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融通、疏通——“罗马法价值观及影响”一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一课论文,启示论文,罗马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珠海市组织高中青年教师微型课大赛,要求凸显历史的思辨性和通识感。教研员要我做专题辅导。作为一线教师,我为大家上了一节演示课:“罗马法价值观及影响”。要讲好历史课,首先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要义;其次要从结构层面厘清历史逻辑;再次要从微观层面精雕历史细节。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一种胸怀,一种智慧,只有在广阔视野下纵横捭阖,对于特定历史现象的分析才有价值,思想才有深度。下面谈几点思路和心得。
一、知远贯通——从扩张足迹中,领会罗马法的成因
由于结构的原因,教材并没有为我们详尽地介绍罗马历史的沿革。如果不加联系地讲解罗马法价值观及其影响,不仅有突兀生硬、浅尝辄止之感,而且由于缺少历史依托,会使教学陷入教条化和概念化的尴尬。因此,有必要通过罗马历史的简单梳理,为罗马法提供一个得以“凸显”和“张扬”时空舞台。
如何将罗马不同阶段的军事扩张与罗马法体系不同时期的沿革清晰而不至杂琐、博大而不致空疏地演绎出来呢?我是这样设计并实施的:
一部罗马历史,就是在一部在征服中开疆拓土的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处平宁半岛山脉纵贯,土地贫瘠,农耕落后,粮食短缺。出于本能的生存需要,罗马人自古便以无比勇猛的战神为“父”、以坚毅凶狠的母狼为图腾,天生就是坚定而勇武的斗士。从共和国建立起就在一系列的战争中统一了亚平宁半岛,由小城邦壮大成为意大利的主人。
接着,又通过百年布匿战争,从迦太基夺得地中海西部;通过马其顿战争,夺得巴尔干地区及其所属海域;最终通过叙利亚战争,又获得到西亚地区,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罗马人确立了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实现了走出亚平宁,称霸地中海的宏伟目标。
胜利的背后潜藏着危机。随着疆域的扩大,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民族成分复杂,人口数量剧增,社会发展迟滞,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制越来越难以应对局面。无休止的论辩,迟缓的决策机制,显然无法适应时势的变化。共和制成为昨日黄花,罗马步入帝国时代。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统治疆域东迄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介绍了上述历史过程后顺势抛出问题:屹立于古代西方一千多年的罗马,又是依靠什么法宝来治国安邦的呢?在同学讨论基础上,我做了下面的讲述:
军事征服是一把开疆拓土的利剑,罗马法律则是安邦治国的法宝。罗马法系与罗马国家相伴而生,也伴随着军事征服而辐射传播,随之逐渐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如图)
在许多情况下,孤立地讲述特定的历史现象,往往会失去历史的边框和底色。如同罗马法体系不是一刀几段的截然分割过程,它伴随着国家形态变化,交缠着政治制度演进。只有在讲清了这个道理后,才能从一个更深的视角理解罗马法的价值和影响。
二、磨勘融通——从治国方略中,领略罗马法的价值
希腊文化是罗马文化的酵母。但是,罗马文化更是一种剑的文化和实用与功利的文化,一种强调国家、法律、军团、秩序、制度的“放大的国家”文化。一部罗马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立国,法律治国”的历史。为了讲清楚“法律治国”方略,我首先从宏观视角勾勒出了“时变与法律之变”间的互动关系。
从在罗马城中的王政时代和共和国前期的习惯法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到共和国后期统一亚平宁称霸地中海的公民法以及与它并行的万民法,再到帝国横跨欧亚非时涵盖公民法并进一步发展的万民法,直至最后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颁布的《民法大全》,罗马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以及民族矛盾内外交织的背景下一步步走向完善的。同时,也反过来为各种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稳定而有效的途径,它与军事统治一起铸就了罗马的伟大。
其次,在总体脉络的基础上,我又将罗马历史切分为几个阶段,从罗马法发展轨中发现它与特定时期统治需要密切相关。例如,在讲到早期法律形成的时候,我做了这样的处理。
最早的罗马公民,在拉丁语“civitas”的原意也是“住在城墙里的人”的意思。罗马人即使征服者,也是创造者。他们从台伯河流域的一个小城发迹,迅速成为亚平宁半岛的主宰。大约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随后他们前后征服了伊达拉利亚人和希腊人的许多城邦,控制了整个意大利。“罗马同盟”的建立使公民范围的扩大,被征服者感觉到他们的命运与罗马的事业生死攸关。
早期罗马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集团。经过长达数百年斗争,设立了平民大会和保民官。罗马人对于当时乃至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贡献是公元前450年实施的《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的演变是古代罗马国家不断发展的反映,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罗马法的内容和其本国政治经济的密切相关;罗马法的发展是人民法律权利不断提高和享受法律权利的人群不断扩大的过程。例如,罗马平民曾经集体撤离威胁要抛弃罗马另外建立新的城市,这才迫使罗马贵族将公民权扩大到平民阶层。在罗马逐步扩张把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的过程中,被征服的意大利人与外省人的反抗此起彼伏,罗马的公民权也只好逐步开放,到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全意大利人与部分外省人也取得了罗马公民的资格。
为了说明这些重要特征,我在讲公民法的时候添加了以下内容:《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平民与贵族之间依然存在着的难以消除的鸿沟。因此,古罗马人民继续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立法的和平方式来争取自身的权利。而罗马政府为了更有效维护统治和内部稳定以便外扩也做了一定妥协,不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以适应罗马公民内部的种种要求,产生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民法”。
