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_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_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几年,联合国制定的“环保方案”指出:“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这是针对工业文明历史发展和世界性拓张,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根本性破坏而提出的警世格言。今天,我们将其揭示的自然事实引出一点令人深思的人文解读:人类不能仅对自己一代人获得经济、文化需求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儿孙后代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关爱和负责,即构建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生存模式——生态文明的社会生存模式。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当今全球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正是这一承诺在实践领域的体现。

生态文明与绿色

自然界的色彩十分神奇。我们这个星球有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洋,同时还有黄色的土地。它们那么自然地揉合出可爱的植物,于是生命就诞生了。

绿色是人类生命的摇篮。绿色代表地球未来的主色调。绿色是人类感到最舒适的色调。绿色是适合人类生存的色调。绿色代表生命,代表生态,代表人类的生存根基。

工业文明之前覆盖着大地的是绿色。地球如果失去了绿色,与其它灰暗的星球就无多大区别了。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对绿色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对绿色的爱慕和崇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消耗地球自然资源较严重的工业文明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其背后不能不折射出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系统等构成的文化不和谐与其产生剧烈的冲突。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生态关系严重失衡和西方发生以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为代表的能源危机,使本来生态理论研究中贯穿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个强调以“自然”为中心,一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两者观点根本对立,但都是为生态伦理研究而提出来的。于是,在理论上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工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对自然持征服态度,主张社会主义、男女平等和广泛民主。在实践上,批判西方世界技术进步和近代“现代化”高度发展进程所造成的全球性污染,对地球剥夺性开发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政治上,反对暴力,反对国际关系的不平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在生产上,强调要以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满足社会需要而非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在对人的问题上,期望每个人都要有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权利,个人有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权利,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生态伦理的任务就是要致力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平衡,树立起关注地球的旗帜,展开人类家园的绿色恢复和重建。

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提出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并非是像有人所说的是绿色人士,绿色组织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自身坚实的现实条件。

生态文明,或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这种文明,尽管尚处于理想和构思阶段,但不可否认已有部分成为现实,且有强大的社会公众的自觉支持和拥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目前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又是人类新型文明即生态文明诞生的前奏。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提出的,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根据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见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在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二)价值观的革命。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西方文化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迷信,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后来由于人类自身需要和欲望急剧膨胀,人对自然的尊重被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又促使少数人以占有和剥削他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根本动力和目的,这一价值观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更加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四)把生态文明列入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良秀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五)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即在生态文明时期,科学、艺术、教育、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健康、娱乐、智力开发等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洁、健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

(六)生态时间的把握。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使用能源、材料,并将其转换成食品、用品和衣物等。在转换过程中会遗留下废弃物,需要一定时间处理,才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一定时间取决于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换所需要的时间,我们称之为生态时间。一般来说,日照决定了大自然的生态时间;大自然决定了文化和社会的生态时间;文化和社会又决定了个体的生态时间。在时间推移过程中,上述三者都能学会优化这种转变过程,把学会的东西作为“资源”储存起来。在进化史上,大自然“学习”过程要花费数百万年;文化和社会要花费数千年;个体则可用几年、几个月、几小时来计算。从时间维度看,系统必须拥有足以处理环境影响的时间,否则创造力就会枯竭。比如,如果气候带移动过快,超出了植、动物迁移能力,那么系统进化过程,将会就此告终。把握生态时间旨在:一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抵制经济社会超速、超前发展的逻辑;二是对可持续发展主体形象进行内容上的充实;三是把人类理解为自然、文化和社会、个体进行过程的产物,并以此层次决定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对抗那种令人不安的加速理论。

(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生命是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创造了人类的伟大文明。可是在已有的历史行程中,人类有过太多的战争、太多的权力争斗和太多的仇恨、暴力,使许多生命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条件下,决不能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因此,我们应着力使未来生命在明媚的阳光下开放出更美丽、更鲜艳的花朵,使走向新世纪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伟大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待每一个感性物质的生命上,而且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关怀上;不仅体现在每个人的情感的需要上,而且也体现在一种终极的人性关切上。同时,生命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绿色是生命存在环境要求的表征。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和对生命条件秩序重新作出科学安排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八)把追求知识、智慧和环境质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表现在物质消费上,生态文明并不是把高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并不把物质消费水平看作是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它完全摈弃“增加和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观念,而把追求拥有更多知识、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看成是人类真正的幸福。在生态文明中,创造知识、智慧,使环境质量优化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发明、制造和销售知识、智慧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将大行其道,蓬勃发展,其商品最受欢迎,其生产者也受社会的尊敬。

