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治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多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高中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过分窄化,大大地制约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据此,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特别是在复习课中,积极探索政治学科内知识、方法和思想之间的渗透;同时,还适时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精神,逐步构建了“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效。
一、政治学科内知识、方法、思想的渗透与整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序言中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简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可见,高一设置的“经济常识”、高二设置的“哲学常识”、高三设置的“政治常识”,尽管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们都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都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为学科内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内渗透策略主要有:
1.讲解融入策略
在教师的授课中,特别是复习课中,如果把政治学科内“三科”(即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知识、方法和思想融会贯通,能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分别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为例:
例1.(经济常识)用哲学常识中“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经济常识中“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用政治常识中“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思想讲解经济常识中“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等。
例2.(哲学常识)用经济学常识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去理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知识;用政治常识中“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说明“认识的两次飞跃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知识等。
例3.(政治常识)用哲学常识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分析政治常识中“宗教的本质”;用经济常识中“对外开放”的知识进一步认识“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等。
以上仅是教师们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个别事例,只要我们的教师开动脑筋,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科的交叉点和渗透点在课堂上能适时渗透,恰当运用,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收获。
2.练习综合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单纯地靠教师讲解是达不到目的的。“练习综合法”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方法之一。此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即为学生提供创设情境材料或提示知识纵横之间联系的线索。
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材料: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其次,结合政治学科设置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三科”问题的切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实践证明,师生经常共同探讨问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求做到:课前——备课上做到“整体备课”;课堂——上课时做到“纵横联系”;练习——设置上做到“问题开放”。
二、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思想的渗透和整合
高中政治学科中,特别是哲学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几乎与高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音体艺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这就为教师构建“政治多学科渗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知识渗透策略
知识渗透是指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去突破教学难点、廓清教学疑点、印证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
——相关知识的补充 在讲授政治学科知识时对存在于其他学科中的同一知识的引用,可以强化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存在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对政治学科所授知识的不足予以补充。文科学科早有“政史地分工不分家”“文史哲相融又相通”的俗称。政治学科很多知识在历史、地理学科中也有反映,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政治侧重于意识,地理侧重于地缘,历史侧重于事实。例如,“民族”这一知识在三门学科中均有反映,教师在讲授“民族”知识时,如用史地的“民族”知识作补充,学生就会获得“民族”知识的完整结构。
——同类知识的拓展 在讲授政治学科知识时可以向其他学科同类知识进行扩展。一般来说,这种扩展都是通过引用、联系来实现的。其他学科知识在被引入或应用到政治学科中时,两类学科的同类知识就得以丰富和拓展。例如,
——知识的引用说明 在讲授政治学科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来加以诠释、说明,以解决政治学科生涩难懂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哲学“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这一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回忆两件具有鲜明对比的历史事实:1871年3月26日,巴黎无产阶级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建立后,领导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没有立即向凡尔赛进攻,给了反动派以喘息的机会,结果使公社淹没在血海之中。与此相反,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由于列宁的正确领导,抓住时机,积蓄革命力量,坚持武装起义计划,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指出:抓住时机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前功尽弃,抱憾终生。
——知识的类比映衬 在讲授政治学科知识时,为了变难为易,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通过类比,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刺激和优胜劣汰三个作用,分别比喻为“棒子”“鞭子”“筛子”;把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分别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用“一滴水”与“大海”,比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用“鱼儿离不开水”来比喻“党群关系”;等等。
——知识的比较鉴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确认所讲授的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教师常将该知识与其他学科中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说明。例如,在学习“内外因辩证关系”时,有学生对教材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牛顿第二定律:a=f/m,即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然后,进一步分析道,物体机械运动的变化,固然与作用于该物体的外力大小有关系,但物体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还取决于该物体的质量。可见,在机械运动中,外因仍然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2.方法渗透策略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多学科知识内容的渗透是显性的,而学科方法的渗透则是隐性的,事实上这两个渗透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内容渗透时,应同时考虑到学科方法的渗透。纵观高中开设的基础学科,有的学科方法具有同一性,而有的方法则是某学科所特有的,所以,在政治课教学时,适时采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来呈现政治学科的知识,有时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
——创意标新法 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政治学科现有的方法进行一番改造和创新设计,使之成为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带有学科原有方法的特点而又具有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特点,也可能是一种全新方法。如某教师在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课时,溶入了化学学科的实验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片断](实验由化学课代表做)电镀实验:铁钉(接阴极)、石墨(接阳极)接上电源,放入硫酸铜溶液,铁钉变成铜钉,然后把残液倒入放小鱼、小虾的水槽中,一会儿,小鱼、小虾均死去。
师:小鱼、小虾为什么会死呢?
生:(略)
师:怎样做小鱼、小虾才不会死去?
生:(略)
师:从某同学做的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得出什么结论?
生: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师: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位同学上述的结论又说明了什么?
生:(集体回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借鉴融合法 这主要是指在进行政治学科教学时,因某种需要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将借入的方法与政治学科的方法融合运用。
[教学片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商品,它的价格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呢?
生:能,如拍卖行里的文物、古董的价格就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师:是的。但这不是违背了价值规律吗?
生:(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到过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理想化法”。也就是说,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抽象概括,往往摒弃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而创造出一种“理想条件”,以便在纯粹的形态上揭示事物的本质。
生:有,像伽俐略关于自由落体和牛顿关于惯性定律的实验等。
师:“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使用。如果不摒弃那些文物、古董,不创造一种“理想状态”,不进行,科学的抽象,价值规律是无法被发现的。
——综合运用法 这主要是指在实施政治学科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借用某学科的方法,并将其与政治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以增强其教学效果。例如“说文解字”法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方法,我组老师在分析“粮食生产重要性”时巧妙地借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师:“饭”字由哪两个字组成?
生:由“食”和“反”组成。
师:回答得很好。若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又说明什么意思呢?
生:通俗地说,“食”和“反”组合起来是个饭字,如果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起来造反。
紧接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地推导出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又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3.思想渗透策略
人文精神是文科的灵魂。政治学科作为文科教育的主要学科,首先要展示本学科的人文思想。同时,也必须注意挖掘、渗透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往往是与知识、内容、方法的整合同时进行的。从其相对独立性来看,具体做法:
——故事事例讲授法 通过讲解包含有政治学科道理的科学家的故事、重大科学事件、最新科学信息资料和数据等,间接地传授科学技术的基本历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播科学知识,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媒体手段直观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运用电影、电视、投影、影像、录音、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施教。运用电教手段施教,一来可让学生直接感受多媒体技术的魅力;二来通过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科学知识。对学生而言,科学知识背景越丰富,其科学素质就越高。
——探索研究发现法 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政治课教学上来,即把政治教材中适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纳出来,组成专题,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会、辩论会、交流会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得出结论。学生在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中会体会到认真、严谨、细致、探究等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结束语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研组的教师通过知识、方法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重构和再生知识等创新能力方面,尽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收到了初步成效,但随着综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携手合作,与时俱进,使“政治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日臻完善。