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71(2010)06-0003-008
一、国内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较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投资驱动型。1978-200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88.8%,即使是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相对较低的浙江,也达到80.1%。
具体分析,长三角地区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从1978-1993年左右,以要素转移为特征的投资驱动阶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起步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离土不离乡”等政策为长三角农村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乡镇土地通过“无偿”或低价的形式成为工业建设用地,推动了低价工业化。农村“廉价”的土地和剩余劳动力大大节约了工业化成本,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快速向工业转移,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长三角地区率先成为世界“大工厂”。
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地方政府推动为特征的投资驱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长三角地区出台优惠政策及其良好发展前景的吸引下,外商投资开始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转移,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财政分权制度的实施,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的“投资饥渴”使得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特征更为明显。特别是200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更快,2001-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4.5%,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近4个百分点。但同时,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十分微弱。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跨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后期转变,随着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增长主体及发展方式的诸多变化,发展模式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逐步从生产要素合作向体制与机制深度合作发展。区域内各城市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统一规则下,进一步打破行政隶属分割状态,从更深的层面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首先,区域合作在要素层面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城市间要素的合作目前已进入务实阶段。为了定期协调城市间经济合作的重大事宜,长三角区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经济协调会”。重点在交通、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港口、通关、人才、“一卡通”互通等多个具体领域进行了区域一体化的试点。其次,共同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共同市场作为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是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一直迫切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长三角信用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功能与服务体系、构建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协商与合作,促进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再次,区域合作开始向以制度层面为核心转变。近年来,体制与机制因素逐步成为阻碍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通过两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经济协调会、各职能部门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四个层面的制度合作,制定一系列公共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努力寻求体制与机制的重大突破,发展长三角区域生产力。从制度合作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区域将在大交通制度、大城市群制度、大分工的产业制度、大环境与资源配置制度、大保障制度等五大制度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二是二级城市群逐步突起,城市体系结构日趋合理。在形态结构上,以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杭甬城市群为代表的二级城市群将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发展的总体框架。上海城市群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湖州等区域,形成了“1+5”的区域格局;南京城市群主要包括南京、常州、扬州、镇江、泰州;杭甬城市群主要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形成“2+3”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将以长三角区域城市群为特征,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相结合的现代化四级城市体系。这一城市体系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长三角的产业龙头引领作用,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施产业分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集约型城市,构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三是上海的龙头地位进一步确立,“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共识。一个经济区域在国际上是否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首位城市的经济实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进一步确立了上海的核心地位,而且使区域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是构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首先,加快提升要素素质,努力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要素基础的手段有:加大教育投资,积极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快知识和技术积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等。其次,注重增强创新能力的产业路径选择。针对长三角区域产业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要求较高的信息、生物、海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要侧重原始创新,集中资源,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重点进行突破。再次,增强创新能力等软实力。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管理、组织方法,提升商务、管理、风险投资、股份、专利方面等的技术水平,建立符合长三角区域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复次,营造增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政策、法律、文化、市场条件、投融资环境、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服务、技术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宏观发展环境。
五是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首先,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长三角区域将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长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和引领作用,扩大资源的优化配置范围,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推进服务业重心向高端转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内体制、机制的对接力度,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统一政策。其次,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定位,长三角区域将瞄准世界水平,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引进制造业先进技术,以“一核六带”总体布局为指导,统筹规划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各具特色、协作配套的区域产业群落,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为突破口,提升电子、汽车、机械、钢铁、船舶、石化等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对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再次,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长三角区域将依托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以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为载体,通过营造良好的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加大投资集聚,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更多地参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从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跨越。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中重要的增长极。工业化走向市场导向的重化工业阶段是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显现的主导势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势区位与对外开放政策,相对较好的轻工业基础,灵活的商品意识以及与海外华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大量外资的流入不但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此同时,由于具有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容量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牵引下国际产业大转移的主战场,珠三角更是凭借其沿海地缘优势成为与香港之间“前店后厂”发展模式的受益体以及作为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实现了从制造业到港口物流、工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的飞速发展,迅速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
