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诗人金世熙与陶渊明的诗歌_归园田居论文

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论文,诗人论文,金时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千百年来,随着陶渊明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海内外,许多中外诗人不仅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有意学习、仿效陶渊明的隐德、隐趣,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也刻意仿效陶诗,从而使得崇陶、学陶成为中外文学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自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开创和陶诗之后,许多中外诗人也创作和陶诗,寄托自己对陶渊明高洁人品的敬慕以及对其亲近自然、归隐生活方式、追求心灵自由精神的向往,或在诗中刻意学习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中外诗人大量创作和陶诗,使得和陶诗成为中外诗歌创作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和陶诗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类诗体,不仅说明了陶诗的艺术魅力和诗歌价值,也说明了中外诗人对陶诗中所透溢的隐德、隐趣、诗艺、诗风及其诗歌艺术精神的一种肯定和崇尚。同样,通过和陶诗的创作,诗人们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学陶的情志和心灵世界。

在国外的和陶诗人中,15世纪的李朝诗人金时习是颇有成就的。金时习(1435—1493年),字悦卿,号梅月堂,又号东峰、清隐等。从生活道路来看,金时习在特定的时代中,坚定地走上了弃仕归隐的生活道路,崇尚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从其《梅月堂集》来看,他除了创作许多追求陶诗意境、风格的诗歌外,还创作了52首和陶诗,无论从和陶诗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在国外的和陶诗人中能与之相匹者是不多的。

一、金时习为何能写出和陶诗

时地睽隔的金时习为何能成为崇陶诗人?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之多的和陶诗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坚定地走弃仕归隐的生活道路,是金时习成为崇陶诗人、写出和陶诗的现实基础。

一个人所走的生活道路是由主观动机、客观原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众所周知,当年陶渊明归隐的主观动机固然是“性本爱丘山”,然而,促使他归隐的客观原因则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早年的陶渊明具有济世之志,“猛志逸四海”。它从29岁起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当时战乱不断,政治黑暗,“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陶渊明深感自己所处的社会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有志不获骋”。对于贤者来说,在乱世之中如何处世很重要,既要保持自己清高的品性,存身以成志,又要有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方法唯有“避世”隐居。陶渊明41岁起“拂袖辞归”。归隐后的陶渊明对复归自然很欣喜,后来在遇到火灾、灾荒、战乱后,倍感生活的艰难。他晚年饿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粱肉,劝他出仕,可他却不肯苟合,麾而去之,表现了君子固穷而不堕青云之志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所处的客观现实,对陶渊明坚定地走弃仕归隐的生活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于异时异国的金时习走上归隐道路的主客观原因,与陶渊明很相似。金时习出生士族家庭,生禀异质,幼时就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他在13岁时随名师金泮、尹祥攻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之作,15岁去汉城三角山读书堂学习,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文学知识的熏陶和培养,儒释道文化对他均有影响,其中儒家忠义思想在他削发为僧、佯狂出走前占主导地位。然而金时习生活在一个政治动乱的时代,1455年,金时习21岁时,世祖李瑈倚仗韩明浍等新兴势力,逼迫侄子端宗让出王位。当金时习得知世祖篡位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在他看来,世祖的篡位是不义的,大逆不道的。他闭户放声大哭三天后,将所读之书尽行焚毁,撕毁儒服,削发为僧,佯狂出走,开始了云游、隐居的生活。他曾拒绝应试、拒绝入朝为官。金时习聪悟绝人,才学过人,若非政局动乱,其在仕途上定将前途无量。那么,他的弃仕出走归隐是否是一时冲动呢?显然不是。金时习在《古今君子隐显论》中说:“圣贤之进退惟在义之当否,时之可不可。”“士之去就隐显必先量其义之适与不适,道之可行与不行而已。”(注:《梅月堂集》卷十八,论,《古今君子隐显论》。)可见,金时习是一位节操之士,他的弃仕归隐是全从“义”字出发的。当时象金时习那样反对世祖篡权,甘心放弃功名,在草野度过一生的还有元昊、李孟专、赵旅、成聃寿和南孝温,史称为“生六臣”。除了世祖篡位是金时习佯狂出走的直接客观原因外,金时习已经深深感到当时世道的险恶。他曾在一些诗中指出:“却说尘中不自由。”(注:《梅月堂集》卷四,诗,《清凉山一首》。)“俯瞰人环多少事,奔忙多劫不如归。”(注:《梅月堂集》卷一,诗,《途中》。)他在《宿山村》诗中写道:“世事浑无赖,人生且自宽。如何拂尘迹,高啸卧山峦。”(注:《梅月堂集》卷一,诗,《宿山村》)世道的险恶常使生于世的大丈夫无法一展抱负,在浑无赖的世道,有道之士唯有遁世,退居山林。金时习在《山林第二》这篇杂文中写道:“盖有道之士跧伏山林非所愿也,行道于世亦非志愿也”。(注:《梅月堂集》卷十八,论,《山林第二》。)

