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信件论文,青少年论文,崇拜论文,偶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及信件的由来
1999年初,自电视剧《还珠格格》播映之后,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小燕子”热,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无不为淘气可爱、机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小燕子”所倾倒。一时间,大量影迷的信件也飞往“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以及她的家乡安徽芜湖,平均一天就要收到近200封,最高时一天达1000多封,至今信件总数已逾10万封。 为了给影迷们回信,赵薇父母双双病倒了,但即使这样,也无法一一满足影迷们的心愿。为此,赵薇父母内心深感不安,觉得辜负了广大观众朋友的深情厚意。最后经过一位作家的牵线,赵薇父母与一家杂志社联手共同开设“小燕子信箱”,凡是想给“小燕子”写信的人,可把信直接寄往杂志社,杂志社定期从众多的来信中评选若干“幸运影迷”并将信件转给赵薇,请她及家人回复,满足这些影迷的要求。这样既在影迷和影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又不至于过多地增添赵薇及家人的负担。笔者的朋友就在这家杂志社供职,在与赵薇父母接触过程中,赵薇父母向杂志社转来了200多封影迷的来信, 笔者剔除了其中几封通过赵薇及父母转交其他人(比如苏有朋、林心如、 琼瑶等)的信之后, 剩下的207封就构成本文分析的主要素材。
二、相关研究
关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香港学者岳晓东曾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它与榜样学习放在一起进行过研究,考察两者的异同。(注: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 年第7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量青少年选择偶像或榜样的标准,在香港和南京两地一共选取了826名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研究提出,在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偶像崇拜有三个特点: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与之相对应,榜样学习也有三个特点,即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而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偶像或榜样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岳晓东又把它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并且认为它们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会产生相当不同的影响: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可导致对偶像或榜样的一种直观的、非理性的、神圣化的社会认知,它可致使青少年因过分迷恋偶像的外表因素而对个人的自我成长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则可导致对崇拜对象的一种理性的、功利性、实事求是的社会认知,它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崇拜对象的内涵因素,从而促使个人的自我成长。
但是岳晓东的研究更多地是侧重于理论概念与模式的提出,对于偶像崇拜的阶段性特点、性别差异、区域差异等都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将结合偶像崇拜的原因、内容、特点等方面分析,对上述几方面进行补充研究。研究的方法也与岳晓东的研究有较大的不同,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赵薇迷的书信进行处理和分析。与问卷调查相比,这些书信由于没有研究者的设计,因此资料显得比较零乱,但是也正因为事先没有研究者的参与,所以信件的内容都是比较真实、自然的,是影迷们内心思想的流露。
三、写信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笔者对每一封信都依据下面几项指标进行了分类和编码: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文化程度;对于信件的内容,由于比较繁杂,将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式。207封书信中,有5封是由同一人写的,所以实际的写信者只有203人,统计结果如下:(1)性别分布:男性11人(5.4%),女性183人(90.2%),不详9人(4.4%);(2)年龄分布:12岁以下的11人(5.4%),12—18岁的145人( 71.4%),18以上的5人(2.5%),不详42人(20.7%);(3)职业分布:学生164人(80.8%),其它5人(2.5%),不详34人(16.7%);(4)地区分布:城市74人(36.4%),城镇87人(42.9%),农村42人(20.7%),其中沿海地区159人(78.3%),内地44人(21.7%);(5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人(13.8%),初中92人(45.3%),高中或中专39人(19.2%),不详44人(21.7%)。
四、对写信者及信件内容的分析
1.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
从前面统计的情况来看,写信者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2—18岁,占总数的71.4%,最小的9岁,最大的19岁。从职业来看,以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为主,反映了偶像崇拜者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产生偶像崇拜呢?
