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_语言学论文

论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学论文,体系论文,学术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微观系统结构。系统内诸多组织分支协同层次有序行为,及其系统最本质的“自组织”行为,是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新陈代谢”演化的动因。

关键词 艺术语言学 系统 自组织

艺术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艺术语言学奠基于80年代,建树于90年代初。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被认为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专著。自《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使普通语言学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坎堑。他的最有意义的发见是“人类的言语活动并非是一种单纯的东西,而是一种异质的、复杂的现象。它涉及物理、生理和心理等诸种领域”。索绪尔第一次提出了确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历史的局限,索绪尔未能看到时间发展中的非平衡存在的必然性,将语言和言语从语言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两翼唯心地割断开来,孤立地研究语言。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工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理性主义的精神桎梏为“实践的”“整合”被解构的新思潮加以否定和排斥。人们从平面地思维研究的误区中发见了自我禁锢的封闭退化,因此重新寻找新科学的创新点,语言学的发展亦如此。由于新思维“整合”观念的“解构”,开放系统自组织能力赋予了新思维进化的生命力,历史分叉面的创新点C态强化过程对相干性质的A态和B态的解构已是多元化组合。今天,语言学理论已印下了新思维“解构”过程的痕迹,多个分支和交叉领域内,社会语言学、工程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语言学的新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语言学研究领域扩展的宏观态势是新思维发展的产物。骆小所教授认为:“语言(我这儿指的是交际语言)是一个整体,它既有符合语法规范的,也有突破语法规范的。”“就语言而言,它的内部就是发话人所要传递的实际信息,它既包括理性信息,也包括潜在信息,即情感信息;它的形式,就是它的句法结构形式。但是,我们的语法研究(实际是纯语言的研究)长期以来,只热衷于对句子作静态的结构分析,企图用一种拟想的结构形式框套住一切语言。这样,就本末倒置了。那种只对语言一味地作结构分析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学,除了校正语言,即修改语法病句有用外,可能谁也不会承认它对话语交际有实在的意义。”艺术语言学的创立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涵,注入了再生的新机和希望,开辟了一个新学术领域。

它的学术体系的建构组成一个多样性、多层面的相干协同系统,系统内“对流”的机制和语境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的演化,形成了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的运动模式。(图示)

图示:艺术语言学学术体系系统模式

说明:A、B、C即系统内诸多组织分支;A态、B态、C态即系统运动的历史。

一、艺术语言学的“对流”机制

“对流”是开放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变量交换的”运动机制。同样,作为系统内分支组织行为具有交换的功能,从而保证开放系统的对流演化。对流运动机制支配着系统内分支组织协同行为的系统建构、交换、相干、互补,艺术语言学的思维态势、心理基础和它的变异审美精神。

(一)艺术语言学的思维态势、心理基础

语言和思维是一个非对称性的相干问题,在具象化的社会实际生活环境中,非对称性的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始因表明了二者直接影响着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进化过程。《普通语言学》恰恰游离于语言动态进化的非对称性之外,忽略了语言与思维的交换关系和相干关联。艺术语言学认为:“它和特殊的思维形式相对应。”从事物非对称性的演化来看,语言和思维总是在人类活动中的对应混合物,而历史昭著于世的只有时间不可逆行地向前发展。换言之,在历史的“对流”机制的基础之上,语言与思维始终在交换互补着。艺术语言表明人类“心象思维所依据的那种充分主体化的心象感知形式积淀于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力,正是无形的主体化的情感经验向有形的语言形式转移,才使得艺术语言富有强烈的客体变异和主体情感性的特征。”

