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建设论文,农村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0)12-0014-04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产业协会、产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农村社区理事会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不断增多,这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基层党组织开辟了新领域。如何在“两新”组织中建党,党组织如何开展活动,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带头和骨干作用,关系着党的活力,影响到党的覆盖面和执政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两新”组织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蓬勃发展。为此,我们在本省用抽取样本的方法,选择了若干县、市进行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两新”组织及已建立的党组织、发放调查问卷、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把这些县、市的农村“两新”组织及已建立的党组织置于党建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并通过分析“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整体环境及在组建、运行中呈现出来的特点、难点,探讨和寻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一、农村“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政治环境适逢其时。
顺应“两新”组织应运而生、蓬勃成长、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功能作用不断增强的新变化,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及时明确了党建工作的新任务,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在“两新”组织中及时跟进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的活动。
1.党中央制定了促进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政策。早在1994年,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中指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在“两新”组织中要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明确指出“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央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定位越来越明,要求越来越实,力度也越来越大。
2.十七大《党章》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都应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并且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就从党内规章制度的角度规定了要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两新”组织中的新阶层成员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3.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有明确的要求。2004年7月26日至29日,胡锦涛总书记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经济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在上海深入调研时强调指出,要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习近平、李源潮同志等中央领导也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作过明确的指示,要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两新”组织中的新阶层成员有强烈愿望。
农村“两新”组织成员的主要骨干是产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和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同志等,他们思想新、能力强、生产生活条件好、威望高,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两新”组织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壮大,他们有一个强烈的呼声,那就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支部。
1.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在“两新”组织成员当中,有的是农村的新富阶层,他们的衣、食、住、行已经有了较好的保障,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过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因此,他们有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愿望,有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希望陈述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主张,成就一番事业。
2.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在“两新”组织成员中,有的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下后回到农村生活,参与到“两新”组织之中,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群众尽点力、做点事。在“两新”组织中成立党组织,他们就能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
3.成为向党组织靠拢、成为新党员的要求。在“两新”组织成员中,有的是进步青年,他们有向党靠拢的理想,他们经常在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生产、生活,不方便接受户籍所在行政村党支部的培养和教育。他们希望在“两新”组织中成立党组织,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又可以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三)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N县是一个农业产业发展较快、农村“两新”组织较多并及时跟进党组织建设的县。目前,该县共有各类产业协会94个,果业合作社5个,茶叶合作社1个,各类理事会63个。在“两新”组织中,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基本上都建立了党组织,已建党支部10个,党小组43个,涉及到的党员1600名。2008年,该县委下发了《关于围绕农业产业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党的组织建设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其工作成效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2009年,其中一个党组织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该县农村“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该县“两新”组织在组建时,主要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条途径,把群众自主组织和政府引导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无论在哪种组建方式中,该县党员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模范带头和骨干作用;在运行中,新经济组织的党员积极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向群众传授新技术、提供新信息,跟群众“1+1”帮扶;新社会组织的党员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公正地处理群众之间的矛盾,受到群众的欢迎。
2.加强对“两新”组织的引导。农村“两新”组织由于组建时间不长,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存在运作不规范、功能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因素。党组织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服务等作用,引导监督“两新”组织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两新”组织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3.聚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战斗堡垒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两新”组织的认同和群众的拥护。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得到上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实现群众的利益,凝聚了群众;组织会员开展岗位竞赛、技能比武、献计献策、科技攻关等活动,激发会员的创造活力,极大地推动了“两新”组织的发展。
二、农村“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现实难题
(一)在组建时主要存在党员难找、党员活动场所难确定和“两新”组织负责人不主动的问题。
1.党员难找。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许多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从事新产业开发,成为流动党员。少部分流动党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党组织在他们个人利益面前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因而,与原有的党组织联系少,也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在新的居住地没有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不愿意去找党组织,党组织又难联系到党员,从而游离于组织之外。
2.党员活动场所难确定。农村的“两新”组织组建时间不长,办公条件较简陋、活动场所较小,其领导成员议事常常是聚集到其中一个成员家中,并且议事的时间、地点随机性较大,每次的议事地点都可能不同。正是因为“两新”组织办公场地的简陋,再腾出党员活动场所也较难,到党员家中活动又不方便,所以,适合党组织活动的办公场所难找。
3.“两新”组织负责人不主动。组建新经济组织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组建新社会组织主要是为了某一具体事项,其负责人不管是党员还是非党员,往往错误地认为党建工作是上级党组织的事情,并且建立党组织对实现具体的经济和事务目标帮助不太,从而不愿花精力、人力、财力,以至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整个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不相适应。
(二)在运行中主要存在正常的组织活动难开展、能够长期胜任工作的党组织负责人难培养、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难发挥等问题。
1.正常的组织活动难开展。“两新”组织中的产业协会、产业合作社,其组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事情,从负责人到一般的会员,都会花时间、花财力、尽能力去完成,使工作尽善尽美。但对于正常的党组织活动,有的因为党的意识淡薄,认为没有必要;有的因为经济事务繁杂,难以抽出时间;有的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勉强开展了,但不求实效,敷衍了事。凡此种种,使党的组织活动落空而不能落实。
