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现实批判”: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潘璟玲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摘要: 晚期资本主义为维护自身稳定而迫使消费者被迫成为了劳动者,消费由此成为新型生产力;由广告产生的影像景观带来了符号化消费;而鲍德里亚独到地将符号学加入到批判理论中的做法完成了从现实批判到虚拟批判的跨越。
关键词: 消费社会;符号;虚拟批判
1970年,41岁的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消费社会》。在这本书中,他不同于其他学者以“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而是从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将当时的社会形态定义为“消费社会”。
一、从消费到消费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的生产已经不是由消费者需求决定,也不是由资本家们决定,而是由整个社会来决定了。通过对当时的种种消费现象进行分析,鲍德里亚认为“富裕的人们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整个社会都在提倡消费,人们抛弃了新教伦理之下禁欲主义的节俭模式[2],转而开启了享乐主义的狂欢式消费模式。此时消费者眼中的幸福就是从消费商品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但这时消费俨然是满足生存需求的一种手段而已。
正如鲍德里亚讨论“作为生产力的象征和控制的消费”时的那样:消费社会意味着一种新型生产力的出现,此时消费正在取代生产,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最终构成了一种“消费力”,而与消费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下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特定社会构成了消费社会模式。“消费者被要求并被动员成为劳动者”,于是鲍德里亚鲜明地指出消费社会就是一种利用“消费”进行“社会驯化”的社会。[3]
二、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消费社会理论
1930年代的美国业已成为所谓的以消费文化为主而非生产文化为主的社会,此时一位在美国的欧洲学者在看到美国高度垄断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种种之后大为震惊,于是写下了《启蒙辩证法》中的第二章“文化工业: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成功地用没有梦想的艺术冒充了梦想的实现,成功地用戏谑愉快的放弃来补偿了放弃本身。[4]如上文所述,在生产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已经被运用到了消费领域当中。广告每天不断地在电视上告诉消费者穿什么好、用什么才能配得上自身地位,然而种种这些看似必须的“需要”实际上都是外部世界强加在人身上的。在生产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已经被运用到了消费领域当中。鲍德里亚认为符号体现了物品消费中的人际关系及其差异性,[5]消费的目的变成了符号。
由上可知,合理考虑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演化动力学过程的位移预测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重庆奉节县某滑坡作为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基于地质及位移资料分析,总结滑坡位移特征及主控因素;提出基于库水运行工况概化,通过GeoStudio软件SEEP/W模块获取各工况下的滑坡渗流场,并将其依次导入FLAC3D数值分析平台,获取滑坡位移场的位移预测方法;最后通过计算位移与实测位移的对比分析,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开发计算机软件,这是一类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这需要根据用户的相关需求和要求,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包括用户需求捕捉、对需求进行分析、进行相关设计、并且实现,接着进行测试。计算机软件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用户某些程序进行语言设计。计算机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为软件开发,软件都会存在着对应软件的许可,软件使用者只能在被使用的许可证同意的条件下对软件进行合法使用。
在消费社会中,对物的需求发生了错位,购买符号成为一种为达到构建身份差异欲望的工具,以此建立起社会分层。在文化工业理论中,产品实际上都是“同一性”的,而产品之间的差异仅仅起到区别消费者地位的作用。人的“物化”就是文化工业极力为垄断资本主义掩饰的真相,这其中蕴藏着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意识形态,而这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物的不同来体现。消费者通过消费象征“奢侈品”的符号,实际上只不过想要标榜自己的身份地位。炫耀性消费的逻辑表明,消费者消费的已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其背后的符号价值。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消费不同的符号来达到人群分类的目的,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开始从“商品拜物教”进一步异化了“符号拜物教”的深渊之中。[7]符号化的消费观,表明了消费不仅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行为,同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变迁。正是在符号意义上,消费同文化工业一道成为了社会的驯化机制。
费瑟斯通认为,广告宣传和城市建筑景观通过影像符号再生产了人们的欲望。[8]广告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激发了消费者的“自恋”,而消费者只有在符号层面上才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9]景观的丰富激发出欲望,人成为消费和劳动的结合体,由此消费社会完成了对消费者的驯化。鲍德里亚通过对购物中心、信用卡等具体消费场景进行分析,认为在消费场合中,商品的杂乱摆放以及与各种娱乐场合的结合都营造了某种“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消费者在无形中被鼓励消费多余商品。在这一点上,鲍德里亚显然是受到了文化工业对大众消费的心理操纵思路的影响,因为这两者都最终指向了社会对大众的欺骗。
三、超越现实批判,走向虚拟批判
鲍德里亚认为全新的消费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生产,在消费社会理论中,物的符号性在消费社会中凸显并且具有压倒其功能性的趋势。此时“生产”是符号的生产,“消费”是符号的消费,而符号的生产需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实现,同时意义的消费过程往往伴随着符号的生产。因此,伴随着物的符号化,鲍德里亚认为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
正如人们在消费万宝路香烟的时候,必然会想起广告片中那位英俊潇洒的牛仔骑在马背上驰骋美国西部草原的画面。鲍德里亚从符号学入手,认为物的实际存在让渡给了符号,消费者购买商品是想效仿广告中的“所指”,由此他突破了法兰克福学派将消费作为一个批判的对象的做法,而是将消费作为一种批判的视角。[6]
文化工业在生产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开始就抹杀了消费的自主性和自发性,以此来确保消费者行为能够始终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消费便不再只是生产的一个环扣,而是独立出来成为了社会运作机制,带有某种隐形意识形态的消费完成了同生产的平起平坐。
从文化工业理论到消费社会理论不过短短的27年,但却完成了批判理论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鲍德里亚新颖独到地将符号学的方法论引入到批判理论当中,加以考察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由此得出符号价值规律业已成为当时的社会主导规律。也正是由于其符号学视角,因此其研究的现实存在均被抽象化为虚拟实在——符号,而鲍德里亚集中火力批判地都是被他抽象化了的所谓的那个“符号”。在文化工业理论中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中的真实存在进行批判,然而在鲍德里亚眼中消费社会造成人异化的始作俑者已经从“物”转变为了“符号”,对符号的批判意味着消费社会理论实际是一种虚拟存在层面上的批判理论。相应的,从文化工业理论到消费社会理论就表明了从现实批判到虚拟批判的跨越。[10]在赞叹鲍德里亚的独到视角之余,这样的飞跃却让人兴奋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批判理论的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人的异化的不断加。
四、总结
不管是文化工业理论,还是后来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都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受到异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试图通过剖析社会加之与人的意识形态路径唤醒大众回归于自然本真的状态。消费社会从某一意义上来时,是文化工业向大众消费行为领域的纵深发展,社会文化正在起着深刻的意识形态作用。
一直以来,不断有研究质疑上述心电图标准,尤其是西班牙学者Bayés等[13]选取经MRI-MDE证实的下壁(15例)、外侧壁(9例)及侧下壁(21例)梗死共45例,其中5例“正后壁”(4区)为独立或主要梗死区,无一例出现上述“正后壁”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国内程流泉等[14]收集的1例经MRI-MDE(图1B)证实下壁基底部梗死患者,其心电图(图1A)也并未出现上述表现。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1,73.
[2][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上海三联书店,1986,4:135.
[3][德]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109.
[4][德]罗尔夫·魏格豪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上册)[M].孟登迎赵文刘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01):444-445.
[5]梅琼林.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J].学术论坛,2006,02.
[6]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2.
[7]方立峰.对消费社会的文化剖析与价值评价——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5:98.
[9]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54.
[10]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124.
标签:消费社会论文; 符号论文; 虚拟批判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