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结构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SPS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基于SPS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模型论文,竞争力论文,外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关研究和文献回顾

国外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出口数量与FDI的关系方面。早期研究者如Samuelson和Robert Mundell认为FDI会削弱东道国的出口贸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FDI促进出口的贸易理论很快成了主流理论,如Douglas D.Pwrris和Andrew Schmitz等提出FDI可以提高东道国出口的效率;日本学者小岛清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999年Muchielli和Chedor对这些文献做了综述,指出进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带来了本土企业所不具备的国际经验和知识以及更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一国的出口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FDI对出口的积极促进作用并非绝对的。Jun和Singh曾对30多个国家影响吸收FDI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实际的数据并不能证明这些国家的出口和FD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Hein(1992)通过对拉美以及东南亚各国数据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成功实施了促进出口政策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FDI,出口扩张的次序要先于FDI的增长。

国内关于FDI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文献和著作也非常多,研究面也比较广,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出口总量、结构升级和技术外溢出等方面。

陆继勇运用统计的方法论证了FDI对我国出口总量、结构的影响,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变量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此后很多学者纷纷就FDI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沈坤荣博士利用经济计量与分析的方法就我国引入的外资和进出口贸易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随着外资的不断流入,进出口贸易显著扩张。因为外资对国内出口的影响有两种效应,即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因此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江小娟考察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及其原因。通过对外资企业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例的纵向变化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地位变化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外商投资企业对扩大我国出口规模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奚君羊、刘卫江就FDI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指出FDI对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出口额与累积FD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刘恩专通过回归分析指出FDI对我国商品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根本转变。笔者将运用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方式结构两个指标来细致地分析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商品可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初级产品包括粮食和活动物、饮料、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和动植物油脂等;工业制成品按资本、劳动和技术三要素在产业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和密集程度通常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创汇能力差,而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经济学家通常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值中的比值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与FDI的相关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的FDI增长缓慢,多年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以后,FDI的增长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的3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606亿美元,增加了近20倍。与此同时,1985-1994年10年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始终维持在130-190亿美元的水平,虽有增长但份额不大,到2004年仅有400亿美元,是1985年的3倍。相比之下,工业制成品1985年的出口额也仅为135亿美元,199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至2004年猛增到5500多亿。这个数字是1985年的40倍还要多。

为了方便分析,设初级产品出口额为EXC[,t],制成品出口额为EXZ[,t],外国直接投资额为FDIt,根据1985-2004年的数据,建立模型:

由回归结果可得,当年FDI每增加1美元,我国出口就增加5.856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5.551美元,初级产品出口增加0.306美元。FDI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边际贡献率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边际贡献率之比为18.14∶1,所以FDI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拉动作用要远远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拉动作用。

2.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商品结构改善的贡献

出口结构是通过对商品的分类来表示的:出口商品主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一般来讲,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特别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表明该国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1)外资企业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高

由表1中的数据计算可知,自1985年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迅猛,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并且其增速高于同期总出口的增速,工业制成品在总出口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外资企业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直处在增长中,而内资企业不仅增幅缓慢,而且有的年份出现负增长(见表2)。

由表2中的数据可知,内资企业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不断减少,但其仍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出口份额不断扩大,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到2002年,外资企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超过内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利用表2计算出内外资企业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外资企业的贡献率始终为正值,而内资企业在1996、1998年出现负值,而同期外资企业的贡献率高达300%多,可见外资企业不仅弥补了内资企业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下降,而且贡献了全部的增长。综合分析,外资企业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出口结构优于全国水平,改善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

(2)机电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占出口商品的比例持续上升。外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

由表3可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重与外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都呈增加之势。199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到55.8%,超过内资企业,此后外资企业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机电产品所占份额不断扩大。1992年仅占35.1%,1999年超过50%,而到2004年这个比重高达70.1%,可见机电产品已成为外资企业的第一大出口商品。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迅速

外资企业突出的技术优势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呈现迅猛的增长之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6年的8.38%提高到2004年的28.07%,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均超过当年全国的平均速度,因而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不断上涨,由1995的半数左右猛增到2004年的87%(见表4)。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FDI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之间的关系,拟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1995-2004年的即期和滞后两年的FDI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据及其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组相关关系系数,如表5。

由表5可知,即期和累计的FDI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全国的比例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累计的FDI与其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存在时滞,也就是说外资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的累积才能发挥出来。此外,外资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之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说明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而这种促进作用并非仅仅由外资企业完成,相反,更多地体现在其他类型的出口企业上。这种现象称之为外资的溢出效应。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外贸出口方式的变化