1.原始思维的心象感知态势和基础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用最直观的感受性和象征性“人也生产社会”,才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类繁衍生息下去。“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有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艺术化的思维始终跟随人类复现,确证的“对流”宏观进化中感受,象征,享受。《述异记》中,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明,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等传说记述,从哲学的观点说来,表明了我们的原始祖先朴素唯物思想,表明了他们从对自然界的变化的类存在的现象中确证人类自身的进化观念,并且在原始思维的复现自己的艺术创作,“交流”的运动始终在向着自由王国的目的演化着,人们的生存经验和思维经验是艺术思维发生复现的先导,确证自然物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相干性质的运动必然性的第一面,人类自我独有的思维和创造,复现只不过是人们刻意地将内心情感世界的活动借助身外之物的心象捏造。原始思维世界的线性发展有力地确证了人的行为方式总是与情感活动相联觉,原始思维,现代思维亦如此,艺术语言学发见了这一过程与艺术化语言的关联。“天人合一”的混沌体的哲学观与艺术化的意象观彼此呼应,而托“四岳,日月,江海,草木”象征着个体依附于群体的力量发展的历史观。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往往“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的对象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艺术语言实现了情感在自然界的确立。值得一提的是,与普通语言学的规范结构的原理相悖,艺术化的语言有主客体的颠狂、情感演示反叛形式逻辑等现象,而将人的主要生物器官用自然物来指代,又在情理之中,含意象的造作。原始思维的艺术化形式从某种意义来说满足或寄托着古今人类意象“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园。历史的“交流”进化作用在时间的不可逆行之中,艺术语言反映着感知的、变化中的社会情感,“交流”的复现确证了艺术语言现象中原始思维的印迹。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在谈及一把作为战利品的剑的历史和拥有者时,“他们都被时间收藏了,恍若两枚飘进土地怀抱的落叶……”(《一把短剑》,载《南方周末》第八版,1995年12月)。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的思维形式将人和剑的主客两相世界托付给“恍若两枚飘进土地怀抱的落叶”时这与原始人类的思维形式将人的“头为四岳,……”又有多少区别?仅仅为我们建构、享受的分界线仅是心理基础对象的更替和转移差异。艺术语言的语言现象之对流而为,从艺术化的语言的复现而知“从深层结构来看,它们都属于表象的转化,也就是表象与表象互相渗透化异为同;在表层结构上,这种表象转化体现为名称一词的转义形式;艺术语言的比喻、比拟、借代、移就等方法只是出自人类自发的语言行为”的(《艺术语言学》第96-97页)态势。

2.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态势和基础

艺术化的思维中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态势十分突出。作为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力,它与原始思维的心象感知态势在艺术语言思维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把B态归结为A态,也不能抬高A而取消B,它们之间可以说彼此相干和互补,形成艺术思维的分支组织建构,“对流”贯穿始终。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表明,研究原始性思维必须研究儿童性思维。因为,原始性思维对于“了解”儿童性思维十分必要,“交流”不仅在分支组织行为内发生,而且也在它们之间发生。儿童思维的直观心理态势不同于原始思维心象态势的是颇具眷念自我的“个人表象”,在文学艺术语言中常常出现,超出了语言平面化的界线,幻想奇特的联想是儿童性思维直观感受特点,体现了童真的审美精神。例如:

(1)你有书,我有书,小鸟也有一本书。小鸟的书是大地,春夏秋冬是插图,太阳给它掀画页,小鸟越读越爱读。(《小鸟有本书》,载《中国儿童画报》1996年第130期)

(2)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孩子是成人之父。(《徐志摩散文全集·〈卢梭与幼稚教育〉》第二卷第320页)(1)例,儿童思维心象特征十分突出,直观感受性强烈,天真、富于幻想;心象形式与原始思维是一致的,而意象信息不仅主体客体模糊,而且常规的时序已支离破碎,在表象的断片堆积下,儿童情感的世界是完美的。“小鸟”的言语没有普遍化的格式,表现个体思维的儿童观的真实。这里思维发生了常理的错觉,语言无羁,却体现了情感与思维的趋同性,心理与言语的协同性,因此,儿童思维语言的直观感受态势真实,能打动人的心弦。(2)例,在话语的异想错觉的表象形式,反映着人类思维童年观念的成因,辩证的逻辑形式在变异的情感驱使作用下异化了,浓缩人完整一生的精神和培育期、萌芽期和成熟期的人生价值量。情感逻辑的主导作用使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的心理态势营造了幼稚教育哲理的氛围,儿童思维语言艺术化的变异超越了拘谨的形式逻辑难予或则不达的界面,教育人和教育自我的深层哲理这样直观感受的表象复现的表象的情理更加合理和高明。儿童思维的直观感受态势的心理基础是人性最本质点的方面即人的真的精神内涵。尽管儿童思维活动中具有虚幻性、幼稚性,但在信息的“对流”交换过程中它能使主体方面把握与自我情感活动相干性质的协同点,童心的天真和好奇总要驱使人的行为去发见有或无的现实和未来。