2.能够长期胜任工作的党组织负责人难培养。在农村,“两新”组织组建时间还不长,如县果业协会、果业合作社是随着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近几年才组建的,其主要成员是当地的产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说,这些人员发展农业产业的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对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规章制度和党员的权利义务等等掌握不多,对党的建设只是一知半解。并且,“两新”组织的负责人、成员往往不够稳定,培养起来较难。课题组在对50个新经济组织的调查中发现,有35个新经济组织难以找到合适的党组织负责人人选。
3.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难发挥。在“两新”组织中,特别是新经济组织中,其负责人的经济利益倾向较鲜明,在这样的小环境中,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群众意识有所淡化,服务群众的作用因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发挥不够。
(三)在长效上主要存在党员固定活动场所建设难、组织活动经费保障难的问题。
1.党员固定活动场所建设难。在农村,许多地方在行政村都没有固定的党组织活动场所,要解决好“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活动场所显得更加艰难。
2.组织活动经费保障难。课题组对部分建在“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经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字:10个党支部的年平均费用是2000元,主要用于组织党员开展1-2次的活动,资金来源是上级留存党费的拨付、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经济大户个人捐赠;其中10个党小组没有活动经费,很少开展组织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党组织活动经费少,并且依靠捐赠方式的经济来源是不稳定的,随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组建的党组织越来越多,必然会使上级组织的压力增大。
三、农村“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因地制宜抓组建。
扩大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面,必须从“两新”组织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组建率。
1.创新工作思路。要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思维,消除怕党员不参与、怕“两新”组织不支持、怕群众不理解、怕耽误生产工作的思想,把十七大《党章》的新规定变为现实工作中的新局面;把党建工作和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结合起来;把“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工作定位在扎实推进“两新”组织的发展上、密切党群关系上、为党员提供教育和帮助上。
2.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即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应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接近或超过50名的,可建立党总支。与此同时,在时间、进程、方法和要求上又不搞“一刀切”,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党员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生产经营较规范、有乐于助人的领头党员的“两新”组织中要先行组建,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
3.采取多种模式组建。我们所调查的D县,在“两新”组织中建党组织时,确立了“乡(镇)党委—村(协会)党总支或党支部—合作社、果园、理事会党支部—协会(合作社、果园)党小组—党员”的组织框架体系,采取“党支部+产业协会+农户”、“党支部+产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理事会+农会”4种模式,在不具备建立党支部的“两新”组织中成立了大量的党小组,从而使党组织覆盖到了所有“两新”组织中。这些组建模式是广大党员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符合现实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大力借鉴。
4.切实落实组建责任。要使党组织覆盖到所有的“两新”组织,必须落实好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属新经济组织的,工商系统的党组织要把好关,在办理工商执照时,一定要让办理单位出示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文件和材料,做到不按要求组建基层党组织的不办理工商执照;属新社会组织的,民政部门的党组织要把好关,在进行登记时,要求所登记的组织出示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做到不组建党组织则不办理登记手续。通过分层落实,分类把关,使新经济社会组织注册成立与党员状况登记同步进行,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工作安排与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同步进行,新经济社会组织的审批、年检与向所属党委通报情况、报告工作同步进行。
(二)灵活安排抓活动。
“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是党为扩大覆盖面而建在“两新”组织中的一个基层组织,并不是“两新”组织的附属组织,更不是“两新”组织中的一个内设工作机构。因此,要认真履行党章所赋予的职责,切实发挥好团结凝聚群众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和引导监督作用,推进“两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要改进党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激发党员活力,发挥党员作用。
1.争取“两新”组织负责人的支持。可以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党的中心工作,让“两新”组织负责人了解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让他们充分认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应肩负的责任,认识到党组织的工作和他们的工作具有一致性。也可以通过激励、典型引导的办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熟悉和支持党组织的工作,对关心支持、主动抓好党建工作的“两新”组织负责人,应给予表彰和相应的政治激励;对心存疑虑的“两新”组织负责人,可以派出党建联络员,向他们宣传党组织和党员为“两新”组织发展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使他们理解、支持党的工作。
2.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可以在本地、本社区内整合,把农村、社区内的教育资料、人才等资源整合起来,使“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有人指导、有资料可用;把农村、社区内的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中心和文化室等阵地资源整合起来,使“两新”组织党的活动有阵地、有场所。可以主动跟外地、外社区及有关单位联合、联建,实现单位资源、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跟单位、学校联合开展活动,借用他们的资源,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活动的实效。
3.灵活开展党组织活动。找准党组织活动与“两新”组织发展、党员愿望的结合点,主要是抓好以下“三个结合”,在形式上,坚持相对集中与分散、促进企业生产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相结合,可以开展科技攻关、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及党员设岗定职等活动;在时间上,坚持脱产与业余、长期与临时相结合,可以安排党员到外地学习,也可以在工作之余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既严格组织制度,又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内容上,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任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培训相结合,使“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既对党忠诚,又有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三)健全机制求长效。
根据党章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根据“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特点,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
1.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要根据“两新”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要的实际情况,在县委一级,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也可以建立“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谋划、协调、督查和考评等;在基层党委一级,要指定专人负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落实好县委的部署,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真正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评。
2.建立分层分类培训和管理机制。“两新”组织的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和其他人员素质不等、工作不同,在对党员培训时,必须把作为共产党员的共性要求和作为专业人员的个性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在组建党组织和开展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进行,“两新”组织的职责不同,党组织职责、权利、活动内容和形式、管理办法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3.建立激励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两新”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要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要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发挥作用好的党员,要为其就业、培训、创业等提供帮助,使他们感到政治上有依靠,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帮助,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在“七一”表彰时,“两新”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4.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当前,特别要突出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和活动经费保障。政策保障就是要明确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地位,规定“两新”组织中要建有党组织的活动场所,要安排开展组织活动的时间;人才保障就是要直接向“两新”组织派出熟悉党务和业务工作的人才,或者在“两新”组织内部培养对党忠诚、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才;活动经费保障就是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可以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出一点,新经济组织利润和新社会组织管理经费中提一点”的办法,确保党开展组织活动有必要的经费。
[收稿日期]2010-10-25
标签:党建论文; 两新组织论文; 党组织关系转接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党组织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党章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组织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