(九)社会的民主的绿化。生态环境危机并不是自然本身的危机,而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危机。因此,解决问题的答案不在生态环境上,而在人类自身。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停留在个体的环境政策上,还应是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这必然意味着一种社会的绿化。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依赖于和要求人与人关系的生态化,而这种生态化的基本含义就是现行框架的进一步民主化。

同时,社会与经济制度的民主是建立形式多样的生活方式即社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只有社会与经济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民主,人们才能确保经济生产基于和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而不只是满足于资本利润的增值。生态环境危机的社会原因,正是经济利益尤其是资本利益成为一种不受限制力量的结果。而民主绿化即广泛民主是扭转这一状态的基本手段。政治与经济的充分民主即是社会生态化的基石,也是走向绿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促进整个人类的平等合作关系。生态文明的日益发展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集团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而强调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全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一种平等合作关系,以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过了原初的过程,现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局限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即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在它看来,生态发展的首要目标是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方式来保持自然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与自由市场经济或国家控制经济所追求的无条件增长与扩大相对立的。

相比之下,原先所谓“既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能将这种满足维持下去”的可持续概念只是一种“浅绿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即克服环境问题以实现现有发展成就的持续性的发展理论,而不是致力于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构建新型的社会生存模式。生态可持续性,要求坚持环境容量对人类经济总体规模的限制性;坚持区域经济活动与地方生态系统协调一致的必要性;坚持经济决策对生态环境考虑的优先性。坚持这“三性”是经济绿化的生态发展的主题。离开了这个主题,就谈不上生态的可持续性。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是我们从现代生态学中学到的最基本的生存智慧,即学会在地球上真正生存的智慧原则。至于什么才是“地球上真正生存的智慧”,目前人类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粗浅,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历史考验,总结研究,综合分析和提升。包括总结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性质、特点、实现形式、理论内涵、价值功能、文化底蕴、发展途径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和付诸行动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不能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功绩!

(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只能说明迈开了稚嫩的一步。在科学意义上,生物学的发展才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对生命科学的提出则更晚,才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并且以往的生命科学着重于生命个体的分析。其实,自然界的生命,显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地球上的无机、有机和其它动、植物,甚至地球之外的天体、星系的光、电磁波及其它射线等都对生命产生影响。揭示生命系统的生命科学只是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由此,对生命必须从生态意义来理解,才比较符合实际和比较科学。

生态,在英文中用"ECO"表示,源于希腊文"Oikos",意为“人和住所”。19世纪的生物学家用它表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来,日本学者将其译为“生态”指生存状态的意思。20世纪初,国外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将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称为人类生态学。由此,“生态”涵义拓宽为“生物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生态并非同一个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任何事物主体都有环境,但并非任何事物都有生态。生命和非生命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但只有生命处于生态中。生态是生命的环境。对任何生命而言,其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生命必须和生态联系一起才能理解。

在生态系统中,人是特定时、空的有限存在物。他(她)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他(她)处在与生物群落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关系中,处在与非生物环境的能量交换中。人是消费生产者,但最终必然被分解者所分解,被生产者所消费。

我们在研究有人参加的生态系统时,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个子系统的统一。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这三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即“自然——人——社会”的生态系统平衡。我们可以把这个生态平衡看做比古代生态智慧更高一层次的“天地人合一”。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平衡”、“和谐统一”。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社会财富、阶层的重组及其理论的深化。前面说过,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全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期,人类智力的增长和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和阶层进行重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权利,在权利构成三要素中,知识已成为取代暴力和财富的主宰,信息社会的劳动力结构走向知识化,劳动高度智力化与白领化,即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计算机软件等人员日益增长。日本经济学家认为,人类文明史表明,农业社会的社会中坚是绿领阶层;工业社会中是蓝领阶层;高度工业化社会中是白领阶层。而在21世纪将是灰领阶层。所谓灰领阶层,是指那些决定经营思想、规划管理、科学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市场开拓中有较高专门技能的劳动者。社会阶层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劳动观、财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文化观的变化。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好了,对人类自身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现在,人类已经跨入生态文明时代的门槛。我们可以预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需要付出许多艰辛,这是在所难免的。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