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化学的实验分析及实验教学方法的建议(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试剂论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Ⅰ)——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教法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教科书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学科的开设,本单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单元,学生理所当然地需要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途,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一些化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得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本单元教材(人教版)共设计了6个演示实验、2个活动与探究。

一、演示实验分析与教法建议

[实验1-1] 固体块状试剂的取用

实验分析 固体块状试剂的取用是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操作方法。应让学生掌握以下四点基本要求:试管横放;用镊子夹持固体试剂;将固体试剂放在试管口处;将试管缓缓直立。

教法建议 ①教师在演示时,应分步给学生加以说明。最后将实验的操作步骤总结成几个字,便于学生记忆:一横、二夹,三放、四慢立。如图1所示。

图1

②在此基础上,最好再给学生演示一个反实验:取一支破底试管(不要告诉学生),直立持在手中,用镊子夹持一块金属块(或石子),在试管口垂直投入,则金属块或石子从试管底部穿过落在桌面上,如图2所示。教师追问:试管为什么被砸破了?怎样才能使试管不破?这样学生会深刻记住固体块状试剂的取用方法。

图2

[实验1-2] 固体粉末试剂的取用

实验分析 固体粉末试剂的取用,一般有两种方法,即药匙法和纸槽法,操作应注意以下四点:首先应将试管横放或倾斜;然后将盛固体粉末试剂的纸槽或药匙送入试管底部;将试管缓缓直立,使固体粉末试剂落入试管底部;最后将纸槽或药匙从试管中抽出。

教法建议 教师在演示时,应将每个操作步骤向学生交待清楚。最好再补充一个反实验,对学生进行告诫:取一支刚清洗过的试管,在试管口放入固体粉末试剂,再缓缓将试管直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追问学生为什么,最后得出固体粉末试剂的正确取用方法。

[实验1-3] 定量液体试剂的取用

液体试剂的取用 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估量取液和定量取液。在定量取液时,还要用到量筒(或量杯)和滴管。应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四点:量筒或量杯一定要放平;注入量筒内的液体试剂必须小于取液的量;用滴管逐滴滴入液体试剂至要取用的量为止;在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量筒中液体试剂的凹液面底部对齐。

教法建议 ①教师应将基本操作方法一一向学生介绍清楚,并总结成几个字,便于学生记忆:“一平、二注、三滴、四看”。

②应再补充演示估量取液的基本操作方法,这样对试剂瓶的拿取方法,也补充进去,使学生对液体取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估量取液的基本操作方法可总结成几个字:一倒、二对、三靠、四抬、五刮。一倒——试剂瓶盖倒放在实验台上。二对——手心对标签,防止标签被损坏。三靠——试剂瓶口应靠着试管口。四抬——将试剂瓶底部抬高,使瓶内液体试剂流入试管里。五刮——停止注液后,应将试剂瓶口上的残留试剂,刮入试管内。估量取液,在未标明数量时,一般应取最少量,或以1mL~2mL为宜。

[实验1-4] 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分析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以下业酒精为燃料,最高温度可以达到800℃。它由灯身(壶)、灯帽和灯芯管三部分组成。市售产品现多改为塑料灯帽,其规格以酒精容量(mL)表示,最常用的有lOOmL和150mL两种。酒精易挥发、易燃,故在使用时,应多加注意。

图3

教法建议 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将酒精灯的正确和错误操作,一同绘制在投影片上或是做成一个课件,供讲课时使用,如图3所示。图中:酒精灯只能用火柴点燃,不能对点。酒精灯只能盖灭,不能吹灭。不可以在酒精灯燃着时向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好灯帽,不能不盖。在加酒精时,只能加到灯壶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许加满或过量。

演示酒精灯火焰的构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用硬纸片或火柴梗实验时放入火焰中要快。②火柴梗或硬纸片的位置,一定要与三部分火焰均有接触。③将火柴梗或硬纸片取出时,一定要快。千万不要等燃着了,再将它取出。

[实验1-5]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方法

实验分析 试管中的液体,一般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试管中所盛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度管高度的三分之一。加热时,应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中上部,一般在离试管口四分之一处;试管应稍倾斜且管口向上;管口不能对着别人或自己。加热时,还应使管内液体各部分受热均匀,可先加热液体的中上部,再慢慢往下移动加热下部,并不时地移动和振荡。