出口方式主要分为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然后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的贸易方式。尽管无法统计出各年FDI中用于加工贸易的份额,但是依据我国外贸出口的数据及很多学者的研究,进入我国的外资大多是进行加工贸易。而且已不仅仅是中小型港台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大型跨国公司也主要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回顾我国历年出口贸易方式的数据,不难看出加工贸易在数量和增速方面要超过一般贸易(见表6)。

表6说明,外资企业已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这点由外资企业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可以看出,1992年时仅为38.72%,1996年超过60%,而到2000年高达70.67%。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虽然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很高,但是其加工环节的增值率却很低。夏虹在文章《发展加工贸易与优化出口结构相背离吗?》中做过详细的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外资企业的增值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与国有企业相差30%-40%。

四、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

外贸出口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本国开放外国市场时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现阶段衡量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两个:贸易专业化指标和显示性优势指标。

1.贸易专业化指标与显示性优势指标

(1)出口产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标(TSC)

又称“可比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的净出口额在该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而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产品在出口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按照市场交易理论,一国的产业或产品只出口不进口表示该产业或产品在生产效率或成本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外贸出口竞争力较强,可见,TSC指标反映了一国产业或产品的专业化程度。

(2)显示性优势指标

显示性优势指标有很多的表示方法,其意义基本上都是反映一国某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研究该问题时,一般都是采用巴拉萨(Balassa)提出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形式如下:

表示世界市场在t时期的总出口额。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某一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市场出口的比例,它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变动因素的影响,以相对量的形式较好地放映了该国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优势。一般而言,若RCA>1,则表明该国该产品或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反之,若RCA<1,则处于比较优势。但RCA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它只考虑了一个产品或产业出口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将进口这个很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当一国某产品或产业的出口量很大,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很高,但同时其进口量也相当大,占世界市场的比例也不小,甚至进口量与出口量相接近,此时就不能轻易断定该国是处于优势地位还是劣势地位了。

此后,Grubel-Lloiyd在Balassa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模型:

2.出口竞争力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模型检验

由于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所以在利用模型检验时需将外资企业创造的那部分出口额从我国总出口中扣除。这时TSC指标就修正为:

利用公式(3)计算得到贸易专业化指标,其中出口商品的分类按照STTC提出的标准① 划分。“0”代表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1”代表饮料及烟类;“2”代表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3”代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代表动植物油脂;“5”代表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6”代表按原料分类的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代表机械及运输设备;“8”代表杂项制品。

据表7可得:就各分类产品而言,1992-2002年间,我国出口贸易中有三类产品的TSC指标为正(除1996年外),分别是:初级产品中的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杂项制品,它们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他六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为负,也就是进口大于出口。除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指数略有上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基本保持不变外,其他各类产品的贸易指数均呈逐年下降态势。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分类而言,初级产品的竞争力指标除1992、1993和1994年为正外,在后面的8年内均为负,且越来越小;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指数在笔者所研究的11年内一直为负,且呈越来产品小之势。可以说,随着FDI的进入,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贸易竞争力都越来越小,并且出口小于进口。考虑到我国近年来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外贸地位越来越高,国内企业或行业基本上处于净进口的情况,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常呢?

构造检验模型,利用SPSS13.0回归计算得贸易竞争指数如表8。

由结果可知,大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FDI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初级产品是最显著的。可决系数高达0.78,正如模型显示,A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就下降0.253个百分点。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及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情况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与AFDI负相关的程度不如初级产品那么明显,但情况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分析中只有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竞争力与AFDI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模型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数据显示,AFDI每增加1个单位,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竞争力上升0.128个单位。

现在将其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外资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不仅指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品牌效应和国际化的营销渠道,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关税、所得税、在加工贸易领域的抵免增值税。而在实际吸收和利用外资时,地方政府往往实行更优惠的政策,给予超国民待遇。这些优惠政策使外资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提高了其出口份额和竞争力;二是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关联度低,带动效应不大。由于大量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从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包括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转移等效果不明显,技术溢出效应不大。所以对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及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外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商品结构比例和贸易方式的改变,而在出口竞争力方面,除了机械和运输设备外,外资实质上削弱了我国绝大多数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研究的11年期间,外资基本上都是起负作用,而且这个负数越来越小。这既与来华外资企业的性质和目标有关,更与我们对待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密不可分,正是在种种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以及不公平竞争的规则指引之下,严重地打压和削弱了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才造成了今天这一引资的尴尬局面。因此在今后的招商引资中要有所调整:一是引资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技术含量、管理经验和文化更加丰富的企业或行业,同时,加强其与国内企业的关联,促进技术转移,加强培训;二是要创造和切实实行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规则,对所有的投资者一视同仁,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同等对待。

注释:

①STTC将所有的贸易商品分为0-9的十大类。详细的分类如表7所示,联合国统计中一般将0~4类商品列为初级产品,将5-8类列为制成品。

标签:;  ;  ;  ;  ;  ;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结构与出口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SPS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