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文言文学习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也必然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感受、承袭传统经典的殿堂。
关键词:文言文 语文课堂 新课标
新课标为文言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目标: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篇;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有效性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课标提出的三个目标,是广大语文教师着力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新课程改革,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学习实际,吸取他人经验,在文言文有效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我在上新课前,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较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现在我校配备的电子白板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运用好这些设备,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适时播放或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乐、影片、歌曲、图片、故事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进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激情。
二、引导学生预习,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预习是文言文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在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如果仅仅布置而不检查,那样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感受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提前预习了,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更加突显。学生通过预习才能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并且预习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疏通文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能力
疏通文义,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新课标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要打好这个基础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翻译的方法,主要是:留、增、调、删等。对于一些专有的名词就要保留下来;增加一些文中没有的句子成分;对于一些与现代语序有出入的句子就要进行调整;删掉一些对课文的翻译无关紧要的词语。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多种朗读能力
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还强调要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都是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朗读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个考验,这就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要凸显其中两者的作用。
依照以上的要求,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的:“朗读全文——初步阅读感知——师生互动学习——精读突破难点——学会鉴赏评价”。
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主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新课标当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习惯,它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理。的确一篇文章,学生朗读好了,在很大程度上对文章题材、内容、情感等就有了一个基本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师生互动学习:
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果仅仅靠学生个人那是行不通的。新课标强调阅读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不能让文言文的教学放任自流,课堂当中师生的互动教学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解答学生学习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3.精读突破难点:
新课标要求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阅读一篇课文:通过精读,学生可以品味语言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对语言进行赏析。文言文中精读更能体现出精读的魅力。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后一个自然段就以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结束全文。通过精读品味这句话,学生就可以知道其中包含的几层意思:一是呼应了课题;二是总结全文,表明中心论点;三是呼吁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语言精练易懂却包含深意等等。在这里,精读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4.学会鉴赏评价:
教学中,我不但注重文言文的翻译教学,更注重对文章的鉴赏评价。新课标中关于鉴赏评价就要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比如,我在教《木兰诗》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木兰诗》能够被我们汉族人世代传颂,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许多学生的回答,进而得出:诗里对于和平的向往、热爱。而《木兰诗》就是一首关于和平的诗。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是说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别的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重视积累。在这个方面古诗文有着天然的优势,一篇篇短小精炼的文章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学习积累这些文章,让学生能与古代伟人对话,从他们的文字当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感受他们那豪迈博大的胸襟。
教学,是一项累积性的工作。显而易见,借鉴成功的经验、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是一种颇具成效的做法。而教后的一课一结、一思一得更是促进教师成长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以上是我追求课堂有效性、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一些尝试,总结出来,希望能对同行们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作者:李石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文言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新课标论文; 语言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木兰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9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