进入21世纪,珠三角地区以低利润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制造业经济发展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珠三角低端制造业在土地、能源、劳动力、生态等要素资源价格上升的情况下,面临的经营成本压力日渐明显,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成为必然。同时,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珠三角经济发展推动呈现乏力态势。国际低端产业转移给制造业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能力的过剩、资源利用率的下降以及低附加值产品的价格竞争。珠三角地区以低端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开始面临发展瓶颈。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体系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关键问题。
2.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从珠三角1995年来的经济结构变化趋势看,未来珠三角经济结构演进的方向是: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小幅上升,但总的趋势是“先升后降”,在重化工业化完成后,其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将稳中攀升,并且提升的空间大。第二产业能级的提升将逐渐推动相关产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二、三产业的互动将更加明显,高技术和服务业将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更趋完善。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联系历史悠久,粤港澳的合作将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珠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借助CEPA的优势条件,以及日趋成熟的“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等一体化合作区域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港澳的资本、人力资源和世界贸易自由港等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现有以单纯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向加工制造与研发设计相结合转变。同时,借鉴港澳的市场机制,完善珠三角地区的制度,进一步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完善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与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在与长三角地区互动中,珠三角地区将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与环渤海区域互动中,珠三角地区将通过技术交流、合作创新、人员培训等途径,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制造业的能级。
(三)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环渤海湾和东北城市群的优势:一是全国最大的原材料基地、最古老的工业基地。这一地区原来的经济发展基础很好,但其处于基础地位的重工业,现正面临着向轻工业结构转型的变化。重工业的发展必须紧靠原材料产地,所以就重工业的发展来说,应该还有较大的优势。但对于工业结构转型而言,反而形成了一种不利的模式。二是东北亚产业扩散的最近途径。日本、韩国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扩散,是我国产业兴起的主要技术来源和信息、贸易途径之一,基于东北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其所接受辐射的范围、力度、深度都是最大的。三是最丰富的土地和森林资源以及富裕的环境容量。在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除了水资源以外,其他资源都不是主要问题。这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尤为缺乏。
1.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规律,当资金及其生产要素在长三角等地达到规模不经济时,也会出现向其他地区扩散的情况。21世纪初,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将继长三角之后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开发的引擎。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协作与联系程度较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以京津为核心带动两翼的局面远未形成。
京津唐地区经济一体化整体水平提高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2002年,北京提出振兴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汽车产业等初见成效。天津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现代制造业也初具规模。唐山等城市,不但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更拥有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其有能力承接京、津等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下,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北京将成为这一基地的研发、营销、总部管理职能的中心和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天津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组装等高级环节,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并拥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生产加工和产业配套基地。
2.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一是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在北京强大的研发能力的带动下,京津唐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将有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会得到长足发展。天津、唐山等城市利用北京的研发资源,通过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等途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京津唐地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发达的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与东北、山东等地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打造环渤海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是京津唐区域产业分工将日趋合理。京津唐各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北京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手机、微型计算机和软件、轿车;天津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手机、电子元器件、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等;石家庄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化学原料医药、纺织服装;保定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输变电设备制造;张家口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矿山设备、钢材、葡萄酒和果汁饮料;唐山的优势行业和产品是钢材、建材、煤电能源、海洋化工等。
三是两大产业聚集区发展潜力将进一步突显。首先,天津滨海新区港口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是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港口重要物流中心的重要条件。天津滨海新区将在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其次,曹妃甸依托独具特色的港口优势,加大重大产业规划布局力度,大力构筑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将会成为北方国际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是环渤海区域发展将与东北亚的发展结合起来。东北亚各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日本和韩国的技术与资本、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俄罗斯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等,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优势互补的基础。环渤海区域发展与日本、韩国的发展优势相联系,有利于环渤海区域在更广泛的区域获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国际合作发展的新思路。
二、国内典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北京:由“制造”到“创造”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和其他地方一样,注重的是工业经济指标,考虑的是多上一些重化工业项目,多建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体现的是“北京制造”。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北京在占全市总面积5%的市区面积上,集中了全市55%的工厂,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阻碍了北京经济升级发展。
近年来,北京在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了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即由北京“制造”转向北京“创造”。目前,北京凭借首都优势,注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吸纳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理念打造“北京创造”。目前,北京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70%)。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北京商务中央区,已入驻3000多家企业,以占全市0.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2.2%的地方生产总值。
北京市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缓解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要求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