(1)寻找自我。12—18 岁的少男少女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正处于确定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是因为他们心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方面努力,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这时候,赵薇或者说她扮演的“小燕子”出现了,这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正好是他们所想象所努力追求的将来该成为的对象,所以,他们会以她为偶像、为目标去追求、去实现。“你的天真活泼,深深地让我着迷,你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多么希望我也能象你那样,成为电视上让观众喜欢的影星”(信116),“你的演技太棒、太精彩了,天真、活泼、 可爱……长大以后也想和你一样能够成为大明星”,“出色的影星”(信147)。 在这里,偶像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偶像还可以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正如一位影迷在信中写的:“我好想和你一样叛逆,一样疯狂,你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过了我渴望而没有的生活。”(信207)这种对偶像的认同成为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 尽管类似的梦想看似有一些幼稚,但是“象我们这样的年龄,就算梦想超载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拥有阳光一样的活力”(信42),它可以成为一种促动,让青少年去追寻他们的理想自我。
(2)寻求一种遥亲感(遥远的亲密感), 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产生的情感真空。我们知道,儿童对自己的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到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对父母出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疏离,希望逐渐走向自主自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往往会在其他人群中寻找父母的“替代品”,比如同龄伙伴。但是对于自己的一些“隐私”和自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他们仍然常常缺乏诉说的对象,“赵薇姐姐,我写信给你的主要目的是想与你说说心里话,事实上我的伙伴也不少,但不知怎么的,我总不能与她们说心里话”(信154),“不知我给你写信,你会不会嫌我烦, 但我心中的悲伤不知道向谁诉说”(信181)。 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封闭倾向使他们难以与父母、老师建立亲密无间的深层沟通,而身边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学又难以具备足够的权威感和吸引力,况且“在学校里,成绩是能不能交到朋友的关键,成绩好,别人就和你好,成绩不好,即使认识你这个人,他也不会坦诚待你”(信96)。
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更多地会带来限制和训导,与同学的交往有时也会留下一些磨擦、误会和不快,相比之下,对从未接触又异常欣赏的偶像的亲近则不会有这些麻烦。一位初二的学生在信中写道:“我梦想长大当一名演员,尤其是看了你演的戏之后,更想当演员,”但她成绩不太好,并且“至今没有找到学习的好方法”,所以只好给赵薇写信,“我不敢把我的梦想告诉爸爸妈妈,怕他们说我根本不可能,也没告诉老师同学,只能默默地想,有时还会流眼泪”(信181)。 给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写信,满足了安全和沟通的双重需要。尽管这种沟通大多时候是“单向的”(因为偶像不可能给每一位崇拜者都回信),但至少也满足了他们诉说的欲望。我们从众多赵薇迷的信中发现,他们向自己的偶像倾诉了大量的隐私,说了许多心里话。“我要把我的心里话都告诉你,这些事情只有你和我知道,别人谁也不知道”(信138)。
存在于偶像崇拜者内心的这种亲密感,一方面表现为他们想寻求偶像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偶像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比如有的影迷关心赵薇的未来:“再过几个月,你就要毕业了吧,你有没有考虑过继续读大本呢?我想当今社会需要的应该是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有深度的‘小燕子’,也许有一天,那个因‘小燕子’一炮而红的赵薇,成了艺术家、歌唱家、女作家、著名女导演,不过说真的,我觉得你和有朋真的很配,我好想参与进来给你们牵红线,那心情就像丈母娘选女婿,生怕女儿看走了眼似的。”(信89)而且为数众多的影迷都希望看到赵薇和苏有朋这对银幕上的金童玉女,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演绎他们的浪漫爱情。还有的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得知你在拍摄《还珠格格》续集时,穿了耳洞,不小心感染了,现在怎么样,好了吗?为了拍摄,还落下了流鼻血的病根,看来拍戏真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啊”(信203)。更有一位16岁的影迷, 对赵薇的体贴,其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我好想当你的姐姐,虽然我才16岁,我要让你避开所有的记者,忘记所有的烦恼,在一张宽敞舒适的大床上痛痛快快地睡个够,并做好美味可口的早餐等你醒来,因为每当看你接受采访时,你那很疲倦的大眼和那强装笑意的脸时,我都心疼而感动得想哭。你真的很不容易,采访、签名,还要面对各种诽闻,很累吧?”(信89)总之,大到赵薇的事业、前途、感情问题,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统统都在崇拜者的关注之列。
