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实施和深化《指南》的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探索出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玩为途径、以自主活动区为主阵地,关注幼儿玩的兴趣和学的需求的一种学习模式——“幼儿园主题课程游戏化”模式。
关键词:主题课程 游戏化 有效策略
《指南》的“说明”部分特别提出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四个依据: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四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那么,怎样的学习模式既能注重幼儿整体性发展,又能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在自主、快乐的环境下通过操作和摆弄在亲身体验中去习得经验,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决定质和量的主体是幼儿,而不是教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了一条符合幼儿本身的学习路径,那就是“主题课程游戏化”的模式。因为主题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它能系统、连贯地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孩子们去逐层深入地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经验,是以“完整儿童观”为出发点的系统课程。同时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是每个孩子在自己的需要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速度,在自己的水平上来自主发展,充分体现了个体差异性。因此,主题课程游戏化的模式,正好吻合了《指南》的精神,在立足于幼儿本身的原则上,既树立了课程意识,又思考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问题。
一、分析幼儿园实施主题课程中存在的现状与原因
在《指南》的推动下,教师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知道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纵观现行幼儿园的课程模式,会发现仍存在这样两种现状:
第一种就是大部分幼儿园在实施主题课程时仍以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主,依据教材内容向幼儿做着“传递 ”和“搬迁”式的知识体系的工作,以同一内容、同一目标、同一个教学方法去统一要求班级中三十几个不同的孩子。
第二种就是“教、玩两难”的现状。也就是说教学与游戏相脱离,教学是教学,游戏是游戏,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关联。教师往往是为了游戏而游戏,除了搬迁现成的游戏外,也费时费力地创设了较多的游戏材料,但老师们却没有去思考这些游戏材料何时玩、怎么玩、如何有效地玩?只是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创设,没有去考虑教学与游戏的平衡点和衔接点在哪里。
基于以上的现状,我们在调查和交流中发现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部分的教师对幼儿阶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二是教师对主题中的学习内容集中与分散的安排与逻辑思考能力的欠缺;三是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将主题中的教学内容物化成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去自主习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二、探索幼儿园主题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思考着如何将主题课程和游戏进行有机接轨,既让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又能让不同的孩子在玩中得到发展。
1.通过主题开展的不同时段,梳理出玩的三部曲模式。
要想让课程真正被幼儿所需要,所喜欢,首先要思考主题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的关联。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我们在主题课程的创设与实施中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哪些经验可以通过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在玩中自主发现和积累?
(2)哪些经验必须要借助教学游戏帮助幼儿进行梳理和提升?
(3)哪些经验需要通过后期的游戏去巩固和拓展?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梳理出一条课程游戏化的三部曲模式,将孩子的玩分为三个时段来进行,分别为前期、中期与后期。
①前期通过自主玩来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主题课程开展的前期,我们在细细地解读主题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课程中的核心经验,然后通过概念与游戏之间的价值替换,在基于幼儿的学习路径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对应的学具,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自主玩,自主发现,从而帮助幼儿积累起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②中期借助教学游戏来帮助幼儿梳理、提升零星的经验。玩,除了个别玩、小组玩还可以集体玩。要想让孩子们玩透主题课程,仅凭个人自主玩是很难提升孩子的经验的。因为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得到的是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很难自己梳理和概括。因此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通过相应的教学游戏,帮助幼儿梳理零星的经验,获得初步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从而建构起新的经验。
③后期则通过规则游戏来巩固和拓展孩子的经验,提升能力。在后期,我们则针对幼儿的学习现状和个体差异,将教学中的内容重新调整,以规则游戏的形式,设计成有难度、有梯度的学具,重新投放到活动区中,以便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并且通过与不同能力的玩伴之间的对弈中获得不同水平的发展,真正做到“以玩促学,以学促效”,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玩透、玩转主题中的内容。
2.借助活动区“化教为玩”,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幼儿的玩是需要环境的,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能让幼儿玩得更有意义。以往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则是以课的形式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的,它与玩是相对独立的,很少有机地将主题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游戏区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要想让孩子们玩透主题中的内容,就需要将主题内容以游戏形式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类型的活动区来弱化教学,创设充足玩的时间、空间和材料。
