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3)
【摘 要】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DSA表现并初步探讨造影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37例患者先行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再引入微导管进行肝叶或肝段动脉造影,最后经微导管灌注化疗药及栓塞剂。所有患者均由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小肿块(≤3cm)供血动脉改变轻微,可无肿瘤染色或呈边缘模糊的环状染色;大肿块(>3cm)供血动脉增粗僵直,呈穿越及包绕走行,少见侵蚀,肿瘤染色轮廓不完整.肿瘤内部血管稀少纤细,可呈典型“羽毛状”及“双边征”改变。所有肿瘤染色均有门脉期向中央扩大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部分小肿块可呈快进快出的非典型染色。结论: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DSA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外科术前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肝;胆管细胞癌;肿块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614-01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日本肝癌研究组织提出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肿块型、管壁浸润型和腔内生长型[1],其中以肿块型最常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37例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s,IMCC)的DSA表现,以期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率,并初步探讨DSA造影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IMCC共37例,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 37~75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及消瘦。8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5例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实验室检查:30例CA199不同程度升高(最高>1000U/ml),5例CEA轻度升高,4例CA199明显增高的患者AFP也明显升高(>1210ng/ml),6例HBV阳性,5例HCV阳性。所有患者至少行一次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中23例栓塞术后行二期手术切除,14例栓塞术前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全部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血管造影使用PHILIPS FD20数字平板DSA机,导管使用日本泰尔茂公司5-F造影导管(YASHIRO)及日本朝日公司2.6F微导管(Stride)。所有患者按Seldinger穿刺法经由股动脉途径引入5F yashiro导管,先行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再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然后根据病变大小及部位引入微导管进行肝叶或肝段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微导管灌注化疗药及栓塞剂。
2 结果
37例患者原发灶按CT测量最大横截面直径所得值分为小肿块(≤3cm)和大肿块(>3cm)。小肿块6例,供血动脉改变轻微,其中1例未见明显肿瘤染色,3例动脉晚期见完整环状染色,边缘模糊,门脉期染色向内部扩大,造影剂呈慢进慢出改变。另2例动脉期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均匀的团片状染色,染色深且消退快,造影剂呈快进快出改变。大肿块31例,供血动脉不同程度增粗僵直,呈“穿越”或“包绕”肿瘤走行,肿瘤内部血管纤细稀少,动脉期肿瘤染色多位于边缘部位且浅淡不均,轮廓不完整,门脉期染色区域向中央逐渐扩大,其中23例肿瘤内部血管呈典型的“羽毛状”改变(图1),16例肿瘤内部血管可见大量的“双边征”改变(图2),8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乏血管区,5例可见明显肝动静脉瘘,10例可见肝内转移征象,转移灶染色呈边缘模糊的均匀淡薄片状或与原发灶类似。与肝细胞型肝癌相比,大部分肿瘤染色消退均明显延迟,栓塞治疗后碘油多分布在肿瘤边缘,内部沉积很少。
3 讨论
3.1 IMCC的发病机制 IMCC系来源于肝内二级分支以下胆管树上皮的肿瘤,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发现,HCV及HBV感染也可能与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生有关。日本学者Kobayashi M[2]等人对600例HC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平均随访7.2年,发现有2.3%的患者发展为IMCC,概率是普通人群的1000倍。而我国李丽[3]等人则认为HBV感染是中国人群IMCC发生的病因之一。本组病例HBV患者略多于HCV患者,与国内文献报道基本符合。
3.2 IMCC术前DSA造影的意义 IMCC恶性度高,治疗上主要依靠早期完整手术切除,放化疗对其疗效甚微。然而大多数患者发现病变时已属晚期,能否手术需仔细评估,如肿瘤已出现潜在肝内转移或动静脉瘘,应当视为手术禁忌症。目前CT和MR诊断IMCC一般不难,但对其潜在的肝内转移和动静脉瘘的显示远不如DSA敏感性高。术前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以发现CT及MR无法观察到的肝内转移子灶及动静脉瘘征象,可为外科医生是否手术治疗做进一步评估。
参考文献:
[1]李丽,勾春燕,李晶滢,等.肝炎病毒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9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1):3148-3152
[2]陈义雄,杜达政,陈建业,等.肝内胆管细胞癌DSA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07):606-607
[3]李顺宗,李智岗,赵俊京,等.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及DSA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8):1047-1049
[4]周建雄,戴洪修,杨静.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排CT的动脉期强化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8):694-698
[5]王曙光,陈意生,彭志明,等.胆管癌对血管和神经周围间隙的侵犯及肿瘤血管生成在浸润和转移中的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1996,12(1):91-94
附图
论文作者:韩强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肿块论文; 造影论文; 胆管论文; 动脉论文; 肿瘤论文; 患者论文; 导管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