险恶的世道迫使金时习弃仕归隐,这种在特定的社会氛围下选择归隐的人生道路和陶渊明的归隐非常相似。金时习在出走前撕毁儒服,说明了在这乱世之中,他对儒家思想已由信任到失落。那么,金时习为何要削发为僧、佯狂出走呢?自古以来,隐士们就以奇异的性格、生活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刘文刚《宋代的隐士与文学》一书中就将隐士分为九种类型:深藏型、木讷型、孤介型、倨傲型、怪诞型、佯狂型、矫饰型、豪侠型、神秘型。金时习削发为僧、佯狂出走,既是他出走时的扮相,也是他后来隐居生活中的主要扮相,难道非要这种扮相才能出走远游归隐吗?的确,金时习以这种扮相出走正是他智慧过人的体现,也是远祸的一种手段。从《世祖实录》可知,世祖李瑈篡位前就对佛教极为诚信,(注:[韩国] 金英泰:《韩国佛教史概说》第四章,第132页。)这一点对于在汉城三角山读书堂读书的金时习来说显然是知晓的。世祖李瑈篡位后取消了排佛政策,实行护佛政策。由此可知,金时习出走时以狂僧面目现世,是为了自己的行动更自由,更有利于遁世。他跧伏山林,遁入佛门,隐世而居,既表示了他对世祖李瑈篡位的极端不满、誓不合作的态度,又是他远离乱世、归隐学陶的实际行动和步骤。当然,远离尘世后长期流连山水、隐居山林、寺庙、田园的生活,使得金时习更贴近自然,也为他崇陶、学陶、以诗寄情寓志、净化心灵世界获得实实在在的环境氛围和契机,使他逐渐成为一名崇陶诗人,写出如此之多的和陶诗。

第二,崇陶思想的影响是金时习成为崇陶诗人,写出和陶诗的思想基础。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影响中国文坛的诗人,也曾是一位影响朝鲜文坛久远的中国诗人。根据研究资料表明,陶渊明的一些作品大约在朝鲜三国时期(公元七世纪左右)已经在朝鲜士人中传播了。陶渊明高洁的人格、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在隐逸生活中保持本性、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很快就为同属汉文化圈的朝鲜士人,特别是那些失意的士人们认同和仿效。在金时习之前,陶渊明已深受朝鲜文人学士们的崇敬,在生活或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效法陶渊明的朝鲜文人大有人在,如崔致远、金富轼、陈、李仁老、李奎报、李穑、俞孝通、金克己、林惟正、康日用、金元发等诗人,在他们创作的汉诗中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隐德、隐趣的赞许和憧憬之情。十二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朝鲜文坛进入了所谓的“学苏时代”,朝鲜学士在广为传播的《东坡集》中不难发现,令他们敬仰的苏东坡在他的许多诗中表达了崇陶、学陶之情,这种间接影响使得朝鲜文人的崇陶、学陶跃上了一个高峰。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热烈赞许、积极效仿方兴未艾、蔚然成风。特别是进入李朝之后更是如此。确切地说,在金时习生活的前百年内,学陶、评陶、崇陶的朝鲜文人已相当多,较著名的文人有郑道传、权近、李永端、姜硕德、崔恒、姜希孟等。 这种现象说明, 在朝鲜文坛影响已近800年之久的陶渊明归田精神,在李朝取代高丽王朝的特殊历史时期, 仍强烈地影响着朝鲜士人的心灵世界,因为陶渊明的处世哲学完整地体现了道家融正义、生存、自由三者为一体的处世人生态度。陶渊明在乱世之中归隐的处世方式对朝鲜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朝鲜文人崇陶、学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波及、影响后人。在这种崇陶、学陶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金时习在世祖李瑈篡位后,马上剃发出家、浪游归隐,可见他是有思想基础的。从《梅月堂集》诗文来看,虽然影响金时习的中国诗人很多,如屈原、李白、杜甫、柳宗元、贾岛、王建、姚合、许浑、皮日休、王安石、陆游等,但是他受陶渊明的影响最大,这不仅体现在他毅然决然地弃仕归隐的选择上,而且体现在他大量的诗文创作中。金时习虽然遁入佛门,以狂僧面目现世,但他毕竟是远离尘世了,是一种归隐的体现,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看成一位心儒貌佛行道之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其主要内容是那些留连山水,吟咏花草鱼虫、风云雨雪、歌闲赋适以及抒发情志之作。其中效仿陶渊明诗作,追求陶诗意境、风格之作所占比例很大。比如在诗中直接赞美陶渊明隐德、隐趣的诗句就很多:“草荒陶径吟归去,花落祗园悟色空。”(注:《梅月堂集》卷一,诗,《排闷》。)“贫似陶彭泽,酣如阮步兵。”(注:《梅月堂集》卷一,诗,《达朝不寐向晓偶作》)“陶潜傲世那无醉,杜甫思君不废诗。”(注:《梅月堂集》卷二,诗,《闲兴》。)“窗畔折残陶令菊,壁间斜挂谢公巾”。(注:《梅月堂集》卷三,诗,《游仙宫赠柳别提》。)“行看篱下菊,缅怀陶渊明”。(注:《梅月堂集》卷三,诗,《九日》。)“弹琴和陶诗,不觉东方旭。”等等。此外,他还写了51首和陶诗,这都表明金时习的崇陶思想是很浓厚的,而这正是他坚定地走弃仕归隐生活道路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成为崇陶诗人、写出如此之多和陶诗的思想基础。