原始思维的心象态势及儿童思维直观感受态势都表现了情感与语言的交换的对流,从这个意义说,对流的心理基础是艺术化语言的催生婆,没有心理的诸多因素,情感冲动,心理感觉,联觉的活动,艺术语言的“对流”就难以实现。“艺术语言的夸张,比喻,比拟,通感,量词移用,反饰和拈连等都是由于艺术的变态心理感受而产生的。它们往往挣脱了语法和逻辑的桎梏,表现的人最初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是那种在常识世界之外捕捉到的东西。”发见那些情感世界语言意象的价值。

(二)艺术语言学的变异审美精神和手段

艺术语言学的变异审美是艺术语言的思维态势和心理基础的产儿。作为系统建构的分支组织行为,艺术语言的变异审美给予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和赋于精神主体的艺术魅力。艺术语言的审美是审美精神价值实现的过程。“艺术语言把艺术的主体的意象对客体物象的偏差准确地表现出来”,意象,神韵,空灵的表征形式复写了艺术语言学审美的精神价值和追求。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艺术语言的情感活动中,表象与表象之间的中介联觉的深层心理的交换在言语物化的自然范围互补强化,立象表意,意象托物;情感语言既是心理场的主人,又是艺术舞台的主人,变异的艺术思维的走向编导,能把两个、多个不相干的表象联系在一起,能把无情之物变异为有情之物,无生命的赋于有生命的,这种情感的心理变异试图表明人所具有形而上的创造和追求,要获得艺术化了的主体客观效应化的某种结果。中国的古典诗词是艺术语言之河。如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神韵之美,诗化创意的具象群落,远近相邻,点线相接,相聚相离,主客体甚远,只有心象之感召的鲜活情感化的物态美。一幅一幅动画中,性灵与场景没有了阴阳之分,生死之隔,它们频频对语之交错的流变,突破了主体精神与客体物质的界面,情化于景,景还于情,驾驭自然的心理获得了片刻的自由和理解,历史复写的情感对流中,具象化的时空镜头时长时短,差异面不断扩大,而在心象的多维面上,霜天的浩然与孤月乌鸣的多余,臆造了非对称性的错落,情却隐而不语。只有物化的变异美聚集心象之物的神化,展现了似是而非的精神乐土,明晰的场景渐渐暗淡蒙胧,笔墨已驻留在意境的岸上,思绪的线头还在时空的无限之中飘荡着,一片安谧、模糊的未了情久久不散,留下了不可名状的诱惑及对美的神往。

总之,艺术语言的变异审美精神的浩大是主体要获得与客体的一致非分要求的情感之作。“无理而妙”的形而上的艺术化,留给主体与之相干客体的对流自由和驻足空间,变异审美精神不衰。

艺术语言的语言手段变异,给变异审美的精神世界增添声色。艺术语言表现思想和情感往往通过各种语言手段的变异偏离的设置来实现。艺术化的语言也表现了语言手段变异的形式:词语的语音变异;词语的义位变异;词性类属变异;词语组合搭配变异和词语色彩变异等,它们为变异的“对流”运动提供了条件和手段。语言手段的变异是个体的言语变异,更多地凭借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心理意象等变式实现情感语言的深层建构和扩展。总而言之,语言手段的变异不是孤立的,它与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的系统分支的组织行为相伴相生,实现言语变异“对流”的宏态演化。