另外,为了证实这种亲密感,崇拜者会有意无意模仿偶像的言行举止,有一个女生因为看到赵薇在《老房有喜》中的发型很漂亮,所以“在近三个月内一共剪了7次头发,终于让我心满意足了, 别人都说我很象你”(信159)。还有的崇拜者会去收集与偶像有关的一切物品, “我买了许多你的挂历、贴纸、卡片等等,我的房间里贴满了你的画像”(信35),“我一共收集了2580张你的小贴画”(信149), 还有一位中学生取出自己积累多年的零花钱39.9元买了一本赵薇的写真集(信89)。不少崇拜者都希望和赵薇交朋友,有的更进一步提出希望赵薇做姐姐,目的也是为了拉近与偶像的亲密关系。
(3)学习压力大,寻找精神寄托。从来信统计的情况来看, 有80%以上的是学生,而这其中又有80%的初、高中生。这些学生,面临着中考或高考,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首先,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由于自己经历了很多挫折,走过很多弯路,总结了很多经验,便把自己年轻时未满足的愿望、未实现的理想统统加到这独一无二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压力自然就大了。其次,学校的应试教育状况也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升学率仍然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父母管得紧,老师管得严,学习负担重,重重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了这种超负荷的压力,自然要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从来信中可以看出,压力越大,越容易崇拜偶像,寻找精神寄托。“我现在正在上初中二年级,学习很紧张,天天的作业都快把我压死了”(信143),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我非常担心明年的中考”,“当我得知你要边演戏边上课,而且还要拍广告,这么辛苦你都挺过来了,我为什么连学也学不好呢?我非常想成为你的知己”(信4)。有不少学生向赵薇求教, 比如一位中考落榜现在复读初三的学生说:“赵薇姐姐,你是那样乐观,我想你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困难,我希望你教教我该如何面对这次挫折”(信11)。一位初一的学生说:“最近我心情总是不太好,英语只考了74分,数学竟考了不及格,这是我考试成绩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好痛苦,就连比较好的语文,原来考前三名,可现在却退步到第十五名,我好害怕,赵薇姐姐,你能不能教我一些学习的好方法,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信121)。 这些崇拜者把偶像当成了救星,希望她能拯救自己,帮助解脱困境。
更有一些崇拜者将赵薇视作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从你的笑容中我找到了快乐和自信”(信42),“是你让我觉得做人的更深意义,是你给了我信心,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姿彩”(信44),“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想起你,我就对自己很有信心。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学习很烦恼,真的不想再学了,但是我想到你有那样好的学历,就逼自己认真地学,我总是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得比赵薇姐姐更好,”(信90)。在这里,偶像不仅成了崇拜者的精神支柱,更成为其努力奋斗的目标。
(4)从众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由于知识、 经验都比较欠缺的缘故,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但是他们又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因此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在偶像崇拜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他们趋向于采取从众行为,比如一位影迷在信中说:“以前,我并不知道什么《还珠格格》,可我们班的同学天天聊,于是我也成了他们的行列成员了。”(信93)