第三,长期隐遁山水田园,“以山明水丽自娱”是金时习成为崇陶诗人,写出和陶诗的艺术生活基础。

金时习乃天生之材,虽“七八岁通经籍,九岁占诗文,名动京师,”(注:《梅月堂集序》)然而他“本性癖好烟霞,嘲弄风云”,喜“以山明水丽自娱”。他21岁剃发为僧出走,非喜遁佛门所为,如前所述,实乃遁世隐居之良策。金时习在《上柳自汉书》中就阐明了自己的素好:“仆素不好佛老异端与髡者,伴髡本物外人也,山水亦物外境也,欲身游物外,与髡者伴而游于山水也。……倘佯烟霞,各乐其乐。”(注:《梅月堂集》卷二十一,《上柳自汉书》。)他在远离尘世之后,僻居山野,长期与山川草木、田园鸟兽为伴,使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地美丽、闲静,适宜自己的情趣。他的《千字俪句》就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在隐逸生活中的隐趣、隐德。如:“退卧荒林荣辱少,隐居幽谷无是非。”“颠醉眼前忘世事,缓歌楼上任斜晖。”“静中吟咏乾坤大,闲际逍遥日月长。”“逸醉安眠眠日月,优游闲咏咏朝昏。”(注:《梅月堂外集》卷之二,《千字俪句》。)他的生活经历与环境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直接的题材。在《梅月堂集》的15卷诗中,吟咏最多的是山川田园、风云日月、花草虫鸟,这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水自然的眷恋之情、陶醉之情、赞颂之情。贴近自然的隐逸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然之美,感悟到什么是人生的乐趣,他的“癖好烟霞”、“以山明水丽自娱”的本性得到了张扬。在这种隐逸生活中,他由衷地感到陶渊明隐德精神的伟大,陶渊明隐趣的佳妙。他的艺术生活的氛围与环境、情趣和追求与当年陶渊明何其相似。这必然使得金时习崇陶、学陶,而成为朝鲜文学史上一位真正的身体力行有成就的学陶诗人,一位和陶诗写得最多最好的朝鲜诗人。

二、金时习和陶诗与陶渊明诗歌之比较

陶渊明的诗歌和生活方式从唐代起,逐渐成为文人们推崇和仰慕的对象,特别是他的诗由于蕴含着弃官归隐、洁身自好、情寄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一直被中外诗人崇尚和刻意仿效。中唐诗人白居易退居渭上,杜门不出,醉酣终日,“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写成《效陶潜体十六首》,然而这只属于拟古诗。到了宋代,文人们对陶渊明更是推崇备至。大文豪苏轼在仕途上备遭坎坷,“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元祐七年,苏轼知扬州任上,作了《和陶饮酒二十首》,开了和陶诗的先河。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后,遂一一追和陶诗,共作和陶诗一百二十余首,在儋州自编成一集,并请苏辙写了《东坡和陶渊明诗引》。在苏轼的影响下,中外诗人中和陶诗者不乏其人,使得和陶诗成为中外诗人寄托感情的一种特殊诗歌类型。