北京在科技智力方面优势明显,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优势,北京提出了首都创新战略,基本设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以制度体制为保障,以人才为根本,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国家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任务服务。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二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体制,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更好地为企业和科研部门服务。三是建立开放式的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解决好科研设备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问题,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四是进一步落实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发挥中关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南京: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南京是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城市,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加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举措。南京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重点,通过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突破。目前,随着一批现代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落户,南京市服务业加快提档升级和功能提升,软件、物流、金融等高端型、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位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
南京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1)发挥南京城市体量大、区位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上求突破。特别要加快发展软件等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等流通产业,走宽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的路子。强化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政策保障措施,提升对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加强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落实力度。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实现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的新突破。(2)以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向导,坚持高端服务业发展与面向民生的社会服务业发展并重,全力拓展服务业就业空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大力发展市政公用、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会服务业,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群众生活,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3)大力实施服务业品牌和人才战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杭州:传统经济型向“城市新型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城市新型经济,是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新兴的经济形态。它具有要素投入的智力密集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性、产出的高增值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杭州市在经济发展转型中,重点发展创意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孵化器经济、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城市新型经济形态。
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结构转型的战略产业、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引擎。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等一批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资源,目前杭州已成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总部经济。杭州高度重视企业总部建设,以此作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杭州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CBD)、滨江区集团总部园区、庆春路两侧“金融街”、黄龙商务圈等总部经济集聚区块。
空港经济。有学者指出“21世纪将是航空的世纪”,国际机场协会更是将机场喻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中国民航“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大型枢纽机场和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客货吞吐量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随着机场二期改扩建,杭州空港经济发展将更为坚实。
孵化器经济。孵化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形式,在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杭州市是科技部批准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已投入运行的1000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孵化器有23家,在孵企业949家,在孵高新技术项目1548项,孵化企业拥有专利数405项。
服务外包经济。杭州服务外包发展主要以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测试等为重点,形成与上海的分工合作和互动。目前杭州被列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报基地城市,拥有高新软件园、东部软件园等外包基地,新加坡腾飞集团也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大型服务外包基地。
(四)青岛:工业港口型城市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并举发展方式转变
青岛拥有丰富的“黄金”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资源,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是一个典型的以工业为主的港口城市。青岛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主要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三大举措。
1.调整经济结构。青岛市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前些年,青岛市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增长相对不足,2001-2006年青岛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16.3%~20.3%之间)均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在14.2%~16.2%之间),不仅影响节能减排,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影响了青岛经济结构的优化。而2007年青岛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为18.8%,8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15.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43%。
2.增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基础创新,占据发展的技术高地。因此,青岛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先导作用,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据统计,目前,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8.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3%。
3.力促节能减排。一是“削减存量”。强化节能审计和用能评估,特别是加强对9户国家重点用能企业、72户省重点用能企业和110户市级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推动这些能耗大户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技术改造。二是“严控增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对高耗能项目实行严格审批,同时,对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对海洋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唐山:由“资源型”向“生态型”发展方式转变
唐山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粗放性和对资源的依赖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近几年,唐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型,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1.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的转变。唐山是钢铁大市,但不是钢铁强市,在结构调整时应把钢铁工业调整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对钢铁工业采取“改造、提升、延伸、淘汰”四措并举,避免简单的关停并转。其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向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竞争力。
2.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唐山与京、津两大都市科研院所尖端科学技术的对接。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和产业优化环境。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治旧控新、建监并举”的原则,依靠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法治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4.充分挖掘唐山资源优势,把唐山建设成为富有特色而又极具魅力的“立体旅游城”。唐山有着世界罕见的大地震遗址,有得天独厚的清东陵、水下长城、李大钊故居,有堪称中国之最的近代工业遗产中国第一眼煤井、第一条铁路等。将这些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层次的统一开发,构筑唐山融历史和现在、人文和地理、工业和农业、科学和生态为一体的旅游城。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