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栏目策划与设计的整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栏目论文,杂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杂志的诞生、兴衰与社会现状紧密相连,只有满足社会需要,它们才有生存的可能和价值。
其中,栏目策划与选题设计能否适应这种需要,能否展现刊物的特色,提高刊物的知名度,是编辑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换句话说,杂志的质量,不完全取决于所刊文章的质量,还取决于编辑质量,就是“系统的整体组合”的质量。这种组合质量,实际上就是篇章编排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这么讲:失去“组合性”特征,栏目时常会在刊物中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而栏目作用的充分发挥,取决于这种“组合性”特征的更高层次。所以,栏目整体策划与设计是否成功,对一本杂志有直接的影响。
如何策划设计一个好的甚至产生一点轰动效应的栏目呢?
且让我从编辑一年《爱我中华》栏目的亲身体会谈起。
(一)
1993年底,编辑部交给我组织编辑《爱我中华》栏目的任务。接此任务后,首先要搞清为什么要开避这个栏目?其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搞清楚了“需要”才能有明确的针对性。
在我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个最可贵的传统,然而,这些年来,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这个传统却愈来愈趋于淡薄了。各种各样有损国格的现象使人震惊令人痛心。爱国教育,不再是先觉者的呼吁,而已成为家庭的呼唤、舆论的共识、时代的呼唤。作为党刊,更应担负起教育广大党员的重任。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6000万人口就有280多万党员,他们是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分子,对他们爱国情操的教育要求更高。但由于多年来较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与距离感成了目前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教育的一大难点。知国才能爱国,忧国才能报国。于是,我确定出这个栏目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小见大地向广大党员展现中华民族每个时代的爱国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把爱国传统与现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反映爱国的内涵。进一步明确:该专栏是体现《支部生活》杂志特色的专栏之一,它对于该刊的整体特色起着其他专栏无法代替的作用。
接着开始考虑栏目制作的方式方法。
第一:确定栏目与具体篇章的关系。
这一步十分重要。一个栏目是否受读者的欢迎,往往反映了这个栏目有无生命力。爱国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如何使这个永恒主题旧意翻新?如何在浩瀚如烟的知识信息中选择一些独特的角度,捕捉挖掘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更新、更实用、更有价值的材料,吸引一大批对此栏目特别感兴趣的长期的、固定的读者?对一个编辑来说,赢得读者不仅仅是迎合他们的口味,还应具有提高他们素质的责任,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殿堂走去。如果能使宣传以合理、科学的角度延伸与展开,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又富于整体感与立体感,那么,这个栏目的策划才能令人耳目一新,在同类刊物类似的栏目中占上风。
基于此,我把《爱我中华》这个栏目与具体篇章的关系设计为:整体性系列。
即:把握“可受性”原则,通过精选许多大家闻见范围之内,或者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力图让读者觉得陌生中有熟悉,疏离中有亲切,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地揭示出不同时代的爱国精髓。这是栏目特色纵向主脉络。其横向脉网是,该专栏不但介绍中华爱国传统,还加入新时期爱国的内容,并给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处理好爱国传统教育与现实相结合的关系,论述今天的国情省情,分析问题与困难,希望与危机。因此,如果说纵向脉胳是专栏特色的“纲”的话,那么,横向脉网则是“目”,纲举目张,呈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相渗透、相呼应的专栏整体特色。在此前提下,该专栏所选用的文章必须鲜明地体现这一共性特色。
经过组稿前一番设计,这种有一定新意的爱我中华教育框架已经形成。确定栏目的整体风格之后,物色材料时,就要力戒说教,尽忌“长、大、空”求“精、新、短、小”有可读性知识性的文章,注意各篇内容,各种爱国知识的有机联系,尽可能把爱国精髓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于是,我在编排制作时,以一个系列分10篇展开;《祖国篇》、《公私篇》、《团结篇》、《自强篇》、《奋斗篇》、《勤俭篇》、《远看国情》、《近看省情》、《八名优秀先进人物访谈录》、《“爱我中华”知识有奖征答》。每一篇都以一到两篇理论分析文章来贯穿整版,并辅以生动的故事,精辟的格言成语,新款的说文解字知识点,以理服人,以例释理。
《爱我中华》栏目自1994年3月开办以来,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在反馈回来的读者该刊调查表里,他们写道:“这10组由一系列具有共性特色,又不失个性风格而组成的文章就象由同一主题,不同画面组合而成的画卷,真实可感地把丰富的爱国精神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受到教育和鼓舞,我们喜爱这个栏目。”我想,正是刻意追求的这种整体性策划,使《爱我中华》专栏产生了最佳教育和传播效应。
我以为,一个栏目特色的形成是不太容易的,但并非不可能。故专栏编辑在栏目策划设计的构思中,必须有自觉的特色意识,对专栏特色的形成进行综合设计,同步策划,注意整体效应。基于这种想法,在版式设计上,我自己动手,追求一种美感性原则,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