在朝鲜文坛上,在金时习之前和陶诗者凤毛麟角。高丽中期文人李仁老只和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但是《归去来辞》不属诗的范畴。由此可见,金时习创作了52首和陶诗具有非凡的意义。下面列出金时习和陶诗的篇名:

《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注:《梅月堂集》卷四,诗。)、《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和靖节停云》、《和靖节时运》、《和靖节劝农》、《和靖节答庞参军》、《和靖节形影神三首》、《和渊明游斜川》、《和示周祖谢三郎》、《和渊明乞食》、《和怨诗楚调》、《和答庞参军》、《和五月朝作和戴主簿》、《和连雨独饮》、《和移居二首》、《和还江陵夜行途中》、《和春怀古田舍二首》、《和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和还旧居》、《和於西田获早稻》、《和於下潠田舍获》(注:以上和陶诗均见《梅月堂集》卷八,诗。)、《和渊明和柴桑诗》、《和渊明酬柴桑》、《和渊明和郭主簿二首》。(注:以上和陶诗均见《梅月堂集》卷十五,诗。)这52首诗分载于《梅月堂集》卷四、卷八、卷十五中,所和之诗几占陶诗的一半。

从形式上看,金时习的和陶诗除了在用韵、句数、字数上与陶诗相同外,在诗题处理上除了增加“和渊明”、“和靖节”、“和”等字词表明其诗性质外,还存在三种情况:1.有的诗题与陶诗诗题有只字之差。如《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陶诗诗题为《归园田居五首》;《和五月朝作和戴主簿》,陶诗诗题为《五月旦作和戴主簿》。2.有的诗题中省略了陶诗诗题中的姓或名。如《和示周祖谢三郎》,陶诗诗题为《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在这里,金时习将原诗题中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的名均省略了。《和怨诗楚调》,陶诗诗题为《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在这里,金时习将原诗中的庞主簿邓治中省略了。3.有的诗题省略了陶诗诗题中的年、月。如《和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陶诗诗题为《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金时习的和陶诗题省略了“乙巳岁三月”五字。象这样情况的诗题共有5首。 诗题与原诗题存在差异的情况说明:1.当时金时习所见到的陶诗版本很可能如此;2.因为金时习出走时“尽焚其书”,很可能为记忆之误,即便如此,金时习的记忆也是惊人的。

金时习的和陶诗也采用了序的形式,其诗序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序写于和陶诗诗题之前。如“岁晚居城东瀑布之顶,青松、白石甚惬余意。《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二是将序写于和陶诗诗题之后。如“《和还江陵夜行途中》,金鳌月夜探梅途中作”。金时习和陶诗诗序的内容主要是写自己的活动或感受。

金时习的和陶诗在内容上并不因为是和陶诗就受到陶渊明诗歌内容的约束而有局限,它虽然采用陶诗的原韵,遵循陶诗原句的字数,但是诗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状况和自己的感情。例如,从下表《归园田居》与《饮酒》的比较中,就可见到金时习和陶诗与陶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篇名陶渊明诗歌主要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 自述离开仁途,返归自然的乐趣.

《归园田居》其二 写归隐之后交游日稀及向往交友

的淳朴之情.

《归园田居》其三 写躬耕陇亩的艰辛劳动以及由衷

热爱劳动之情.

《归园田居》其四 写披榛探荒墟所见所言所感.

《归园田居》其五 写扶杖归来的从容之情以及与乡

亲友朋欢聚苦短之情.

《饮酒》其一 举邵生典故,叙讲衰荣无定时之理

和作为通达之人的自己的处世态

度.

《饮酒》其二 叙善恶报应虽不存在,但自己仍

要固守穷节之志.

《饮酒》其三 写千载以来道德沦丧,人人只顾

追逐世间外利,而百年之后又会

留下什么的感慨.

《饮酒》其四 以失群之鸟与孤松自喻,自己虽

然隐耕却要象松树那样保持高洁.

《饮酒》其五 叙写归隐之后领略到的自然乐趣.

《饮酒》其六 叙写自己被人毁誉,但仍然要学

夏黄公与绮里季,避世隐退.