“你看我班的同学,哪个歌本上没贴《还珠格格》的照片,哪个没有买上几张明信片,有的同学是看准了衣服上的‘还珠格格’才买的,还有圆珠笔、钢笔等,反正都是一个个十足的‘格格迷’”(信184 );“你知道吗?赵薇姐姐,你已经在我们班上非常出名了,我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的时候,总会提到你,说你这样好,那样也好”(信100); “每天在寝室里,我们谈论的都是你,每个人都看关于你的书籍,都很关心你在做什么,准备拍什么电视剧或电影”(信135)。可以想象, 在这样的氛围里,如果有人不喜欢赵薇,不崇拜赵薇,不只是会失去同学、朋友,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少了。有一位影迷就提到过这样一件事,说他班上一位同学看到赵薇被记者围攻而骂记者,却被班长记下大名,众多的同学便都对班长“耿耿于怀”,其实这“班长也是一位赵薇迷呢”(信115),只不过他在“秉公执法”而已, 但即使这样也被他的同学们看成“异端”,由此可见,群体的力量之强大。
有些崇拜者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群体的压力而从众,去崇拜他的同伴们都公认的偶像的。当然,这也并不妨碍他以后可能成为这个偶像真正的、死心塌地的崇拜者。
2.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偶像的崇拜实质上反映了崇拜者的一种自我投射。具体地说,一个人在生活中缺少什么、“梦想”什么,他就会从偶像身上特别喜欢什么。对于偶像崇拜的内容,如果归纳一下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表形象。比如“赵薇姐姐,你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樱桃似的小嘴巴,红红的脸蛋,雪白的皮肤,你的外形非常美丽,我要是有你一半的美丽就好了”(信34),“你简直就象天上的仙女,美得不得了”(信86),“你的纯真、可爱吸引人,你的大眼更是魅力十足,而我和你却是天壤之别”(信95),“我最喜欢你的美丽、可爱和那双大大的眼睛,真的好想和你见一面,哪怕是看一眼也行”(信164)。
(2)性格特征。比如“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平日不怎么爱说话,却得罪不少人,自从看了你演的小燕子之后,就十分希望自己也能象小燕子一样在平常的生活中开开心心,充满自信和快乐”(信12),“我特别喜欢小燕子自由自在,潇潇洒洒的性格”(信77),“自从《还珠格格》播出之后,我就被你那种活泼、开朗、好玩的性格所吸引,我非常非常地喜欢你,从心底喜欢你”(信39),“我真佩服小燕子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勇敢坚强,敢跟恶人作斗争,还那么轻轻松松”,“是她带给我微笑、快乐和自信”(信74)。
(3)家庭环境。比如“赵薇姐姐, 我好羡慕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很好的爸爸妈妈,可我却相反。我6岁时,爸爸在外面做生意, 与另外一个女人有了孩子,还染上了赌博,一晚上就输去1万多元, 还要同妈妈离婚。在我万般痛苦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位侠义心肠的“小燕子”能够拔刀相助,铲除人间的丑恶现象, 还我一个幸福的家庭”(信138),“我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可我却没有你那么幸福,我的家是一个分为两半的家”,“我总是异想天开,想和你一样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也许对你而言,我只是千万个影迷中的一个,但我把你当偶像的同时也当作姐姐,因为我想有一位能让我倾诉心里话的姐姐”(信122)。
(4)个人成就。比如,“我觉得你才貌超群,与众不同, 你演的戏实在太好了”(信86),“你的演技虽不是‘绝后’,但绝对‘空前’”(信195),“说句心里话,我很佩服赵薇,虽然她只比我大7岁,但她却能在银幕上把一个毫无心机的小燕子演得活灵活现,演技是那么高,而且还能推出自己的新歌专辑,最令人可喜的是这么年轻就成了金鹰奖的得主”(信134)。当然,不少影迷在佩服赵薇成就的同时, 也知道其成功的来之不易:“赵薇姐姐,我想请你告诉我,你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是很不容易的,在你的背后是否也经历过挫折呢?如果有,你又是怎样站起来的呢?”(信140),“赵薇姐姐, 你作为这么优秀的演员,我相信都是经过你自己不断地努力,才取得今天这样优异的成绩的。其实,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优秀的演员,因此我下决心在初中关键的三年里好好学习,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信154)。 有的甚至想追寻赵薇的足迹,走向成功:“赵薇姐姐真的好棒,以首榜状元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我好羡慕她,好想象她一样出色。我每天做梦都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为此,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了,我不是什么追星族,也不是年少无知白日做梦,我知道我要做什么,这是我的理想”(信185),而且在信中, 这位影迷还问了许多诸如考北京电影学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如何报考,考哪几门课程等等细节问题。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发现,一般而言,崇拜偶像的外表形象和家庭环境的人,其自卑心都较重,对偶像的外在价值估计过高,从而降低了对自我的信念和信心,因为象长相、家境都不是凭自己的力量能够轻易改变的;而崇拜偶像的性格特征和成就的人,相对来说,其自信心要强一些,可以比较正确地认识偶像的特质和自身的潜力,因为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成就也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取的。无论具体的内容是什么,青少年崇拜偶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补偿,一种对自我的某种“梦想”、某种缺憾的补偿。
