对学生进行学会克服困境专项训练的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辅导策略注重以活动替代说教的理念。运用以下五个技巧创设带给学生真切体验的活动情境
1.通过外在感官感受引发内在心理体验;
2.从学生内在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体验过程;
3.虚拟一个“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深刻体验;
4.将内隐、模糊的体验,转化为外显、鲜明的体验;
5.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使每个成员都能获得积极的体验。
而在外显的活动背后,蕴涵着一条清晰的辅导线,即:在活动中进行互动——在互动中产生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建立认知——在认知引导下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培养良好行为。
(四)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帮助同质问题小组中格外鲜明
首先,将有着共同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组成小组,成员会在互动中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是个别的,自己不是“异类”。在小组中他们可以尽情地倾诉苦恼,并得到同伴充分的理解,使他们在心灵上有了归属感;辅导老师同时对若干名学生进行辅导训练,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在小组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学生们无拘无束,相互启发,分享各自的智慧,形成共识。在相互鼓励、支持、竞赛和监督中,共同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困境,一起探讨和尝试应对的策略。
四、问题讨论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缺乏系统的学习策略的辅导,尤其是缺乏元认知的技巧训练,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本课题所开展的小组辅导训练只是进行了一些弥补性的工作,而且是针对某个单项进行的,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还远远不够。若能伴随着学生一年级至六年级整个小学阶段,各学科都能渗透或开设一些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内容,将更加有利于避免学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