教法建议 教师在演示这组实验时,应向学生交待清楚以下几个问题:①不能用手直接拿试管加热(即使是短暂加热,也不能手拿)。否则,常会因烫手而使试管脱落摔碎。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一定要从试管底部套入,不要从试管口套入。否则,易将试管夹上的杂质,刮入试管内。

③注意试管夹夹持部位,不要离试管口太远,试管不要直立。

④在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别人或自己,以免液体溅出将人烫伤。特别是盛有强腐蚀性的溶液时,更应注意。

⑤加热时,不要集中加热某一部分。否则,液体局部受热,产生蒸气,将冲出试管。

⑥在加热时,一定要使用酒精灯火焰的中外焰相接处,因为这里的温度最高。千万不要用焰心或外焰尖端。

[实验1-6] 实验仪器的洗涤

仪器的洗涤 实验仪器的洗涤应根据试管内壁残留物的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用两种方法。

①冲洗方法——玻璃仪器内壁的残留物,一般均为可溶性物质,用水冲洗几次即可。为了加速残留物的快速溶解,还必须进行振荡。其方法是:往仪器中注入大量(不超过容量的1/3)的水,稍用力振荡后,将水倾出,如此往复冲洗几次。

②刷洗方法——如果容器内壁有不易冲洗掉的物质,可用毛刷进行刷洗,利用毛刷对器壁的摩擦使污物去掉。

试管刷应选用直径略大于试管的直径。这样有利于对管壁上污物的摩擦,但无顶毛的管刷,不能选用。

刷洗:试管则在试管内应做上下移动和转动,使粘有污物的地方,均能被刷到,如图4所示。

图4

冲洗:刷洗后的试管,将水倒掉,再用清水冲洗几次即可。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常犯的错误如图5所示,希望教师注意,并随时加以纠正。

二、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分析与教法建议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分析 这个探究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的物理性质。然后将蜡烛点燃,再让学生观察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当蜡烛熄灭之后,再进行观察。最后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法建议 点燃前主要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找出各种蜡烛让学生进行观察,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①蜡烛组成——石蜡、棉线。②蜡烛颜色——自身为白色,也有被染成各种颜色的。③蜡烛形态——一般为大小各异的圆柱状,但也有球状、花盆状、链花状等。④蜡烛硬度——硬度较小,指甲可以刻划。⑤蜡烛延展性——压不成薄片、拉不成细丝。⑥蜡烛密度——较水轻,能浮在水面上。⑦蜡烛的溶解性——不易溶于水。⑧传导性——不导电、不传热。⑨熔沸点——熔沸点较低,一加热,就能熔化。

蜡烛在点燃中的探究:①蜡烛的变化——液态、蜡盆、蜡泪、蜡盆开口、体积变小、棉线芯变化等。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蜡盆与蜡泪形成的原因,并进行实验。②火焰的形状——几层、每层颜色、每层的温度、火焰的形状、摆动的原因等。③借助其它物品的探究——玻璃片插入中焰、干燥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用石灰水浸过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将燃着的蜡烛倒立等,看看又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蜡烛熄灭后的探究:①蜡烛形态变化——大小、空盆、蜡芯颜色、泪珠形状等。②白烟的性质。在这里教师可以补充“母子火焰”的实验来进一步说明蜡烛的固、液、气三种状态,哪部分在进行燃烧。

图5

注:若要演示“母子火焰”,使用市售的蜡烛不行。教师应自制专用粗芯蜡烛,蜡芯应是市售的3~4倍。

(2)对我们呼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教法建议 这组探究性的实验,在北京市生物教材中,已经作为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师生反映由于左右手的不协调,实验经常出现差错。针对上述不足,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6所示的改进。操作如下:

图6

①学生在a管进行呼吸。吸气时,空气进入A号瓶;呼气时,气体从B号瓶排出。经过多次呼吸后,即可观察到下面现象:在A号瓶内,石灰水不变浑;在B号瓶内,石灰水则变浑。②将A、B号三角瓶上的双孔胶塞拔掉,分别用点燃的木条深入瓶内检验。木条在A号瓶内继续燃烧,而伸入B号瓶内则立即熄灭。③填写实验结论。

标签:;  ;  ;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化学的实验分析及实验教学方法的建议(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_试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