3.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点
结合信件内容以及写信人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具有如下特点:
(1)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偶像不固定,这一时期喜欢这个人,那一时期又崇拜那个人,甚至同一时期可以喜欢好几个人,像赵薇的影迷中就有不少人同时也喜欢苏有朋及《还珠格格》中的其他演员。他们崇拜偶像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有时纯粹是为了从众。
另一方面,一些崇拜者对偶像达到了狂热的“痴迷”程度。比如,“我买了很多你的明信片,每天都痴痴地看,傻傻地看,有两次错过在电视上看你的机会,气得我差点撞墙,现在只要哪里有一点点你的消息,我都用笔记下来,你的画像我都剪贴下来”(信117)。 “我已经被你迷得不知天高地厚了,我几乎天天都在想你,在课堂上我是一个无心听讲的坏学生,你真的不能使我忘怀”(信147)。 一些崇拜者对于一段时间内电视里没有出现赵薇的形象感到很失落,“前不见格格,后不见吉祥,念脑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信88,“格格”、“吉祥”都是赵薇饰演的角色)。更有甚者,在笔者收集的207封信中, 就有同一影迷的5封(信封上分别标有第18、19、20、21、22封), 可以肯定并未到此为止,其中在“第22封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常给你写信,是因为想见你,崇拜你到永远,是因为你演技高,知道你工作忙,但我会去看你,无论见你有多难,我都不会放弃。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你绝。”(信191)由此可见,偶像在一些崇拜者心目中的地位。
(2)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 一些研究者曾专门提出过两种偶像依恋类型:一是认同式依恋,即希望成为象偶像那样的人物;二是浪漫式依恋,即希望成为偶像的恋人。(注: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香港和国外的一些调查表明,对异性名人的浪漫性依恋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个基本特征。(注: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但是这一点我们从赵薇影迷的来信中没有得到证实。首先,异性崇拜者的比例本来就相当少,只有5.4 %,这说明对于大多数男性青少年而言,追求名人的浪漫情怀并不构成其崇拜偶像的真正动力。其次,除了极个别的人有这种朦胧的表示外,比如“听说你要结婚了,我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我的愿望永远消失,如果是假的,我会安慰我自己,怪报社胡编乱造,”“我的心永远会在属于你的世界,就让我成为你遥远伴侣吧”(信153), 大多数崇拜者都只是欣赏赵薇的演技,或希望与她交朋友,向她倾诉烦恼,或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希望能取得她那样的成绩。为什么在中国的男性青少年中没有表现出对异性名人的浪漫性依恋呢?这可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在择偶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遵守着一种“择偶梯度”的规则,即男性一般会选择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一般会选择地位相当或较高的男性。按照这一规则来看,首先赵薇的年龄要比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她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名人,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较高。所以一般的男生自然会先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不会轻易去自讨没趣,充其量也不过是象上面那位崇拜者所说的,做她“遥远的伴侣”,而且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精神伴侣”。
相反地,在崇拜者当中,认同式的依恋较多,而且女性的比例较大。比如“上周我没有哭过,我学会了坚强”(信78),“我的性格也从内向变成了外向”(信88)等等,从来信中我们还发现,相当多的崇拜者都表达了“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象赵薇那样的人”的愿望。
(3)女性多,男性少。从前面的统计结果我们看到, 崇拜者当中女性占90%以上,男性只占5.4%,即使把“不详”的人全部归为男性,也不到10%,女性占绝大优势。那么究竟是女性更容易崇拜偶像一些呢,还是因为我们所分析的是一个女性偶像因而女性崇拜者更多一些呢?由于我们没有相对应的男性偶像与崇拜者的性别分布资料,所以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这里仅作一些尝试性的解释,我们认为这两种理由可能都存在。