《饮酒》其七 以秋菊作为自己高洁品格的象

征,叙写自己远离俗世饮酒赏菊

啸傲东轩的纯真生活.

《饮酒》其八 赞颂青松,叙已欲与之相倚之伴,

提壶远望,不为世事所羁之情.

《饮酒》其九 叙写田夫劝说改道而"汩其泥",

而被自己婉拒之及再表坚定的隐

耕志向

《饮酒》其十 叙写自己入仕的原因与所历之风

波,以及应息驾归隐之情.

《饮酒》其十一叙写颜回、荣启期虽为仁为德,以

己一生的困顿获得美名,然而死去

何所知?因而人活着应该称心.

《饮酒》其十二以张挚、杨伦二人归隐为例,再一

次表达自己走归隐道路之志.

《饮酒》其十三以醉士醒夫不同的情态作譬,表

明自己对二者的价值判断.

《饮酒》其十四叙述与故人饮酒的情状与乐趣.

《饮酒》其十五叙述自己贫居而趋老,如果不抛

弃穷困与显达的思虑,便有负襟

抱.

《饮酒》其十六叙述自己早年志趣与功名无成之

经历,再表固穷之节操与缺少像

刘龚那样知音的悲哀之情.

《饮酒》其十七以庭兰自喻门第与品格的清高以

及自己迷失故路、觉悟当归耕的

情志.

《饮酒》其十八以扬雄受酒及鲁公问柳下惠典,

阐述收受友人赠酒馈物的原则.

《饮酒》其十九叙述自己出仕而最终隐的过程

以及归耕十二年来"浊酒聊可恃"

以艰苦生活.

《饮酒》其二十叙述道义传统自古至今一直破败

和自己由此醉酒的原因.

篇名金时习和陶诗主要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 自述归隐穷居耕读之闲趣.

《归园田居》其二 写自己林泉独往、欲修高洁品性

和欲老林莽的感情.

《归园田居》其三 写跋陟南岳,日晚斫苓归的艰辛

和岂嫌俗氛的感情.

《归园田居》其四 写蜗居僻处,聊足自娱、心闲万事

之情.

《归园田居》其五 写仰慕贺知章,虽无印绶荣,心闲

万事及自我寻闲趣之情.

《饮酒》其一 叙述世道多险恶皆因世无周也之

故及自己取醉度乱世之情.

《饮酒》其二 叙述自己在考槃间空言文寂的

情状和继承儒家传统的志向.

《饮酒》其三 叙述大道不行时藉酒去虑,自饮

逍遥的情状以及时过而功名无成

的叹息.

《饮酒》其四 以星月乌鹊蟋蟀起兴、岁暮空自

悲,表达了要象留侯、渊明那样归

隐,在青山中逍遥.

《饮酒》其五 叙写归隐山中,领略醉酒之真趣.

《饮酒》其六 叙写众人竞喧乃为是非誉毁,大

道既已沦没,也毁誉功名,故发言

须慎.

《饮酒》其七 以秋风凄凄微霜凋菊为象征,叙

写独鸟知还、凤鸟翔不下的险恶

氛围,而自己归隐,足慰平生.

《饮酒》其八 赞颂松桂、桐梓坚贞品格,叙己意

气瑰奇,唾谢人世之情.

《饮酒》其九 叙写自己归卧北窗,与世相违,虽

众人讪我,劝我汩其泥,而我有君

子刚强之志,归隐而不迷之情.

《饮酒》其十 叙写穷途之时,物固有遇,而我却

行乐自赏,甘愿寂然独居之情.

《饮酒》其十一叙写世人在世,须安驱大道,既已

无所成,将退归山林之情志.

《饮酒》其十二写趾、孔孟,彼此一时,皆因运

命,由此再表自己乘化终归之志.

《饮酒》其十三叙写自陶然于醉乡及由此领略到

的真趣.

《饮酒》其十四叙写众人醒而乱,我醉实有欢,再

表辞世归隐取醉度生之志.

《饮酒》其十五叙写自己取醉卧林泉之志,虽人

生不满百,若放旷适意足可珍惜

之情.

《饮酒》其十六叙写自己归隐后撰诗,读书交友、

饮酒、劳动、赏菊之情志.

《饮酒》其十七以云风起兴,叙己自乐天地中、独

酌樽酒,归隐而不问世事之情.

《饮酒》其十八叙写对得失祸福相倚的认识,再

表人生如梦之喟叹.