二、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系统的自组织结构——语境

艺术语言的多层分支建构的组织行为中,系统开放的对流演化变异;总是从辞面的表层意味到辞内的深层思维。艺术的视觉面距离拉大,场的立体空间不断拓展;语义的流变,情景义变的;信息媒体的多变性;对语法、逻辑形式平衡矩面的偏离,悖向,随着语言的广泛应用领域的开放和创新,从平衡演化到非平衡演化的变异体艺术语言学,由低级到高级的交流立相,建树。在演化的过程,多层建构的组织行为,多流向的“新陈代谢”的运动规律,表现了对流——相干——协同性无序又到有序的演化的自组织现象。“从现象到本质”是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系统质的确证,我们看到: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的强化规模已是一个开放的运动发展的系统,而作为对语言学的分支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的系统建构从运动状态来讲,从属于大系统的宏观运动;而相对于系统内的自身运动是微观的,独特的。作为微观的开放系统的最本质点就是自组织行为,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的系统行为的最本质点就是语境。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它是艺术语言存在的基础,没有语境就不可能有艺术语言的存在。”语境的自组织行为自发地驱使语言的变异交换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发生,语境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往往制约着语言变异的运动距离,变异的媒介情感的作用在特定相干的场内,并且,“语境决定艺术语言的运用;语境赋予艺术语言以确切的含义;语境决定艺术语言的优劣”。最终,作为艺术思维的形而上的精神基础,还是回到语境的原层面的支撑点上。《小鸟有本书》的这首诗,“小鸟也有一本书”的语言悖向十分明显。首先从言语变义特点来看,它打破了语法的传统平衡面,形式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排斥和冲突;词语的义位发生了变异的艺术语言在个别言语的层面变化中主体追求客体的主体精神复现的语境中发生和确立的。其次,从艺术语言思维强烈的直观感受的心理态势的分支组织行为的儿童思维的个体立相的能动交流十分活跃,儿童思维的特征十分鲜明,可是由于“天真”的不足,要使幻想和愿望得到慰藉和补偿,又在相干的分支组织结构的行为中借助原始思维的沉厚和维艰的原型得到附加的信息量,使载体充满了活生生的血肉和灵性。我们认为,在这个男孩或那个女孩有一本书的显性语境的前提下,主体思维的图像层面发生了异常的对流信息波,由于主体情感回归的变异,言语的偏差出现了附加的导向结果,“小鸟也有一本书。”这样的言语多么天真和富于幻想,整体的语言流变中,主体与客体发生变位,意象的隔墙被情感的变异推倒了,主客倒置,类与类的错乱但不失新奇,心象与物象的交换不断加深,“书”的信息含量远远超越了启始的常量,在渐渐拓宽了隐性语境(自然环境)的催化作用下,“书”由原义为装订成册的书的基本信息,附加了“大地、春夏秋冬、太阳”等一系列原型信息,“小鸟的书”的辞面义与辞内义在语境的信息变量场的自组织行为下,距离拉大了,A点到B点至C点的传导演化过程中,“小鸟的书”,从我的书,你的书,与书相干包括了大地、四季,太阳……书的内涵从模糊到鲜明,距离却从近到远,从表象到表象的深层变异的信息交错演化,使主体的艺术化思维的发展在语境的时空中从具象到表象,从心象到物象,均获得了自我复写。“小鸟有本书”的言语变异兼容了多个相干分支,层次思维分明但交叉对流的演化过程呈非对称性的多向的语言变异。相干相兼的对流,小语境到大语境,内语境到外语境,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从无序又到有序,语境的“面”在对流的作用下发生了“对称破缺”,是语境相对于系统的各分支组织行的A,B,C而言,在“这种不同又是有规则地组织起来的形成宏观的有序流动”中,语境的自组织功能是最本质的。

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建构,其自组织行为是系统内充满自发演化运动的必然。这个系统的演化还在发展着。

标签:;  ;  ;  ;  

论艺术语言学的学术体系_语言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