党刊的版式素来稳重,缺乏鲜明的特色,常给人一种轻视版式的感觉,这无疑削弱了党刊作为舆论工具的影响力。在当今报刊界激烈竞争的今天,党刊必须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路子,版式风格既要端庄严谨,又要平易近人,这才是明智之举。
设计《爱我中华》版式,我将一些新的合理的版式美化手法揉进这个栏目中:追求精细化,包括整体布局的匀称、每篇之间清晰的分割、题饰、标题上横竖排列交叉,需要突出的文字加框框环衬等手法。由于内容是相对专一的,因而也要求刊出的版面、位置和排版的格式最好也相对固定,以便读者阅读和剪辑。近一年连续不断地登载,读者逐渐熟知它,产生一种亲呢之情,乃至熟悉和亲近整个栏目也就很自然了。正是这种整体性追求,才体现出栏目策划设计的系统性意识和原则。
事实证明:精心一贯的版式设计顺应了读者心理,增加了材料本身的魅力,受到读者的欢迎。从这一点,我切身体会到,应鼓动责任编辑参予版式设计,责任编辑对栏目内容、读者要求等有更具体、深入的理解,因此,责任编辑从提高栏目的整体质量出发,往往能从较新的角度设计版式,或者赋予版式设计中的许多通法、惯例以新的定用。
我从编辑策划《爱我中华》栏一年的实践中感悟到,重视栏目策划设计的整体性有这么几点好处:
1、鼓励栏目编辑不断创新,工作更加自觉有序。
2、使栏目编辑硬着头皮集中精力在专栏方面树立起自己的拳头产品,借此使刊物的形象立起来,更加鲜明。
3、从整体上挖掘栏目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全貌,以此增加栏目的整体份量和实力。
(二)
策划《爱我中华》这个专栏的整体性特色,是在内涵及外延都比较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其实,大部分专栏的外延并没有严格界定,主题与题材的可选择性十分丰富。在此情况下,策划栏目的整体特色首先就得注意能否抓准一个选题,该选题的价值和效率为何?该选题的个性和特色怎样?该选题是否具有丰富的可分性?这非常重要。对某一方面的选题,如果仅仅将它简单地、固定不变地剖分成数量极小的层面,而不去或无法去作深入的剖析,那就很容易陷入选题雷同、从俗、一轰而上等毛病,自然也显不出栏目特色,更无从谈及栏目的整体性。
以我经营《粤海潮声》这个栏目为例。
“潮声”,顾名思义举凡广东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面的新动向新探索新经验都在报道之列。这种专栏很容易办成经验性栏目,编辑费神,读者不愿看。怎样策划选题,使这个栏目有血有肉?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机。
1994年~199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年。总结国企的改革经验,同样是党刊考虑选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文章难做,难点就在既要有理论指导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还要有可读性。三者结合得好,就能出好文章。问题在于,在此之前,党刊与企业界管理经营者打交道不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现状了解甚少,真可谓“人生地蔬”。我紧急动员脑中一切有关的线索并一头扎进经济类报刊里,仍然感到一筹莫展。目前国企转制的方式就有好几种,如何选择类型?选题的标准是什么?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思路出发,选择和发现什么样的作者来具体写?这些几乎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党刊以前也有些经济方面的话题报道,但多是记者采访后记录,很少作进一步的深层次剖析,尤其缺乏改革参预者的现身说法,读者感到“不解渴”。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也就是说,参预改革的政府官员们直叙改革的操作思路遇到的难点、解决的办法及存在的问题,这不但为读者的需要,也为决策部门理论界所渴求。
本着这种思想,我密切注意省内国企改革的点滴消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羊城晚报》,我看到了茂名糖厂国有私营转制的报道。据说,支持和参预茂糖改革的茂南区委书记许本咏在这场转制中感受颇深。何不请他撰写参预改革的思路与体会呢?我立即打电话追寻许本咏,把想法思路与他一谈,许本咏很支持,热情赞扬这个选题角度抓得好。他很快寄来了参预茂名糖厂改革的第一篇稿子《“甜蜜事业”的甘苦》。文章讲述的主题是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为茂糖带来甜头。通篇情理交融,叙事中见思辩,论理中见深度,人物形象丰满,可读性可操作性都极强,是党刊几年来难以遇到的好文章,主编看稿后也拍手叫好。
果不出所料,《“甜蜜事业”的甘苦》一登载,读者的信电即刻反馈到编辑部,予以肯定和好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请许本咏能续写回答。于是,许本咏趁热打铁,第二篇反映茂糖转制后改革之路向何方开的《画向大市场》出台了。似乎还未完全满足读者的要求,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深入到与茂糖转制不尽相同的正在改革的顺德糖厂。这是个颇有争议的厂子,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领导班子的问题上,敏感复杂。
在深入顺糖的调查采访中,我们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逐步理出了一条主线:国企改革的成败关键在班子,选好领头雁至关重要。于是,《顺糖“活”在哪里?》从正反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话题如剥笋般一个个展开。读者又提出疑问:像顺糖在制糖业中这么有名气的企业,转制后,党组织的位置也彻底放弃了吗?采访的结果是否定的。该厂现任厂长说,他就是靠强化党组织的各项功能,艰难地实现了顺糖转制的第一步且初见成效,没有党组织这个灵魂,顺糖必是一盘散沙。于是,《旗帜飘起来》为这一组国企改革的报道画上了比较完整的句号。
通过对《粤海潮声》“国有企业转制”话题报道的策划,我以为栏目选题的丰富性,策划的纵深性,可以使编辑对开拓新选题总是充满信心。抓准一个选题,这个选题具有丰富的可分性,它不仅使栏目生辉,也决定了编辑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由是,也使我们深深认识到,编辑本身的素质是迎接挑战的第一要素,而这一素质源于知识面的广博和勤于思考。挑战不仅给编辑压力,而且也给了他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