(1)依据主题的内容来进行形式上的融入,创设可玩的空间。当我们将主题内容游戏化的第一步就是解读主题目标,因为目标是对整个主题内涵和结构核心经验的概括。通过对主题目标的剖析来获取相应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罗列出来,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分析、筛选出主题内容中一些可以操作、探究的活动素材,将其物化成具体、形象、可操作的游戏,然后融入到各个活动区,让幼儿在自主、快乐的游戏中获取相关的经验。
(2)依据某一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经验来进行价值替换,提供有效玩的材料。主题中的每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都有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经验。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它是我们在实施教学的一个方向标,也是我们在进行活动时可参考的依据。特别是实施概念性较强的科学领域的主题,只有掌握和了解了这些核心经验,在主题开展中我们才能知道需要借助哪些游戏将概念物化成材料。
3.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创设不同难度的游戏,在玩中促发展。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应“以幼为本”。幼儿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确保主题有效开展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解读本主题中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否则我们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会让幼儿出现“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那么,有效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解读幼儿时,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关键性的问题,问题一:主题中的哪些经验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掌握的?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什么,哪些还没掌握?问题二:对于不同水平的孩子应怎样创设不同难度的游戏,让他们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问题三:同一幼儿,在不同的游戏阶段该如何提升?
(1)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创设难度不同的游戏。如何在主题教学中去关注不同水平的幼儿,关注差异发展呢?那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减少集体教学的时间,多给予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需要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速度,在自己的水平上来自主发展。
如:中班主题《有趣的动物》中,在主题开展的中后期,为了巩固和拓展幼儿对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的认识,我们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创设了不同难度系数的《动物影子照相馆》的游戏。我们将游戏分为三个不同的难度系数,“☆”的是单个动物的影子对应游戏(图1);“☆☆”的是多个动物的组合和重叠影子游戏(图2);“☆☆☆”的则是同一动物细微差别和方位转换的影子游戏(图3);我们从易到难,追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设计原则,让不同水平的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游戏来玩,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图1 图2 图3
(2)根据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性游戏。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思维特点不同。对于大班孩子,最吸引他们的是充满输赢挑战的规则游戏,因为这类游戏除了与能力不同的对手相互较量外,还伴随着思维、动作上的难度挑战,这在心理和行为上都给予了幼儿极大的满足。同时,由于规则游戏中的玩伴水平不同,输赢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输,有时赢,这就刺激幼儿为了赢而不断重复游戏,在重复中越来越熟练,从而不断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根据同一孩子不同时段的发展需求来分层创设游戏。幼儿的游戏水平,往往会随着对游戏的熟悉度而提高。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教师要学会看到儿童的现有水平到 关注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要走在儿童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儿童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向明天的发展水平迈进。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去指引呢?其实答案就藏在游戏中。
如:大班数学游戏“过真假木桩”就采用层层递进的办法增加难度系数,“★”找出假木桩,并找到一条从“进口-出口”的最短路线;“★★”移除假木桩,找出从“进口到出口”有规律的木桩路线;“★★★”标注假木桩但不移除,移动或对换真木桩找出一条从进口到出口的有规律路线。不同难度的多种玩法会使得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不同的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游戏,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玩游戏的能力。
★ ★★★★★
格赛尔的成熟理论指出幼儿园应该尊重儿童成熟的规律,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和创设环境。给孩子成熟和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处于“准备的状态”,孩子就能够自发地参与活动,提升了它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确立两种意识:发展意识与课程意识。只有当一个教师非常清楚地知道幼儿阶段该学什么,幼儿是怎样学习和发展的,学会寻找依据始终要在教材中、在幼儿的经验中、在价值判断中寻找依据,多问几个问题,要不要,为什么要,合适吗?才能给予孩子最适宜,最需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3]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4]姚伟 幼儿游戏与玩具[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12。
[5]华爱华 幼儿园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论文作者:王林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幼儿论文; 游戏论文; 主题论文; 课程论文; 经验论文; 自己的论文; 水平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