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纺织业亏损现状、原因及对策调查与思考_河北经济论文

河北省纺织业亏损现状、原因及对策调查与思考_河北经济论文

现状#183;成因#183;对策——对河北省纺织工业亏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纺织工业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50年代末期以来,纺织工业曾是河北省的利税大户。以1980年为例,全行业实现利税8.5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18.01%。1985年利税总额虽有所下降,约6.7亿元,仍占全省利税总额的11.32%。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纺织工业的经济效益日趋低落,以致出现全行业亏损。

一、河北省纺织工业亏损的状况和特点

近年来,河北纺织工业的亏损存在以下的特点。

1.亏损企业较多,国有企业亏损额比重大,并有逐年增加趋势。

1992年河北纺织全行业的亏损面为37.2%,亏损额为17638万元;1993年亏损面为50.5%,亏损额为45107万元;1994年1-11月,亏损面为46.79%,亏损额为17963万元。

在这些亏损企业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占8.45%、30.28%和61.26%,其平均亏损额分别为985.17万元、403.70万元和183.08万元。两组数据呈帕累特分布特征,即少数的大型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在全部亏损中占绝大多数。在全部亏损企业中,国有亏损企业占64.8%。其中,大型亏损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例为91.7%,亏损的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74.4%,小型亏损企业中,国有企业占56.3%。这说明国有大型亏损企业是亏损问题的主要矛盾。

2.亏损额和亏损面呈现明显的行业特征。

在河北纺织工业中,盈利的行业是棉纺织业和化纤业;亏损的行业主要是毛纺、针织、丝织、纺机以及棉纺织业中的棉印染业和棉制品业,若按亏损额排序,1993年全省亏损最大的是毛纺织业,约占全部亏损额的20.15%;其次是针织业,约占16.87%。若按亏损面计算,毛纺织业的亏损面为83.33%;其次是丝绢织业为71.43%;再次为针织业约65.45%。

3.在棉纺织业中,小型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河北棉纺织行业是盈利的行业,但是,由于该行业小型企业数量多,且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因此1993年棉纺织业的亏损面高达41.18%。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全行业的亏损额仅次于毛纺和针织业,居第三位,约占全部亏损额的16.33%。

4.在纺织产品结构中,上、下游产品盈亏明显。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为生产上游产品的企业盈利的多,直接面向消费品市场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亏损的多;以“两纱两布”为主要产品的棉纺织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大多盈利。而以直接面向消费品市场的针织业、服装业亏损企业较为集中;在棉纺织业内部,生产下游产品的棉印染业和棉制品业亏损企业也比较多。

二、河北省纺织工业亏损的成因分析

90年代以来,河北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急速下滑,以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棉花价格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上扬,使棉纺织行业利润大量流出,并造成了下游行业经营环境的恶化。

河北省1978年全省棉花市场价格为每担120元,1993年增长到330元,按全省用棉650万担计算,成本增加13亿元,再加上各种地方性加价因素,成本增加的幅度还要进一步扩大,例如1994年初部分纺棉的价格为600元/担。1994年新花上市,棉价继续攀升,已接近国际市场每磅0.75美元的价格。

随着棉花价格的提高,以棉纱、坯布为原料的针织、印染行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

2.纺织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致使低水平、低附加值产品过度竞争。

河北纺织工业品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行业内部结构表现为“两小一大”。“两小”是化纤生产比重小和服装行业的“龙头”作用小;“一大”是初、粗加工能力过大。在棉花供应日趋紧张的条件下,虽经努力已形成6万吨的生产能力,但仍不足以对全省纺织的原料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就服装行业而言,1993年纺织行业生产各类成衣3700万件,仅占全省生产服装2-3亿件的15%;又因产品档次等多种原因,其出口量仅占总产值的12.6%,这远低于全国服装出口占全部产量60%的水平。尽管“八五”期间全纺织系统对服装业的投资比“七五”增加了4.7倍,并形成了6000万件的生产能力,但是其龙头作用在近期内难有较大改观。另一方面,全行业初、粗加工能力过大,难以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例如,棉纺业每年约有150万锭的生产能力放空;印染业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针织业的年产量(折合用纱)在25-27.7万件,开工率在41-46%之间。

二是产品结构仍是初级产品为主。“两纱两布”等初级产品仍占居主导产品的地位,即使是出口产品亦是如此。若按纺织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衣着类、装饰类和产业类纺织品的比例为78:13:9,不仅远远低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各类产品各占1/3的水平,也低于全国三类产品75:15:10的平均水平。

三是企业规模有小型化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中小型纺织企业不断涌现。在原材料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大量发展小型棉纺企业就全局而言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经济的。

3.现有的技术改造步伐难以改变纺织工业行业结构落后的面貌。

进入80年代以来,河北纺织工业投入巨额资金,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工作。“七五”期间技改投资42亿元,“八五”前三年又投入29亿元,共引进先进设备1269台套,其中自动络筒机99台,清钢联20套,使技术装备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纺织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技术改造步伐缓慢,致使全行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难有大的改观。