一是女性更容易崇拜偶像。与男性相比,女性所面对的压力更大。处于青春期的女生除了要面对与男生同样的学习压力外,她们身上的传统束缚也更多,父母对女儿也管得更紧,甚至晚回家一会儿就要挨批评,但男孩子就宽松了许多。这样女孩子需要摆脱束缚的愿望比男孩更强烈,因而更容易崇拜偶像。其次,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一般在初、高中女生中,我们常常看到女生行动办事常常是成群结伴,而相比之下男生的这种情况较少,“独行客”较多,所以女性所面临的群体压力更大,更容易从众。
二是女性明星的女性崇拜者更多。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女性的认同式依恋较多,而相同的性别更容易产生认同。
(4)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 从我们对信件的统计情况来看,城市的占36.4%,城镇的占42.9%,两者合计达79.3%,农村的只占20.7%。沿海省份占78.3%,内地省份占21.7%;尤以浙江和广东两省为多,写信者人数达92人,占总数的45.3%,而这两省都是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省份。为什么经济落后的地区,偶像崇拜者相对较少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大多是一些影星、歌星、球星等,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星”,成为偶像,往往需要借助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尤其是电视。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电视普及率低,信息传播慢,冲击力度小。等这些“星”的信息传到这里的时候,说不定他们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另外,如果想知道偶像更多的情况,包括通信地址之类,非得“博览群书”不可,这也是农村青少年不易获得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崇拜偶像有时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的,比如去参加自己偶像的演唱会,看他的电影,看他的比赛,买相关的唱片、图书、衣物、画片等,都需要大量的开销,有时一场演唱会,光门票就得好几百元,而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少年是没有这种物质条件的,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更不要说为偶像付出那么大的开销,可能连寄封信也得权衡权衡(因为一封信的成本连邮票、信封、信纸在内已将近一元)。因此对大多数农村青少年而言,崇拜偶像仅仅只是一种“浪漫”的精神需求,远不如“吃饭穿衣能上学”来得实在,所以其崇拜欲便低得多。
五、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首先,我们应该将这种现象视为正常现象,不应该压制,也不应该放任自流。有研究表明,对偶像的认同式依恋可以推动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和励志(岳晓东,1999),而从我们对赵薇影迷的书信内容分析中发现,大多数崇拜者都是一种认同式的依恋,青少年通过对杰出人士的成功因素的认同,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同时还可以从不同的偶像中吸取自我成长的养分,进而不断完善自我。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青少年有自己的偶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促动,比如学生崇拜自己的老师,那他这门课肯定比别人学得轻松。至于崇拜歌星、影星,只要正常引导,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其次,要引导青少年区别偶像的舞台形象与现实生活。在影迷们的心目中,很多时候把“小燕子”和赵薇是合二为一的。其实,“小燕子”只不过是赵薇塑造的角色,是一个舞台形象,她率直仗义、敢作敢为、调皮可爱、聪明漂亮、无拘无束,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因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少男少女的心。正因为他们所崇拜、所追求的只是舞台形象,这种形象是完美的,因此一旦这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与他们设想的不一样,他们就会很失望。有一位影迷在信中谈到这样一件事:说是赵薇到成都与影迷见面,一群小女孩为与赵薇合影,在宾馆外面的寒风中苦苦等待了六个小时,连晚饭也没吃,赵薇也没能下来满足她们的要求,“直到深夜十二点钟,这群孩子只好含着失望的眼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真不敢相信赵薇会这样做”(信97)。其实赵薇是不应当被责怪的,她在盛名之下,很多事情已经身不由己了。退一步讲,即使她能左右自己,现实中的赵薇肯定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戏剧中的“小燕子”。尽管有的影迷认为“赵薇人漂亮,又会唱歌,这么小就当了红影星,像她这么完美的女孩真是少见”。但赵薇毕竟还年轻,崇拜者不能因为她是自己的偶像就苛求她,希望她成为一个“完人”,这也是不现实的。
标签:偶像崇拜论文; 赵薇论文; 青少年论文; 还珠格格论文; 小燕子论文; 爱情电视剧论文; 古装剧论文; 剧情电视剧论文; 喜剧电视剧论文; 中国电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