而在讲到万民法的时候,我依然将其与当时罗马的扩张与统治需要联系起来。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来,共和国军事征服开疆拓土,冲出亚平宁,称霸地中海之后,罗马统治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新问题而采取的“法律治国”举措。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讲解: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语言、信仰、习俗,以及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造成了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在为罗马缴纳大量税收的同时却无法享受到罗马公民权所能享受到的法律保护。同时,国际交往扩大,引起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价格差异之类的许多新问题。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罗马国家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和法令。进入帝国时期以后,尤其是历代皇帝针对一些具体事项发布了一些敕令。这些法令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就是“万民法”。
万民法的形成实质上也是随着版图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从一开始适用于地中海范围的各民族发展到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并且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罗马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它广袤的帝国外壳,更在于它照古耀今的法律内核。罗马公民社会引用了德国法学家耶林也在《罗马法的精神》中的一段精辟论述:“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由于有了前面的历史演绎,所以,同学们的课堂讨论是热烈的,适切的,也是有效的。
三、细书疏通——从典型案例中,领悟罗马法的理念
平心而论,关于罗马法的影响,教材的介绍是枯燥和抽象的。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案例的教学,学生非但没有兴趣,而且很难心领神会其中的要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采取了案例分析方法,让学生在解读材料中,建构历史结论。下面举几个实例。
实例一:《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打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通过对于上述材料的解读,学生明白:罗马法条文具体清晰,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实例二:《十二铜表法》规定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从材料中看出,伴随着罗马法的发展,平民的权利得以不断扩展。
罗马皇帝有权把自由权赐给有功的奴隶。皇帝在征得奴隶主的同意后,并发布“出生恢复令”,被解放的奴隶就完全取得了自由人的身份。从材料中看出,罗马法系虽然把奴隶排除在外,但奴隶仍然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利亚法》,凡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从材料中看出,随着罗马的发展,非罗马人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取得罗马市民的资格。而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罗马法的权利主体经过了一个发展扩大的过程。
实例三:1.世界各地很多法院门口都有罗马神话中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雕像,并刻有一句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2.“罗马法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从材料一中理解罗马法正义、公平、法律的权威,以及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从材料二获得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所包含的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和注重调节经济关系的内容,适应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兴罗马法精神。
教学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发掘,一种走出平庸、步入空灵的创作性构思。但是,发掘和构思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厘清历史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历史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正因为我们对罗马法与罗马军事扩张关系的梳理,与罗马治国理念的联系,与具体案例分析的结合,罗马法的价值观及其影响才能得以彰显。我们才能从广域视野下,看到罗马法的价值观体现着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的共同特点,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罗马法不仅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辐射到现代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建设,具有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和超越意识形态的影响,直至今日依然光彩夺目。
如果说,设计讲求严密、周瞻、逻辑,那么,创意则注重联想、意境、空灵。好的创意,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别有洞天。与其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对于未来教学运行的诉求和预期蓝图,不如说,它更是基于一种意境,一种大度,一种旷达的历史感之下的“思考逻辑”和“理路安排”。实际上,老题可以新作,这就是超凡脱俗,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