4.全行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十分低下。

河北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老纺织基地,40年来曾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51-1990年国家给河北纺织工业的投资约59.38亿元,而1949-1990年全省纺织工业上缴的利润(不包括税金)约143.34亿元,为投资的2.41倍。由于企业盈利已大部分上缴,全行业及各个企业的发展后劲普遍不足。加之近年来全行业的盈利能力十分低下,1993年全省纺织工业的销售利税率仅为1.73%,资金利税率仅为2%,均大大低于当前银行的基本贷款利率,在这种条件下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纺织工业内部各个行业,造成亏损还有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因素。毛纺业的主要矛盾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难以适应市场精纺化和薄型化的要求。针织业由于现有产品差别小,而各类企业的成本构成不同,因此社会负担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产品难以与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竞争,致使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亏损面较大。印染行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少品种、大批量、长流程的生产工艺和装备,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当今市场的要求。

三、河北省纺织工业扭亏的政策选择

针对1993年以来全行业亏损的成因及纺织工业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河北纺织工业的扭亏工作,应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扭转全行业亏损局面;二是进一步从行业内部降低亏损面与亏损额。就扭转全行业亏损局面而言,抓好棉花供应,保证骨干企业的正常生产,应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棉花生产体制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再造,这一重大措施的决策有赖于国家的统一部署。

就第二个层次而言,努力调整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纺织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改善全行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应是各项政策选择的出发点。

1.抓好纺织原料的生产,大力发展化纤工业。

河北作为我国主要的产棉大省,首先要确保棉花的种植面积,稳定和提高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做好棉花收购、加工和调运工作,改变不适应棉花生产和流通的各种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化纤生产,则是缓解原料供给矛盾的重要环节。在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的进程中,协调地方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努力提高化纤生产企业的规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政府间的信贷资金,亦是提高化纤工业整体水平的可行选择。此外,积极开发利用河北的山羊绒、大麻、蚕桑资源,也是解决当前纺织原料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

2.扬长避短,积极调整纺织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

当前,河北纺织工业在行业结构方面存在的矛盾较多。但是就此可行的对策也较多,可能取得的效果也较大。择其要者,叙述如下。

一是巩固和发展棉纺行业,继续提高其整体水平。当前应利用棉价上扬的时机,加强行业管理的力度,依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生产条件差、难以维持的企业引导其关、停、并、转;对于尚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应大力发展与骨干企业的协作,并逐步形成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对有条件的棉制品和棉织企业,则应从扶植其开发与大型企业不同的差别化产品入手,逐步形成自身的优势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二是调整和改造印染业和针织业,发挥其现有的生产能力。印染业应积极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并辅以相应的技术装备,力争使该行业在新的组织和技术基础上求得生存和发展。针织业则应根据该行业工艺相对复杂和产品门类多、拓展领域广阔的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适应市场要求、开展有效竞争的根本出路。

三是大力发展服装业。当前应在面料的开发、款式设计和创立名牌上寻找该行业发展的突破口,工作的重点应是促使企业由加工服务型向开发经营型转变,积极开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并利用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市场的拓展,以发挥其应有的龙头作用。

3.抓住时机,加快纺织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首先,应从服装生产需求出发,大力发展服装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和配套产品,协调全行业的生产能力。

其次,积极开发装饰类和产业用纺织品。河北三大类纺织品的比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积极调整全行业的产品结构,发展非衣着类纺织产品,应成为全省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热点,发展的重点应是高质量高技术的非织造用布,把化纤品种的开发与产业用纺织品、装饰品用纺织品的开发结合起来。

再次,根据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纺织工业向前项和后项工业的延伸,是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途径。例如,日本的纺织企业向染料业,以至医药化工业延伸转移的比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进国家的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4.千方百计,搞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全行业的发展后劲。

在纺织行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如何走“以技改求发展”的革新之路,是当前扭亏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河北纺织工业的领导部门对“九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有了一个原则性安排:到2000年把棉纺绽子由目前的367万锭压缩到300万锭,在压锭的同时通过技改,力争使100万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0万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0万锭达到国内一般水平;与之相配套,要使精梳机达到800台,清钢联33套,无梭织机占布机总量的10%。对其他行业的技改工作也作了相应的安排。当前的工作主要是调动企业及其领导的技改积极性,解决好企业技改后的还贷能力问题,组织全行业的全体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加以落实。

要落实上述的技改目标,首先要落实技改的资金来源。就政策取向而论,以下的对策是可供选择的。

第一,充分和积极地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通过政府信贷和其他融资渠道,筹集技改的必要资金。

第二,就河北省而言,纺织工业仍然是全省的主导产业,为此,应积极争取省级财政的支持,通过设立振兴纺织工业基金等特殊办法和政策,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在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城市,可借鉴有些地方加工工业“退二进三”的途径,出让部分房产和地产,盘活国有资产,并以此为源头滚动已有的资产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的步伐。

第四,在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可通过出让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或用合资、合作生产的方式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充实和提高纺织工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总之,全省纺织工业技术改造任务繁重,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上述技改任务,似已无可能。因此,通过各种渠道推进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是合乎逻辑的思路。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标课题《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出路研究》的中间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郑海航)

标签:;  ;  ;  

河北省纺织业亏损现状、原因及对策调查与思考_河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