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买卖能真正达到改革目标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资论文,目标论文,买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7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国企重组推介会上,总资产达252亿元的104家北京市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整装"待嫁"。这只是目前全国出售国资热潮中的一景。那么,一系列国资出售方案和行动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国资买卖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改革目标?动机一:引进战略投资者
TCL集团在名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改制行动中,成功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日本的东芝、住友,香港的金山、南太和Pentel,它们通过现金购买的方式,共同持有TCL集团18.38%的股权。这五大战略投资者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技术研发能力强,与TCL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进入将加强TCL与它们之间的合作,迅速地提升TCL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TCL集团改变了一股独大的局面,其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完善。
引入战略投资者,借助其在产业层面上的优势(而不仅仅是资本层面),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赢利能力,促进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应该是众多国有资产进行买卖的最初动机。
动机二:避免一股独大
"一股独大"即国有资产股权过度集中,是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不高的制度性根源。由于国有股权的有效持有主体缺位,致使国有产权缺位,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导致国有产权虚置与内部人控制。这种制度的缺陷容易衍生经营者道德风险,使国有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丧失发展动力。一些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将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等手段对中小投资者进行大肆掠夺,甚至有一批上市公司被掏空。
实际上,我国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是建立在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基础上,因为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才导致了内部人控制。
战略投资者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从所有者"缺位"到所有者"补位"的角色。所以,"一股独大"仅仅是一种现象,并非问题的本质。
动机三:资产变现
在"国退民进"的大趋势下,国家或地方政府把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变现,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在国有资产变现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定价要合理,手段要公平。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运用优质国有资产高价变现的资金,一可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二可补贴或改善劣质国有资产以及银行不良债务;三可解决长期以来国有部门职工社会保障存在的"欠账"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将国有资本投资变现,使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政府集中精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可谓是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举措。
动机四:为寻租留下空间
最近,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处置国有资产的最新规划,其落实力度、速度和广度甚为罕见。在这些"甩卖"国有资产的吆喝中,一些人是出于公心,而另一些人可能是积极炮制"寻租"的机会。
国有资产无论是拍卖、兼并,还是破产清盘,都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过程。由于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特殊性,在出售之前还需要把各种产权界定或重新界定清楚,这显然是一个权利的分配过程。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过程,也就是滋生寻租机会和行为的温床。
从国有资产减持的实践来看,最富有操作性和借题发挥的寻租手法是协议转让和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