《饮酒》其十九叙述读书仕进皆为名利,然身处

是非毁誉之世,莫如乘流归隐、醉

卧度生.

《饮酒》其二十叙述羲皇逝已久,道义难挽回,不

如像陶渊明那样退避山林田园,

自适其乐.

从上表《和归园田居》、《和饮酒》诗与陶诗在内容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到,金时习的和陶诗虽然有的篇章在意脉上有承陶诗内容之隐迹,但基本上还是从多方面反映了归隐之后自己的思想、生活、情操和志趣,他的和陶诗的内容是现实的、充实的,充分反映了隐逸诗歌在内容上的特点。金时习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崇陶、学陶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的内容完全取自自己的隐逸生活和感情,《和归园田诗五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从内容比较来看,陶诗充溢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故其诗歌意象大都与田园生活相关。如方宅、草屋、后檐、堂前、穷巷、深巷、远村、墟烟、狗、鸡、桑麻、豆苗等;而金时习的《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中则充溢着山林生活的气息,其诗歌意象大都与山林有关。如水石、寒岩、南山、九渊、溪水、溪石、松竹、林莽、松窗、野鹿、山鸟、狐免等。陶诗中体现的是“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隐居生活的意境,从诗中尚可看到人间的烟火:“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孤独时尚可与邻人“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无聊时想远足,则可“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为家人糊口,还亲自参加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荒南野际”。而金时习的和陶诗中这种“结庐在人境”的隐居生活景象就见不到,让人见到的是他深居山间、与世隔绝而独处的隐逸生活景况:他“卜筑依寒岩”,(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萧条一蜗居”,(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他与野兽为伴,“野鹿驯阶前,山鸟鸣檐前。”(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他的日常生活内容是:“凌晨陟南岳,日晚斫苓归。”(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寻芳东涯间,采药南山颠。”(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散心时“林泉聊独往,一迳苑木深。一迳松竹长,一径曳屣行”。(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静心时“我坐碧山屏,月为清夜烛。”(注:均见《梅月堂集》卷四,诗《和靖节归园田诗五首》。)陶渊明、金时习虽同为隐逸诗人,由于生活内容和感情的不同,铸就了不同的逸品,陶渊明犹如那依依墟里烟似的,显得那样飘逸、静穆、旷达,无论是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都是一种纯粹自由情节的体现,他在对田园生活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一种飘逸潇洒的风格。而金时习虽高蹈遁世、笑傲山水。但由于他个性放狂诙浪,与清冷孤寂的生活形成不谐,无论他是“林泉聊独径”,或“危坐如枯株,时复卧溪石”,他内心总有一种不平之气,一种躁动不安。虽然他努力追求一种闲静清淡的生活境界,却不时会“狂呼问古人”。他犹如那坚挺山岩的孤松一般,显得豪隽、萧散、冲远,他在对山林行旅生活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一种疏野狂逸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古淡净洁,金时习和陶诗语言古朴放旷,陶诗气韵清新,金诗气韵跌宕。

三、金时习和陶诗的艺术价值

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以其独特的内容、情感、风格在文化长河的浪淘中没有被湮没、沉埋,相反,正像大浪淘沙后的金子耀眼光彩,弥足珍贵。这些和陶诗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诗人陶渊明对异国诗人在人品、诗品上的巨大影响,反映了中朝两国自古以来进行文化、文学交流的客观事实,而且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朝鲜诗人对异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学习精神。金时习创作的和陶诗在朝鲜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正是金时习对陶渊明人品、诗品的接受和转化,才使得这束和陶诗之花在朝鲜文坛上那样耀眼。在世道险恶的社会里,金时习崇陶、学陶,弃仕归隐,这52首和陶诗不就体现了他在乱世之中的处世态度和襟怀吗?不也体现了他那开放性的文化意识吗?封闭的山林并没有封闭住他向异国优秀诗人学习的情志。他的和陶诗正是通过主体的超越精神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宣泄而出的结晶,他学陶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在朝鲜诗人中罕无匹俦,随着中朝文学的双向交流,金时习的文学作品必将引起研究者更大的兴趣,随着对他和陶诗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全面研究,他在朝鲜文学史上,特别是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必将愈益被人正视。而在中朝文学比较中,他的和陶诗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标签:;  ;  ;  ;  

论朝鲜诗人金世熙与陶渊明的诗歌_归园田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